关闭

菜单

人气:加载中...

逃离德黑兰 (2012)

豆瓣8.3分

主演:本·阿弗莱克  布莱恩·科兰斯顿  凯尔·钱德勒  约翰·古德曼  

导演:本·阿弗莱克  又名: ARGO - 救参任务(港) / 亚果出任务(台) / 逃离伊朗

豆瓣精彩点评: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快速播放

奇艺视频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快速播放

腾讯视频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快速播放

优酷视频

剧情介绍

前言


2012年,《逃离德黑兰》在众多政治主流的电影中脱颖而出,爆冷获得75届金球奖最佳影片后,又在85届奥斯卡折桂。

历史的现实映射 - 从新历史主义视角解读《逃离德黑兰》"


影片根据1979年伊朗人质危机事件改编,讲述了美国中情局cia克服艰险从伊朗救出六名驻伊朗美国大使馆人员的故事。在电影中,导演本.阿弗莱克通过对美国人特定行为模式和价值观的塑造,潜移默化将美国的意识形态灌输给了全世界,而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史无前例的亲自颁奖更是给这部电影添加了强烈的政治色彩。

《逃离德黑兰》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但又不是真实历史的还原,它本质上还是一部文学作品。新历史主义是一种新的文学评论方法,它实现了历史与文化的转轨,强调从政治权力、文化霸权等角度对文本进行综合性的解读。因此,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去理解这部影片会更客观地助力普通观众理解它的多重含义。


在新历史主义主义者心目中,文化“充满了重塑性和流动性”,具有弹性和张力。《逃离德黑兰》更不只是简单的文化重现,它充分借助了文学作品的独有优势重新塑造,表达和重建了某些文化现象。

王宁(1995)将“东方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看做后殖民 主义的两大理论支柱,在解构,重构“东方主义”和文化霸权的基础上,告诫世人警惕新殖民主义。

本文将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去解读《逃离德黑兰》,具体涉及历史事件对现实的映射程度、电影对伊朗“东方主义”的二分法解读和对美国霸权主义意识形态的再现三个方面。

一、新历史主义第一角度:影片中历史对现实的映射程度

王岳川说:每个人都不可能接触到全面而真实的历史,或在生活当中体会到历史的连贯性。

新历史主义的重要观点之一即是:历史与文学文本一样也是一种叙事,它具有主观性和虚构性,因此发掘影片中历史对现实的映射程度是从新历史主义解读的第一重角度。对于《逃离德黑兰》,它有着纪录片式叙事风格表象下面隐藏着未还原史实所带来的误导性。

  • 纪录片式的叙事风格的表象

观众大多感受到电影带来很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主要来源于它用较为独特的叙事风格来还原历史事件的倾向,导演在镜头逼真还原度方面下足了功夫。

电影一开始就定下了基调:影片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紧接着就用纪录片的风格给到了伊朗军围攻场面,画面颗粒感极强,给到了电影足够的真实度;同时所有演员有着很高的还原度。

导演本.阿弗莱克说:我尝试在伊斯坦布尔找到200位群众演员来拍摄这一 幕。凌晨1:00,演员穿上戏装,拿上标语牌并学习好波斯语口号。最难的是演员要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直到开机拍摄。

历史的现实映射 - 从新历史主义视角解读《逃离德黑兰》"


此外,多样化的拍摄手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在拍摄伊朗的画面时晃动的手提摄像机体现出了人群中的暴乱与气氛的紧张。客观镜头的使用也增强了效果:在呈现伊朗军和使馆人员产生冲突的部分,导演采用监控摄像头的客观视角,给观众十足的真实存在感,让观众深陷其中。

所有这些镜头语言的使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让夸张的剧情产生了真实的历史记录效果。但镜头语言并不同于真实历史,在纪录片式叙事风格表象下面有着未还原史实的本质。


  • 未还原史实所带有的误导性本质


影片上映后收获荣誉之外,招来了各种不同的声音。多个国家对影片的真实性提出质疑,首当其冲的是伊朗。他们认为电影将“恐怖分子等同于伊朗人的形象”,丑化了国家和人民形象,充斥了历史的错误,给伊朗人民的名声和荣誉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随后加拿大前总理也站出来指出电影对加拿大形象的错误塑造,他们认为营救获胜加拿大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加拿大向来严禁造假,但却为了拯救美国公民秘密召开会议伪造了6本假护照,帮助他们成功脱险。多个涉事国家都站出来诉说着属于自己版本的《逃离德黑兰》,声称自己才是解读正义的一方。这种现象产生的一方面原因是电影确实未还原史实的事实,另一方面则是电影解读背后不同国家意识和国家形态的体现。

卡尔.波普尔在《历史主义的贫困》中说:不可能有一部真正如实表现过去的历史,只能有对历史的各种解释,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后的解释。

历史当然不可能完全被还原,伊朗的某些暴力行为也并不是不存在,但是这些内容在这部电影中再次呈现出来时,却是在好莱坞这个特殊的系统里被赋予了特殊的作用:一边倒地有利于美国文化传播和文化殖民的需要,对史实有着极大的误导性。

这种误导性的表述主要呈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导演用“东方主义”的手法对伊朗进行了非常主观的呈现;第二是电影本质上是好莱坞使用霸权文化的方法实现的意识形态的输出。

二、新历史主义第二角度:对伊朗的“东方主义”解读

edward said(1979)在《东方学》一书,将“东方主义” 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东方主义”是一种对立的,二 元化的思维方式,即西方是“中心的”“自我的”,是光明 的、积极的、理性的,而东方则是“他者”“边缘”的,是 阴暗的、堕落的、非理性的。


《逃离德黑兰》表面是对历史的真实再现,本质上却通过“东方主义”的映射和偏见,把伊朗打造成了二元对立下的“他者”形象。这些表现主要体现在人物构造,场景设置和主题选择三个方面。


1,人物构建中的东方主义

引用。“东方主义’的一个重要支点在于东西方关系的二分 法上,具体来说也就是先进与落后、优与劣之分”


在人物塑造上有着明显的东西方二分法的痕迹。作为一个绝大部分场景都在伊朗拍的电影,却几乎没有成型、有血有肉的伊朗人的形象;与此相对,美国导演门德斯则被塑造成高大的英雄形象: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同情心;有着近乎完美的决断力;甚至还有着高大威猛、风度翩翩的形象。

历史的现实映射 - 从新历史主义视角解读《逃离德黑兰》"


不只是门德斯,电影中出现了西方人,他们无一例外都有着意气风发的外表和高尚的品质,比如他们愿意去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制作一部假电影只是为了几个素昧平生的人;而在所有出现伊朗人的镜头中,他们穿着异域风情的服饰,面目狰狞和暴力则成了常态。唯一一个帮助了救援行动的加拿大大使家中的女佣人,还是因为有着“西方”的教育背景。

这种二分法的使用,让电影中的人物构建体现出“欧美人都是理性、进化了的、高尚道德的”,而东方人则是在另一个极端,他们“不理性、野蛮、幼稚、神秘莫测”。这种扭曲事实的描述屡次出现,让东方人在电影中被异化和丑化了。


2,场景设置中的东方主义

陈爱敏:“在历史 上 ,西方 通过对 东 方 的虚构使得西方 与东方具有了本体论上 的差异 ,并且使 西方 得 以 用 猎 奇 和 带 有 偏 见 的 眼 光 去 看 东 方 ”。

在场景设置上,同样体现出东方和西方二分法的视角,导演将东方塑造成神秘、混乱而古老的世界,但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为了迎合观众猎奇的眼光和偏见的思想。

当给到美国镜头时,我们看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看到的是“世界的十字路口”:导演使用俯拍的手法,让观众看到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看到充满活力的“天使之城”洛杉矶,看到巨大辉煌的好莱坞标牌,一切的一切都跟“现代”“文明”“发达”等字眼息息相关;而当镜头给到伊朗,街道上一片混乱:交通管制,民兵当道,披着头纱的女性以及人们冷漠和敌意的眼神充斥着镜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座穹顶高耸,布满异域壁画的教堂,在电影中出现高达二分钟之长,给人以无限关于神秘东方的遐想。

在影片的场景色调使用上,采用了同样明显的冷暖二分法。美国以及西方世界的镜头总是温暖的,舒适的;而伊朗以及东方的镜头总是阴冷的,让人感觉不舒服的。通过这种刻意而为的二分法带给了观众这样的整体国家印象:美国安定繁荣、阳光灿烂,伊朗则动乱恐怖,乌云密布。


历史的现实映射 - 从新历史主义视角解读《逃离德黑兰》"


这种镜头语言的使用,很自然地使观众忽略了美国那些肮脏的小道、屡次发生的不安全事件,以及同样在首都德黑兰也有着现代化的公共设施和绝大多数善良的民众。导演通过自己的话语权选择了“东方主义”的视角,这种异域化和混乱化的呈现,无疑是对伊朗“东方化”的表现。

3,主题选择中的东方主义

赛尔德说过“任何教东方、写东方、研究东方的人——不管这个人是人 类学家 、社会学家 、历史学家还是语文学家——无论是在特 殊的还是在一般的方面,都是以为东方主义者 ,他或者她所 做 的 一 切 都 是 东 方 主 义 ” 。

导演本.阿弗莱克在大学时就是专门研究中东文化的,所以对这个话题的兴趣促使它执导了此部影片。具体分析来说,导演在众多剧本中选择这个主题本身就是“东方主义”的做法,他通过自己的“主题选择权”来表达出了特定的思想。在这次事件当中,伊朗本应该是具有道德优势的一方,而美国具有道义劣势,原因是伊朗革命的根源本就是美国试图巩固自己在中东的地位以及对石油资源的争夺。基于此的美国实行了对傀儡政权的扶持,导致了伊朗的民愤和人质危机事件。

而本片所讲的人质危机事件却被导演从大的历史背景中剥离了出来,让美国很自然的成为了事件的受害者,而伊朗成为了暴力的恐怖分子。在电影中,导演把伊朗作为客体,把美国叙述者安置成客观的观察者,这正是东方主义二分法的体现:美国将自我设定为视野中心,将伊朗视为他者。导演在呈现中虽然尽全力反映真实,但我们只能看到的仍然是取景框中筛选过的部分。

总的来说,导演通过主题的选择成功宣扬了西方中心理论和西方文化价值的优越性,建构了一个与西方完全对立面的东方形象:缺乏理智和暴力专制。


三、新历史主义第三角度:美国霸主主义意识形态的再现

美国学者约翰 ·耶马曾公开指出,美国真正的 “武器”是好莱坞的电影业。


历史的现实映射 - 从新历史主义视角解读《逃离德黑兰》"


作为有效的大众文化传播方式,电影有着独特的传播效果:更加吸引的视听语言,多样化的叙事方式,明星效应等等,所有的这些让电影成为了美国文化输出的重要方式。美国通过好莱坞这一工具,进行其霸权文化的传播,潜移默化影响了一批发展中国家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甚至意识形态。在《逃离德黑兰》中,集中体现在美国话语权的呈现,个人英雄主义的再现,还有“平等民主”主流价值观的灌输三个方面。

1,美国话语权和政治空间的宣扬

在电影中,导演刻意使用呈现出了美伊双方两种话语,有意体现出伊朗当地人发表自己想法的权利,也是为了摆脱以美国为中心单一的叙述模式,以第三视角来增加公平性。即使这样,我们看到的仍是美国话语权的掌控和伊朗话语权的丧失。

表层来说,电影中伊朗人说话的镜头很少,即便有也是在说观众不懂且没有字幕的波斯语。这样就首先造成了伊朗人的失语,剥夺了他们的话语权,把他们塑造成主流文化外的“他者”。

深层次上说,美国的话语权更体现在对主题的解读上。电影名argo本意是希腊英雄jason求取金羊毛所乘的大船。jason带着勇士们历经艰辛来到危险之地,杀死了守卫金毛的怪兽,拿到了无价之宝金羊毛。而在这里,伊朗被隐喻为这个有着金羊毛(石油)但是又有危险(战乱)的地方,而门德斯则成为了希腊英雄jason的化身。这种话语机制让本来复杂的政治活动化身为充满神话色彩的任务,也让这一次的营救事件自然变得“合理化”和“正义化”。

新历史主义学家认 为 , 殖民话语必须制造证据,以说明被殖民者是野蛮的、残忍的、 终将走向毁灭的,并因此证明本国文明、教化和进步的理念 是正确的 。

好莱坞通过其在世界电影中的独特地位,加上其惯常有的恢弘场面和华丽的表现手法,成功吸引了大批国外观众,使很多人产生了高于美国实际的想象。在这种想象中,美国的文化是优于本土文化的。通过这种方式美国成功取得了自己的话语权,而把其他国家例如伊朗的话语权异质化,实现话语权的二元对立。

2,个人英雄主义的再现

好莱坞电影中浸透着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不可谓不多,比如《007》系列、《蜘蛛侠》系列或者 《超人》系列。然而,在《逃离德黑兰》这种声称“真实”的电影中,个人英雄主义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历史的现实映射 - 从新历史主义视角解读《逃离德黑兰》"


拯救人质任务难度巨大,当事人门德斯本身也认为“自杀式任务的成功率都比这个高”,但他仍然毅然决然地接受了任务,冒着极大地生命危险只身前往德黑兰,这给他的个人英雄主义打下了基础。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上级一再要求取消任务,但是门德斯却私下决定继续拯救6个人的生命。在这个过程中,一个英雄的塑造正式拉开序幕。在真实的历史中,门德斯是有一个助手的,但在电影中,门德斯一个人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人质信任、背负来自国家的压力、随时面临生命危险;所有的这些都彰显了他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

根据《辞海》解释,个人 英雄主义是“指当某一伟大的全民族事业以及为实现这一 事业而积极克服 当时发生 的矛盾 和障碍所 必须 的巨大努 力 而成为个别人 的性格本质 ,他们在个人活动 中表现 出来 的英 勇顽强和自我牺牲精神,并且体现在个别人的行为中,而使 行为具有伟大意义”。

个人英雄主义素来强调个人自由、个人价值和个人权利,在美国文化中这些都有着历史渊源。从第一批欧洲大陆移民开始,新美国人就致力于摆脱束缚,在新的土地上建立自由,民主,文明的国家。于是个人主义成为了美国文化价值的核心,而美国个人英雄主义是建立在个人主义的基础上的。

3,美国“平等民主,以人为本”价值观的体现

影片一直传递的价值观是“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个人权利是至高无上的”。

在遇到这一事件后,白宫第一时间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救人质的办法,cia和白宫高层积极配合;甚至是白宫都因此做出妥协:白宫担心行动的失败会影响总统的选举,于是决定取消行动:但当门德斯私自决定要去拯救6个人的时候,总统卡特却发出了许可的电报。


历史的现实映射 - 从新历史主义视角解读《逃离德黑兰》"

民国民众对于同胞的关心也是这种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当制片人李斯特第一次看到计划时,因为计划难度过高当场拒绝;而当看到电视新闻里面六个人生命危在旦夕的场面时,却立刻改变了主意。所有这些细节的设计都体现出美国“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以及民主的精神,更是凸显出了这个国家对生命的尊重。

所有的所有,都在传递一个观念:在美国这样一个民主的国家中,所有人的生命都被保护,所有人的权利和自由都被尊重。电影暗示了美国价值观的普世性,更是反正出了西方文明的优越性。


结语

通过对该片的新历史主义的分析,我们看到在这部所谓根据历史改编的电影中,导演尽其所能在镜头呈现方面力求还原历史,但是在表面还原下我们仍能看到更深的意图:对伊朗的“东方主义”化甚至妖魔化,重塑了伊朗国家的形象;利用电影这种文化利器实现了对美国主流价值观的输出的功能,也重塑了美国这个自由民主平等的国家形象。作为政治的服务工具,好莱坞再一次向全球证明了美国必胜的结局,从这个角度讲,这部影片能获得好莱坞最佳影片也就不足为怪了。

动作片逃离德黑兰高清在线观看由没事影院整理于网络,并免费提供逃离德黑兰剧照,逃离德黑兰hdbd高清版,逃离德黑兰酷播在线播放等资源,在线播放有酷播,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多种在线播放模式,在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切换播放源。观看《逃离德黑兰》切勿长时间用眼过度,避免用眼疲劳,如果你喜欢这部片子,可以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免费观看。没事影院收集各类经典电影,是电影爱好者不二的网站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