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菜单

人气:加载中...

肖邦拯救人生 (2012)

豆瓣7.2分

主演:Lang Lang    

导演:Tabitha Jackson  又名:

豆瓣精彩点评:

剧情介绍

本文作者“麦坦”,现居北京,目前已发表了80篇原创文字,至今活跃在豆瓣社区。下载豆瓣app搜索用户“麦坦”关注ta。

“你太瘦了。这样是不行的。”昨天,我的音乐老师跟我说。

她把袖子卷起来,把我的弓子和琴拿过去,抵在脖子下面,眼睛看着我,“你的左手和右手都没有劲。左手按空弦,你听,要按出声音,不是轻轻贴上去,”她手指迅速弹落,琴弦怦然有声。“右手的重心要低,多用你的手腕,而不是你的手臂,这样的琴声才不发虚。你听听我拉这一段。”她拉起来。指头稳稳落在指板上,换弦处音符圆润地滑动,没有杂音,不飘。

“你的手指太细了,指腹接触面小,声音就不稳定。换个把位,就得来来回回地找位置。”我看看旁边那个胖乎乎的男生,他正对着谱子视奏,胳膊上的腱子肉饱胀成漂亮的曲线,肩托也不用,抡起来就拉,外表看上去和小提琴是两个世界,拉起琴来简直如姑娘绣花,壮汉举铁,一个八度雨点般拂过,针脚细密,重音处感情从弓下如缕倾泻,有声有色。如果不是从小受打击受惯了,我早就撂弓子不干了。是啊,何苦为难自己?天生有缺陷,小的时候看不出来,因为曲子的难度、技术要求都不高,逐渐深入,才发现问题越来越多,一首超过十分钟的曲子,拉到后面就找不到强弱对比了——因为力气用光了。钢琴还有踏板能控制,小提琴呢?只能靠这双手。当然,这绝不仅仅是瘦的问题。技巧、天赋、耐性...我老师的宽容在于不忍心对我说实话。

一直善于自我安慰,没事的,学任何东西都是一辈子的事,以自虐的热情找来youtube上大大小小的练习曲听,买了管风琴家、乐评家马慧元老师的书来读,在她的《宁静乐园》里,发现了一个热衷于“在键盘上举铁”的法国作曲家夏尔-瓦朗坦·阿尔康。他是肖邦惺惺相惜的好友,也是一个天才型的人物,只可惜几乎不为人所知,从来没被音乐史承认过,连网上也找不到他的中文资料,youtube上演奏他的钢琴家屈指可数,和肖邦、李斯特等从全世界各地上传的浩如烟海的演奏视频相比,简直注定被遗忘。但他是第一个用“力度和重量之美”彻底震撼了我的人。柔弱清浅和雷霆洪荒之力,在他那里是一枚硬币的一体两面,却形成了听觉上奇异的和谐。

豆瓣日记: 肖邦与阿尔康:来自音乐的“复仇”"

charles-valentin alkan (1813-1888)

听到的阿尔康的第一首作品是作品47号,《大提琴奏鸣曲》。这也是唯一能在音乐软件上找到的有关阿尔康的作品。声音一入耳就吸引我,下意识地觉得好听。我没听过太多大提琴奏鸣曲,接触到的大提琴是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巴赫六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九二年史塔克版本我听得最多,喜欢他的沉郁顿挫,有朴拙和粗砺感。这次听阿尔康的大提琴奏鸣曲,却痴迷于其中转调时阴暗的华丽感,以及钢琴超越其上的拨乱反正,整体的听感是雍容华丽,第二乐章大提琴的几段低音张力极大。一闪念之间,阿尔康让我触摸到巴黎社会细密繁复的纹理,多种族汇聚熔合渗透,像一片混乱之中的离乱之音,然而又富丽繁华到心醉神迷。

查了一下资料,这首大提琴奏鸣曲写于1857年,阿尔康时年44岁,已经彻底隐退,而距离他的密友肖邦去世已经八年。那段日子,是他最孤僻冷寂,也是创作最丰沛的时期,同年他写出了被誉为“不可被演奏”的奇作,长达227页的《十二首小调练习曲》。完整演奏完这十二首曲子需要两个小时,对演奏家的耐力、记忆力和体力是巨大的考验。

觉得不过瘾,跑到youtube上寻觅他的作品,被我找到韩国钢琴家yeol eum son(宋悦云)演奏的《伊索的宴席》,作品第39号之十二。我建议所有能翻墙的童鞋都去感受一下这首十分钟的变奏曲,在我不算多的聆乐经验里,它是在风格、技术、旋律上都完全改变了我对钢琴演奏印象的作品。

豆瓣日记: 肖邦与阿尔康:来自音乐的“复仇”"

韩国演奏家yeol eum son

单纯从感受来说,这首奏鸣曲从头到尾到让我喘不过气,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全程无尿点”,我的双眼就没离开过这个小小身躯却有着极强爆发力的女演奏家的双手。剧烈的强弱对比、轻重缓急的切分如同河流流经森林之后分为三股,泾渭分明,让外行的我安心交由她带领,那种紧张、刺激的期待里有暗暗的依托感。对古典音乐如果不是特别不喜欢的人,蛮可以把这首曲子当做一个入门,因为它提供的新鲜、刺激不低于它的演奏难度——这是我在听完第二遍看谱子的时候发现的,简而言之,这个难度把我吓到了。

不用太多专业知识,就能听出这首曲子里有很多“三拍对二拍”的两手不一致的对应关系,它让曲子暂时失去了节奏感,不稳定,让人心里惴惴不安甚至是惶恐。仔细看谱子,有三对二复节奏,还有多音副节奏。其实错位节奏在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中被广泛运用,肖邦的叙事曲、练习曲和夜曲里有很多,但是难度没有阿尔康的大;此外这首曲子的和弦非常密集,通常尖锐短促,还包括大位置的和弦移动,试想如果没有一双灵敏的大手,根本不可能完成。

豆瓣日记: 肖邦与阿尔康:来自音乐的“复仇”"

(三对二复节奏)

整个谱子浏览下来,至少我注意到的钢琴演奏技术就有和弦断奏、同音反复、双音连奏、复节奏、五指、双手交替和震音。在我心里就好比一个杂技演员连续表演跳火圈、高空抛物、骑独轮车最后再来十个后空翻。读下来的第一个感觉竟然是:我再也不会轻易褒贬任何一个演奏家了。哪怕是被人嘲讽了这么多年的朗朗和李云迪。如果说他们因为名声而获得任何的好处,我都觉得那是应该的。因为演奏艺术之难,远非坐在台下的观众可以想象。在看到李云迪、朗朗、王羽佳这样被称作“炫技”型演奏家的票被销售一空时惊讶的人们,也许没有真正体验到作为一个琴童的心理感受:朗朗们在台上演奏了几分钟的小曲,也许他们在台下十几年工夫都无法抵达。如果说因为他略显浮夸和矫情的表情与身体姿势让人诟病,那么和他的成果比起来,实在微不足道。

豆瓣日记: 肖邦与阿尔康:来自音乐的“复仇”"

(多音复节奏)

另外一首必须推荐的,也是马慧元老师在《宁静乐园》里特别提到的小曲,《前奏曲》op.31之八,原题为“海岸上的疯女人之歌”。同样很难在国内找到,翻墙的话,可以在英国作曲家、演奏家jack gibbons官网里“阿尔康的秘密”那一页的第四首听到。右手的旋律和左手的七和弦营造出一个静谧、空旷又略阴森的空间,旋律迷幻轻盈,让人欲罢不能。这种曲子,我总觉得是写给创作者的,因为它的发散性和调性的不可预测,会激发人全方位的想象力。

比音乐更能激发想象力的,是阿尔康本人的生活之谜。而随着他渐渐被一些评论家、音乐家重视起来,在他身上发生的离奇故事被放大、扭曲了。

夏尔-瓦朗坦·阿尔康生于1813年,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法国犹太作曲家。他从小就显示出惊人的音乐天赋,六岁被巴黎音乐学院破格录取,七岁半作为小提琴手首次登台,十一岁、十四岁是获得学校钢琴、和声一等奖,十三岁就完成了自己的首部作品。他的天才儿童经历,和李斯特、肖邦非常类似。他的主要作品均为钢琴所作,24岁时成为当时钢琴技术最精湛的大师,与肖邦等人一起举办了音乐会,采用八手联弹的形式演奏了贝多芬的第七交响乐改编曲。然而他的退出直至销声匿迹过早地发生。从25岁时起,他因为性格内向、害羞,不愿面对公众,以及对当时“炫技”音乐品味的厌恶,完全消失在公众场合中。

隐退的这六年,他自学、创作作品,沉溺在对圣经和犹太法典的研究之中,几乎不和任何人接触。1844年,他再次露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作品,包括《二十五首前奏曲》、《十二首大调练习曲》以及著名的《大奏鸣曲》。可是第二次打击再次到来。1848年,巴黎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齐默尔曼退休后,阿尔康本以为自己会得到这个教职,却因为不愿四处活动,羞于为争取位置而求人被曾经的学生玛蒙泰尔挤掉。这个清高、敏感的人,在面对批评、打击时几乎从不反击,他也许出于不屑,也许出于悲观,直到1949年密友肖邦去世,彻底让他陷入消极,不愿与人来往,以教课为生。当时很多富有的学生在他门下学习,所以他的经济情况一直不错。

后来经过退隐,短暂复出,再退隐,再复出,他在1880年彻底退出音乐界,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并于1888年3月30日逝世。在他身后,很多关于他的离奇传闻包括他的死法——说他是在书架寻找一本书时,被一本犹太典籍掉下来砸死的。很可惜这不是真的。真相也许更有趣,也更可悲。他极有可能是不小心在家中摔倒,被困在倒塌的家具之中超过24小时。等人们发现他的时候,他还活着,但几个小时之后就与世长辞。在一个古怪、孤僻的天才身上添加离奇故事,向来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可是真相在我看来,更像是阿尔康对后世的一声冷笑:我的故事,你们猜错了。

我向来偏爱性格孤独清高的人。不是因为他们可以忍受一个对冷漠无声的世界,而是他们有能力独自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宇宙,而对于一个早年成名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当一个被誉为天才的阿尔康,因为厌恶炫技式风格,倾心于演奏巴赫、莫扎特和舒伯特而被评论界恶语交加,不谙交际被自己的学生取代,他的职业生涯前景有多么灰暗是一眼可以望见的。只有格外珍视自己的创造力的人、坚信自己风格水平的人,才有勇气和社会决裂,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逃避,不过在我看来,逃避同样需要巨大勇气,因为这是彻底的隐居。这样的人,难怪会成为肖邦为数不多的密友。

豆瓣日记: 肖邦与阿尔康:来自音乐的“复仇”"

少见的阿尔康留影

一直相信,人会与各种类型的人做朋友,却只会和与之性格气质相似的人成为密友。因为达到真正的相互理解,需要的也许不是同等学识和背景,而是在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以及如何看待自己上完全一致。说起来,肖邦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天才,即使他少年成名,仍然吝啬于对自己做出任何评价,更不要提同时代的艺术家,李斯特、舒曼、德拉克洛瓦。他们都不入他的法眼,只有阿尔康让肖邦青眼相看。因为从音乐的角度,肖邦和阿尔康在追求创新的同时,没有忘记前人的滋养和教诲。此外,肖邦致力于写出属于斯拉夫民族的音乐,而阿尔康的曲子里,经常能见到犹太特色曲调。在对民族音乐的传承上,他们殊途同归。他们是安静、沉默又擅于内省的同路人。

阿尔康的音乐渐渐被人发现,算不算是一种“复仇”?面对音乐界曾经的无声、忽视,这个时代那么多不善于自我营销的作曲家心里是否会感到安慰?虽然这安慰可能姗姗来迟,但有人欣赏,有人喜欢,终究是好事。写到这里,突然想到肖邦,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实就是:几乎很少有德奥演奏家能把肖邦弹好,能够真切领悟到肖邦精髓的,竟然往往都是俄罗斯、欧美演奏家。是不是有点讽刺?肖邦所处的波兰,是一个被沙皇瓜分的波兰,他作为一个流亡者,俄国曾经是造成他一切痛苦、伤痛的根源。然而世事变幻莫测,多少俄罗斯人爱着肖邦。前段时间看了bbc做的肖邦叙事曲第一号的纪录片,《肖邦拯救世界》,说的第一个故事,就是一个患有脑瘤、渐冻人症的俄罗斯男孩因为喜爱肖邦的音乐,完全改变了人生轨迹的经历。因为右手已经不能动弹,他甚至把肖邦的《g小调第一号叙事曲》改编成了左手版。造成肖邦流亡者命运的国家的人,最终被肖邦的音乐所哺育,所激励,这不得不说是音乐的“复仇”,但也让我明白:音乐真正超越国界,超越语言。

细细挖掘音乐史,会突然间吓一跳:这么多沟回、褶皱、缝隙里隐藏着的精灵,这么多没有机会被倾听的天籁之音...他们被悄无声息地加密,迅速地遗忘。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被人突然想起,提起,如同浩瀚无边的大海上掉下一滴雨,泛起微不足道的涟漪后归于平静。可我仍然觉得高兴,因为我知道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正悄悄被这些声音所打动,宛如黑暗中靠着触角和盲眼飞行的昆虫,不知道哪粒花粉能够酿造出寂静的果实,可是这真的不重要,因为置身不同时间维度的我们和他们,都在暗中前往那个未知的终点。

我的微信公众号(newyorkermag)二维码如下。谢谢阅读:)

(全文完)

喜剧片肖邦拯救人生高清在线观看由没事影院整理于网络,并免费提供肖邦拯救人生剧照,肖邦拯救人生hdbd高清版,肖邦拯救人生酷播在线播放等资源,在线播放有酷播,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多种在线播放模式,在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切换播放源。观看《肖邦拯救人生》切勿长时间用眼过度,避免用眼疲劳,如果你喜欢这部片子,可以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免费观看。没事影院收集各类经典电影,是电影爱好者不二的网站选择!
更多

相关影片

HD
HD
HD
HD
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