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重现: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因突遭法国巡捕搜查,会议被迫休会。7月底,中共一大代表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等,由李达夫人王会悟做向导,从上海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再从狮子汇渡口登上渡船到湖心岛,最后转登王会悟预订的游船,并在游船中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船上,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庄严诞生。大会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李达负责宣传。
由于党的“一大”召开于7月,1941年6月,成立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发文正式规定,将每年7月1日定为党的诞生纪念日。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和过程,可以描绘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面对这幅画卷,我们远眺只能看到几条蜿蜒的河流,几座高耸的山峰,偶尔点缀着几处楼台阁宇,但若凑近了仔细端详,则可以发现如织的行人,风中飘扬的树枝,河流转弯处坚若磐石的堤坝,以及山腰上层层叠叠的石块和松柏。如果要用一部影片来概括这段历史,无论怎样处理都会顾此失彼:视角过于宏大会导致历史书写的粗疏,描写太过细腻又容易迷失在细节和枝蔓之中。这时,创作者要么用多集纪录片的方式将历史风云从容绵密地铺展开来,要么选择其中的一两个关键人物,两三个核心事件,以点带面地折射历史。我们很难想象,有影片努力尝试回到历史现场,洞察历史的宏伟与精微,以浑厚庄严的气度,为观众细致深入地还原那段峥嵘岁月,这就是影片《开天辟地》(1991)的创作思路。
1991年的《开天辟地》实在是一部气势磅礴,庄重肃穆的历史巨制,它以163分钟的时间容量,集中展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两年里的历史风云,聚焦于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的思想变迁历程,以令人信服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他们在经历了内心的迷茫、痛苦之后,苦苦追寻中国的出路,最终明确了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建立劳工政党,进行武装斗争,才能救中国。影片不仅表现了当时中国一批仁人志士的求索之旅,也将中国在曲折与磨难中的历史走向作了深刻的披露。
"虽然《开天辟地》的时间跨度只有两年左右,地域空间主要有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但影片的辐射面极为广阔,涉及众多人物和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在这些人物中,既有追求进步、思索救国之路的先进知识分子,也有犹豫、动摇的理想主义者,还有工人阶级的代表、国民党的高层人物、北洋政府的官僚等。这些人物组成了当时中国的阶层分布图,他们迥异的心态、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又是一幅幅鲜活的人性景观。尤为难得的是,影片虽然在当年也属于大制作,却没有招徕任何有份量的电影明星,而是本着贴近历史人物年龄、气质的要求,起用了大量青年演员。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会因演员的过往角色而对人物的认知产生冲撞感,也不会因对演员过于熟悉而在特定的戏剧情境中产生违和之感。
当然,《开天辟地》在编剧上也遇到了巨大的挑战,面对如此庞杂丰富的历史资料,如此众星闪烁的历史天空,以及千条万绪的历史事件,如果没有精妙的取舍、梳理、组织,没有一条红线的串连与贯穿,很容易成为事件的堆积、人物的罗列,缺乏中心和聚焦点,观众把握不住叙事的脉络和人物情绪的走向。
"《开天辟地》在回首那段历史时,突出了一个“乱”字。这种“乱”,来自于时局的混乱,来自党派众多的杂乱,尤其来自人心的迷乱。其时,封建帝制已不得民心,但一些精英知识分子又不知该效法日本,还是英国、美国、俄国,加上一些有私心的政客,一些有思想局限的政治人物,必然造成当时中国人思想上的迷茫。正如影片中毛泽东所说,他信过孔孟学说、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理论、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后来又觉得俄国革命有理,还认可过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主张。毛泽东的思想历程不是特例,而是当时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共通性经历。
影片看起来将高光照射在当时非常耀眼的知识分子身上,如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也用热情的目光注视着邓中夏、周恩来等爱国青年学生,还用冷峻的眼神烛照北洋政府那些政客的冷漠、残忍、无能,用温热的目光追随孙中山这些革命先驱,但他们都不是影片这个戏剧舞台上的主角,而是类似一个背景,用于烘托、反衬真正的主角。影片中各种报刊所宣扬的纷繁思潮、理论,看起来众声喧哗,但影片并不试图对它们进行学理性的评判,只是让这些声音交织成一个话语场,为爱国进步青年的觉悟、成长提供思想的激荡和启发。
"影片真正的主人公其实是毛泽东,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爱国青年,他们面对国家的贫弱、政治的腐败、民生的疾苦,空有一腔热情,却在当时层出不穷的思潮中无所适从,在各种理论中饥不择食甚至慌不择路,进而深陷苦闷与迷茫中。这时,随着陈独秀、李大钊这类旗帜性人物思想的澄明,理论的自觉,推崇马克思主义,师法俄国革命,相当于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指明了方向,在众多进步青年心中点燃了一盏明灯。因此,影片的情节主线是毛泽东对于救国路线、救国理论逐渐变得明晰,对于中国革命道路越来越富有洞见和卓识的过程。
"《开天辟地》具有宏大叙事的气势,但其情节没有淹没于历史事件或琐碎细节中,而是找到了恰当的编织历史的方式。这种编织方式看起来是块状的拼凑,是网状的勾连,但其核心情节却是线性的,是毛泽东如何找到一条救国之路,完成思想成长的精神历程。当更多的“毛泽东”完成这个思想嬗变,建立中国共产党就水到渠成。
毛泽东刚出场时,是一位有正义感,又睿智幽默的进步青年,他朴素的斗争目标就是将张敬尧逐出湖南,实现湖南自治甚至独立建国。在这个政治目标中,我们看到了一位爱国青年的真诚,同时也看到了其思想的局限。在北京,李大钊问毛泽东,准备将张敬尧驱赶到哪里?毛泽东如醍醐灌顶,陷入深思,李大钊不失时机地介绍了俄国革命的道路。后来,毛泽东来到上海,拜见陈独秀。陈独秀对于毛泽东凭一腔热血解天下安危的理想不以为然,因为这种观念“只见个人,不见社会,不见阶级”,进而认为救国之路,唯有马克思主义。
"经过李大钊、陈独秀的点化之后,毛泽东的思想视野变得更为开阔,对“民主”的理解也更为深刻,对于革命的理论武器和斗争方向有了清晰的理解,并坚定地拥护马克思主义,积极投身于中国共产党的筹建工作之中。可见,影片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青年学生在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旗手的影响、教育下,逐渐走出思想的混乱,看清中国革命的方向,这是一条非常瞩目的情节主线和思想红线。
"除了内容的丰富与思想的厚重,《开天辟地》在突出影像的感染力方面也颇为用心,表现不俗。例如,为了与情节主线相呼应,影片中多次出现“火”的意象,出现“点化”“启发”的场景,这些意象和场景是人物在黑暗中找到光,在混沌中找到出路的生动隐喻。
“开天辟地”的片名出现时,画面就有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变化。之后,影片中“火”的意象可谓贯穿始终。游行队伍火烧曹汝霖的府第,这是爱国学生对于腐败无能的军阀政府的怒火;长沙民众当众烧毁日货,是革命群众对于政府卖国行径的痛恨,也是爱国热情的直白表达方式;张敬汤命人将火把扔进监狱,烧死爱国群众,既表现了反动政府的凶残,也必将点燃更多爱国群众的怒火;毛泽东看到农民打着火把拜菩萨的场面,深受鼓舞,觉得这些火把里蕴藏着蓬勃的生机,需要有人去唤醒;邓中夏深夜在破房里点上油灯著述时,微弱的火苗似乎弱不禁风,却又顽强而温暖……这些怒火,这些希望之火,力量之源,在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胸中燃烧,自发而朴素,深沉又蕴积,但一时又找不到出路和方向,需要一束理论的光芒来引导,这就是马克思主义。
"影片在片头的解说结束之后,第一场戏就是暗夜深沉的场景,一辆疾驶的自行车溅起地面的水花,然后是一阵猛烈的敲门声,屋里亮起了灯。北京大学的学生许德珩要求大家起床去学校集合,准备抗议政府的卖国行径。这场戏奠定了整部影片的氛围和情绪基调。当时的中国就是一潭死水,灰暗死寂,风雨如晦,需要一些充满热情的生命力来唤醒民众,需要一种高涨的爱国激情来表达心中的愤怒。只是,这些学生的呐喊、抗争,固然令人钦佩,但又显得有些盲目和冒失,不知道斗争的方向和策略,有一种孤勇的悲壮。影片结尾,当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嘉兴南湖闭幕,影片中出现了散射光,湖面霞光万道,波光粼粼,画面充满了生机和希望。从黑暗走向光明,其契机和动力来自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是影片的叙事走向,也当时中国的历史走向,当然也是毛泽东等人的思想变迁轨迹。
"作为一部人物众多,历史背景复杂,思想交锋激烈的影片,创作者在高度负载的叙事容量中还能专注于影像氛围的营造,甚至出现大量抒情性的镜头,以及大量意味深长的意象,这着实不易。更重要的是,影片能在一种相对集中的叙事策略中,牢牢把握主要人物的思想变迁,最后如百川归海般将中国革命的方向,中国的出路,指向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这是影片在叙事上的巨大成就,也是在思想上留给所有中国人的宝贵财富。
为迎接党的百年华诞,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式推出“致敬百年——用电影讲党史,追忆1921”特别策划,以时间线索为主要脉络,挑选能反映百年党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成就和关键历史场景的21部主旋律影片,通过影评导赏的方式,重温1921年至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的辉煌历史,展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致敬百年——用电影讲党史,追忆1921”由上海国际电影节和上海戏剧学院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联合策划,特邀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撰稿。
纪录片开天辟地高清在线观看由6080影院整理于网络,并免费提供开天辟地剧照,开天辟地hdbd高清版,开天辟地酷播在线播放等资源,在线播放有酷播,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多种在线播放模式,在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切换播放源。观看《开天辟地》切勿长时间用眼过度,避免用眼疲劳,如果你喜欢这部片子,可以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免费观看。6080影院收集各类经典电影,是电影爱好者不二的网站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