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悲歌》(elegie,op.3,no.1)选自《幻想小品集》(morceaux defantaisie,op.3)。《幻想小品集》创作于1892年秋天,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第一部钢琴独奏乐曲。这部作品是在1890-1891年莫斯科大饥荒的背景下创作。在这段艰难的时期,拉赫玛尼诺夫不仅经济拮据,而且承受着抑郁症带来的痛苦。拉赫玛尼诺夫在创作这部小品集时流露出忧郁和伤感之情。整部作品充满了细腻而复杂的情感,反映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
拉赫玛尼诺夫在成名之后和许多俄罗斯作曲家们都有着亲密的联系,但对他音乐生涯影响最大的,却是十三岁在茨维列夫老师家中偶遇的柴可夫斯基。这位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家惊讶于拉赫玛尼诺夫尚未成年就锋芒毕露的音乐天赋,并在少年的首次演出中报以热烈掌声表示支持。但在拉赫玛尼诺夫成年后刚刚表示要为这位导师朋友创作一部双钢琴演奏的《绘画幻想曲》时,柴可夫斯基在一个月后就因霍乱而病逝,这令拉赫玛尼诺夫十分哀伤。早在两年前,柴可夫斯基因有感于鲁宾斯坦之死而写了一首《a小调钢琴三重奏》来纪念这位朋友。而拉赫玛尼诺夫亦决定按相同的基础结构再写一首“悲歌”三重奏,以纪念柴可夫斯基,同时也创作了同名的钢琴独奏曲目收入《幻想小品集》中。
乐曲采用三部曲式。左手跨越两个八度的分解和弦几乎占据了钢琴键盘的一半,而右手则采用下行音阶式悠长而富有表现力的旋律和饱满的音响。这些是拉赫玛尼诺夫钢琴音乐风格最显著的特点。中段转为piu vivo(富有生机的、充满活力的),在右手双音和弦的伴奏下,悠长的主题旋律在左手出现,该旋律在《幻想小品集》中另一首作品《小丑》中也曾出现。随后旋律移到高声部,并逐渐增强形成高潮。再经过短暂的华彩乐段,进入第一段的再现。旋律以双音的形式极弱的再现,结尾以强奏的三连音三度和弦,强有力地结束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