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海之滨山东省乳山市的西北有一片面积20多平方公里的山脉。相传远古时期,这里有一匹比大山还要高的神马,被一位顶天立地的天将当成了上马石,因而当地的老百姓都叫它“上马石山”,后来简称为“马石山”。七十五年前,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马石山地区曾经发生过一场惨烈的战斗,涌现出了全国闻名的“马石山十勇士”。
2008年上映的电影《马石山十勇士》真实再现了十名八路军战士,在马石山掩护群众突围而壮烈牺牲的一幕。根据资料记载,这个故事发生在1942年的冬天,侵华日军在冈村宁次的直接指挥下,集中了两万多兵力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了一场拉网合围大“扫荡”,主要进攻矛头就是指向马石山。面对日军的疯狂扫荡,八路军采取了分散活动、分区坚持、外线作战的方针,主力部队掩护大部分群众跳出了包围圈,但是仍然有数千名群众和少量地方部队,被敌人合围在马石山一带。
在解救百姓突围的八路军战士中,最突出的就是“马石山十勇士”,这是八路军五旅十三团三营七连六班的10名战士。当他们执行任务路过马石山时,发现上千群众被敌人重重包围。在紧要关头他们没有选择自行突围脱险,而是冒着枪林弹雨在敌人的包围圈里连续往返冲杀了3次,掩护近千名群众突围转移。当他们第四次冲进包围圈时天已经大亮,为了让更多的群众安全突围,他们边打边撤,把疯狂的敌人引向了马石山主峰。弹尽路绝的战士宁死不屈,最终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这十位烈士中,至今还有三名战士的名字无从考证,英雄无名但值得铭记。他们在人民群众中赢得了光荣的称号,那就是“马石山十勇士”。在1942年11月,马石山那场残酷的反“扫荡”战斗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八路军战士,像十勇士一样在最严峻的时刻把死的风险担在自己肩上,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用鲜血和生命诠释出人民子弟兵这个称谓的崇高涵义。
据统计,在整场马石山战斗中牺牲的八路军战士达400多人,却掩护了五千多老百姓安全突围转移。日军出动两万多兵力的大“扫荡”都没有发现八路军主力,让日军消灭胶东军区八路军主力部队的阴谋成为泡影。
其实日本的失败结局早已注定,因为胶东抗日根据地从成立以来,就如同一把锋利的尖刀直接威胁到日军的整个侵华战略部署。这里不仅驻扎着胶东地区的党政机关,而且还建有支援前线的兵工厂,群众基础和战斗基础都非常好。
可以说,马石山是英雄用血肉之躯铸就的高山,也是胶东人民用热情支持筑起的高山。人民子弟兵爱人民,人民爱人民子弟兵。再艰苦的战斗也敌不过“军民情深 血肉相连”。历史长河,浩荡前行。翻开乳山的历史画卷,展现在眼前的是成千上万的乳山儿女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历史印记,是惊天地、壮山河的红色乐章。如今,战争硝烟早已散去,但我们仍应掩卷长思,留存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