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菜单

人气:加载中...

天堂的颜色 (1999)

豆瓣8.7分

主演:侯赛因·马哈古  Mohsen Ramezani  Salameh Feyzi  

导演:马基德·马基迪  又名: 小孩子走天涯 / The Color of Paradise / The Color of God / Rang-e

豆瓣精彩点评:孩子的心像泉水一样清澈。

剧情介绍

  • 文|心语爱

《天堂的颜色》由导演马基德·马基迪执导,于1999年2月8日在伊朗上映。这部影片是马吉德·马吉迪继《小鞋子》之后第二次获得蒙特利尔影展最佳影片,并在豆瓣上拿到了8.7的高分。

马基德·马基迪比较擅长从儿童纯真的视角看世界,将简单本真的故事带入电影,辅以成熟的叙事表达,注入饱满的情绪和真挚的情感,让观众自然而然地沉浸其中。真善美是人类追求的本质,我想这也是马基德·马基迪的作品屡获佳绩的原因,而这部《天堂的颜色》也是他典型的代表之一。

豆瓣8.7《天堂的颜色》:幸与不幸的自我抉择,一场爱与心的羁旅"

该片讲述了一个8岁盲童穆罕默德对自然世界、对生命密码、对知识的热爱与渴求,虽然眼盲却聪明优秀。但在父亲眼里,他却是自己的累赘,是自己再婚的阻碍。因此被父亲千方百计地送走,并最终导致穆罕默德发生意外的故事。这部电影并不是悲剧,而是“幸与不幸”的自我抉择,是一场爱与心的羁旅。

豆瓣8.7《天堂的颜色》:幸与不幸的自我抉择,一场爱与心的羁旅"

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从剧情呈现、表现手法和现实意义3个方面对这部影片进行解读。

豆瓣8.7《天堂的颜色》:幸与不幸的自我抉择,一场爱与心的羁旅"

纵横交错的剧情呈现:多视角对比,表达幸与不幸之间的自我抉择;层层递进的剧情走向,揭示爱是心灵的救赎

整个故事从儿童(盲人)视角切入,结合健全人(成人)视角,沿着“看得见和看不见”这条叙事线缓缓展开,层层递进。并融入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表情,采用细节描写的方式,有很强的代入感,让人轻松进入剧情。

  • 1.横向上:多视角对比,表达了幸与不幸之间的自我抉择。

影片开始有一行字:“你既看得见,又看不见。”这句话意味深长。有些人虽然看不见,但他却用心去感受世间的一切美好与幸福,看不见胜过看得见。有些人虽然看得见,但他却执着于眼前的不幸与黑暗,看得见不如看不见。它既是对盲童穆罕默德的描写和隐喻,也是对父亲哈山甚至健全人的影射和讽刺。

  • ① 盲人(儿童)视角:看不见的幸福,有些人看不见胜过看得见。

学校放假了,父亲哈山接儿子穆罕默德回家。一路上,儿子用手感受微风、水流的温度、麦穗的凹凸,用鼻子闻着花的芬芳,用耳朵听啄木鸟“哒哒”的啄木声。大自然对于穆罕默德来说充满未知和新奇。同时,他将自己感受到的一切声音节奏、形状凹凸都与盲文对应起来,抓住可能的机会学习。因为眼盲,他更加热爱和珍惜自己所遇见的一切,用其他感官去认真探索和爱着这个世界。即使眼睛看不见,他却用心去“看见”这个世界的美妙。

豆瓣8.7《天堂的颜色》:幸与不幸的自我抉择,一场爱与心的羁旅"

回到家,穆罕默德“见”到妹妹和奶奶,高兴地用手摸她们的脸,感受岁月带给他们的痕迹。原来,一年不见,妹妹长大了,奶奶脸上的皱纹也增加了。接着,穆罕默德拿出他精心准备的礼物,送给她们,这是他对家人的爱与祝福。

豆瓣8.7《天堂的颜色》:幸与不幸的自我抉择,一场爱与心的羁旅"

豆瓣8.7《天堂的颜色》:幸与不幸的自我抉择,一场爱与心的羁旅"

对于穆罕默德来说,他虽然眼盲,但却对周遭充满好奇和热爱,他用他特有的方式努力“看见”这个美妙的世界,在此过程中他获得了来自大自然与家人带给他的幸福感。

  • ② 健全人(成人)视角:看得见的不幸,有些人看得见不如看不见。

父亲哈山带着彩礼去女方家提亲,他向女方介绍自己只有两个女儿,丝毫没有提及盲人儿子。女方对他很满意,眼看好事将近。但哈山却若有心事,他筹划着把儿子送走,但遭到了母亲的反对。一次哈山趁母亲赶集,把穆罕默德偷偷带走,送到了一个盲人雕刻家做学徒。

豆瓣8.7《天堂的颜色》:幸与不幸的自我抉择,一场爱与心的羁旅"

豆瓣8.7《天堂的颜色》:幸与不幸的自我抉择,一场爱与心的羁旅"

原来哈山急于把儿子送走,是想摆脱盲人儿子这个累赘,方便自己续弦。在父亲眼里,穆罕默德就是自己幸福路上的绊脚石,是阻碍自己幸福的人。

影片通过多视角对比阐述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差别,从表面与内在两个层面揭示看得见与看不见的深层含义,讲述了幸与不幸之间的自我抉择。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有多么不幸,而是我们被不幸和欲望蒙蔽了双眼,而看不到拥有的幸福。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有多痛苦,而是我们选择了放大痛苦。

豆瓣8.7《天堂的颜色》:幸与不幸的自我抉择,一场爱与心的羁旅"

  • 2.纵向上:层层递进的剧情走向,揭示了爱是心灵的救赎。

剧情一开始,父亲哈山就表现出对儿子的自私和厌恶。这为他后来狠心将儿子送去盲人雕刻家做学徒而导致母亲意外离世,以及儿子意外落水后“救与不救”的矛盾心理埋下了伏笔。

哈山的母亲得知儿子把孙子送走后,冒着大雨去寻找孙子,最后晕倒,不久就离世了。母亲的离开直接导致哈山的婚事泡汤,因为在当地人看来婚前家里死人是一件不吉利的事。失去眼看到手的婚姻,又失去了母亲,哈山悲痛交加。于是,他决定将儿子接回家。

回家的途中,他们路过一座木桥时,桥突然断裂,坐在马背上的穆罕默德连同马一起掉入湍急的河流。这一幕好像在哈山心里已经上演过无数次,所以他没有立即抢救儿子,而是呆看着。经过片刻心理挣扎,他最终跳下水。汹涌的河水把他们冲到下游岸边,哈山醒后,跑过去抱住儿子,以为他死了便失声痛哭。这一刻,穆罕默德的手变成了金色,迎着光动了一下。

豆瓣8.7《天堂的颜色》:幸与不幸的自我抉择,一场爱与心的羁旅"

穆罕默德没有死,这预示着他的重生。而哈山最终在亲情中找回了对儿子的爱,找回了真正的自己,暗示了哈山也重获新生。我想导演想要表达的是:爱是天堂最美的颜色,是父子俩心灵的救赎。

豆瓣8.7《天堂的颜色》:幸与不幸的自我抉择,一场爱与心的羁旅"

表现手法:通过人物冲突、角色对比,结合镜头语言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导演马基德·马基迪擅长制造剧情的冲突和高潮,甚至被称为“伊朗的斯皮尔伯格”。这部电影不仅融合了伊朗传统宗教文化,还运用自身独特的镜像语言讲述来自“天堂”的故事。用简朴自然的笔触勾勒现实生活的影像,揭示了人性的善与恶。

  • 1.人物冲突和角色对比,反映人性的善与恶。

影片中丧偶的哈山想为自己再续情缘,通过摆脱盲人儿子的拖累为自己找到“幸福”。于是,打算把盲人儿子送走,却遭到母亲和儿子的一系列反对。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出善恶人性的一念抉择,揭示了指引人性走向的背后真相。

  • ① 父子冲突:只爱自己的父亲,自私和冷漠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

眼看着婚期渐渐逼近,父亲哈山坐立难安。整天只想着一件事就是把儿子送走,让他从家里消失。一天,他趁母亲去赶集,带走了儿子,路上穆罕默德察觉到异样往回跑,结果被哈山轻松拦下,拽上了公交车。来到木匠家,木匠热心地向穆罕默德介绍这里的一切,但穆罕默德始终不高兴。

豆瓣8.7《天堂的颜色》:幸与不幸的自我抉择,一场爱与心的羁旅"

终于他委屈地对木匠哭诉:“你知道吗?没有人爱我,就连奶奶也一样,他们都因为我是个瞎子而离开我。”穆罕默德感觉自己被父亲嫌弃,被家人抛弃。近景镜头清晰地描绘了穆罕默德的委屈和酸楚,让人对其产生怜悯,对哈山的自私产生厌恶。

父亲把自己的幸福凌驾于儿子的痛苦之上,却没认识到自己最大的不幸在于内心的贫瘠。他自私、冷漠、执拗的背后是他丢失了爱与信仰。因此,他会忘了自己父亲的身份,忘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与担当,忘了自己对于儿子该有的疼爱。

豆瓣8.7《天堂的颜色》:幸与不幸的自我抉择,一场爱与心的羁旅"

  • ② 母子冲突:母亲对孙子的爱与儿子的自私形成鲜明对比。

3个母子冲突的表现场景:

  • 哈山相亲回来那晚,对母亲说:“我想把穆罕默德送去盲人雕刻家做学徒,这样他才能独立自主,我很关心他的未来。”母亲反驳:“你是为了他的未来还是你的未来?”哈山哑口无言。
  • 哈山送走儿子回来,被母亲质问,哈山激动地说:“我这样做也是为了他好,我做错了什么?要让我用余生去照顾一个盲童,我已经忍了整整五年,我做错了什么?我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男人,我从小就失去了父亲,谁能帮我,谁关心过我?”母亲无奈叹息,冒着大雨去寻找孙子。
  • 母亲因淋了雨生病了,躺在病床上,哈山问:“要我把穆罕默德接回来吗?”母亲回答:“我担心的是你,不是他。

前两个场景利用中景和近景镜头,配上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反映哈山的自私自利。第三个场景则利用近景镜头,表现母亲对孙子的疼爱,对儿子自私欲念的担忧和无奈。通过母亲爱的光辉与哈山人性的自私自利之间的对比,形成角色反差。情节有很强的代入感,让人的思绪不知不觉地跟着剧情起伏。

豆瓣8.7《天堂的颜色》:幸与不幸的自我抉择,一场爱与心的羁旅"

  • 2.巧妙运用镜头语言,塑造人物心理,引发共鸣。

影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点就是镜头语言的运用,导演巧妙运用全景、近景、特写镜头和推镜头把人物心理描述地惟妙惟肖,引发观众情感共鸣。

全景、近景和特写镜头的结合

学校放假了,穆罕默德在学校苦苦等候父亲,终于等到父亲到来。近景和全景的切换,一位满脸愁容的父亲远远地站着。而后,近景和特写的切换,父亲叫了穆罕默德伸出了手,穆罕默德摸索着抓到爸爸的手,委屈地说:“你以为你不会来了。”父亲露出了心酸怜爱的表情。这个片段全景、近景和特写镜头把父亲对儿子怜爱与厌恶的内心纠结刻画得入木三分。

豆瓣8.7《天堂的颜色》:幸与不幸的自我抉择,一场爱与心的羁旅"

特写镜头:

回家的路上,穆罕默德用手感受风的力度、河水的温度、麦穗的凹凸、妹妹和奶奶的脸庞等都运用了特写镜头把孩子内心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欣喜,对家人的想念和爱,通通跃然屏幕,让观众心生感动和温暖。

豆瓣8.7《天堂的颜色》:幸与不幸的自我抉择,一场爱与心的羁旅"

推镜头和近景、远景和近景的结合:

影片中,哈山把儿子送去盲人雕刻家的途中,路过一片森林时,哈山听见一阵诡异恐怖的声音。导演采用推镜头由远及近,好像那个恐怖的声音渐渐袭来,让人产生一阵恐惧。

豆瓣8.7《天堂的颜色》:幸与不幸的自我抉择,一场爱与心的羁旅"

他四下寻找却没发现什么。但儿子却自己往密林深处走去,哈山并没有叫住儿子,站在那一动不动,他紧张又矛盾地期待着什么?后来儿子被一个工人拦下,哈山低下头轻叹了一口气。导演采用远景和近景相结合,生动地描写了哈山邪恶又略带一丝紧张的内心世界。

豆瓣8.7《天堂的颜色》:幸与不幸的自我抉择,一场爱与心的羁旅"

母亲死后,哈山决定把儿子接回家半路上哈山牵着马,穆罕默德坐在马背上路过一座木桥时,桥突然断裂,穆罕默德连同马一起落入湍急的水流。但哈山没有第一时间抢救,而是在桥边观望,他的内心好似这河水波涛汹涌,他好像又期待着什么。这里同样采用远景和近景,刻画哈山对儿子救与不救的矛盾心理。

豆瓣8.7《天堂的颜色》:幸与不幸的自我抉择,一场爱与心的羁旅"

现实意义:一场亲情拉锯战揭示了“爱”的主题,它指引我们敬畏生命、看见美好、走出黑暗、走向幸福

影片采用简单、细腻的表现手法,纵横对比的剧情呈现,上演了一场父与子的亲情拉锯战,情节跌宕起伏又层层递进。它是一次视觉享受,也是一场心灵之旅。它包含着强烈的人文思想,也蕴含了深刻的教育启示和现实意义。

  • 1.敬畏生命

印象深刻的一幕是:穆罕默德在学校等待父亲的过程中,听见微弱的鸟叫声,他循着声音走去,在一片枯叶中找到一只小鸟,他用手托起它,艰难地爬上树,把它放回鸟巢。“看到”小鸟回巢,他微微一笑,使观众内心升起一股暖意。

豆瓣8.7《天堂的颜色》:幸与不幸的自我抉择,一场爱与心的羁旅"

豆瓣8.7《天堂的颜色》:幸与不幸的自我抉择,一场爱与心的羁旅"

虽然眼盲,但因为对生命有爱和敬畏之心,所以即使行动不便,也要艰难地寻找那只迷失的小鸟,帮助它回归巢穴。

而现实中,有多少人会真正关心大自然的生命?比如猎杀野生动物、偷鸟蛋、贩卖野生动物等。那些受利益诱惑而漠视生命的人,生命对他们而言意味着什么?

周国平说:“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当我们对生命怀着崇高的信仰和敬畏时,便会对生命肃然起敬,那是一种由爱升起的力量。而当人们懂得了生命的来之不易,对生命有了敬畏之心,再次面对挫折和人生黑暗时刻,就会少一份脆弱,多一份坚韧。少一些无助与懦弱,多一些活着的勇气与信心。

  • 2.看见美好

影片中,穆罕默德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孜孜不倦,令人感慨。这让人不由地联想到儿童对世界的好奇心,他们总是比成人善于捕捉世界的细微美妙和点滴幸福。因为他们对世界的一切都保持谦虚和敏感,所以,他们能看到我们成人看不到的美好。

这也启示我们向孩子学习,学着对周围的一切保持敏锐的捕捉力,学着关注身边的小确幸与小美好。因为这不仅是对生活的热爱,也是获得幸福的一种有效方式。

  • 3.走出黑暗

影片中,穆罕默德被送到盲人雕刻家后,对木匠哭诉:“老师说上帝比较疼爱瞎子,因为他们看不见。而上帝也是不可见的,因为它无处不在,你能感受到他,用指尖去触摸他。所以我现在不停地用手去触摸这个世界,希望能感受到上帝的存在……但我的世界还是一片黑暗,我并没有看到天堂的颜色。

豆瓣8.7《天堂的颜色》:幸与不幸的自我抉择,一场爱与心的羁旅"

圣·埃克苏佩里说:“只有心灵才能洞察一切,最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穆罕默德之所以没有看到天堂的颜色,是因为父亲抛弃了他,并误认为奶奶也抛弃了他。他幼小的心灵受伤了,他感受不到来自父亲甚至家的爱与温暖,因此,他的世界陷入一片黑暗。

影片最后,哈山看到儿子发生意外,内心却纠结“救或不救”。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在人性善与恶的拉扯中,在对儿子怜爱与厌恶的矛盾中,他最终选择了前者,选择了下水救儿子。那一刻,他终于冲破了内心自私和欲望的束缚,唤醒了心底沉睡已久的爱。穆罕默德没有死,他们彼此都获得了“重生”。由此可见,爱是心灵的救赎,是指引我们走出困顿,走出黑暗的一束光亮。

  • 4.走向幸福

影片中,哈山说自己是一个穷困潦倒的男人,从小失去父亲,妻子早亡,还有一个阻碍自己再婚的盲人儿子。在他看来,这一切是造就他不幸的源头。但其实他不幸的根源在于内心的贫瘠,自私、冷漠占据了他的内心,把爱一点点消磨殆尽。更重要的是,他过分关注自己的不幸,从而忽视了存在于身边的爱与幸福。

豆瓣8.7《天堂的颜色》:幸与不幸的自我抉择,一场爱与心的羁旅"

美国管理心理学家本杰明·史华兹曾提出:“所有的坏事情,只有在我们认为它是不好的情况下,才会真正成为不幸事件。”

因此,幸福与不幸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一种自我抉择。而影片中哈山选择关注自己的不幸,所以他看不见盲人儿子的善良聪明,看不见自己有一个慈祥和善的母亲和两个可爱的女儿,看不见自己还有一个温暖的家。他把注意力集中在自认为的“不幸”上,便看不到已然拥有的幸福。

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顺意,沮丧、快乐、悲伤、欢笑才是生活的本真。你幸福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看待。泰戈尔说:“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既然无法改变既定的因素,那就拥抱当下的幸福,努力创造未来的幸福,做个拥有幸福能力的人。

豆瓣8.7《天堂的颜色》:幸与不幸的自我抉择,一场爱与心的羁旅"

结语

整部影片采用多角度描述,层层递进的剧情呈现,运用角色对比、人物冲突以及灵活的镜头语言讲述着一场父与子之间爱恨交错的故事。从悲伤情节中讲述爱与温暖,从善恶人性中探索信仰的力量,从幸与不幸的内外冲突中凸现出“爱”这个隽永的主题,影片表达细腻、质朴,温情与爱随着剧情的起伏潺潺流出,直抵人心,它经久不衰、意义深远。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们之所以感受不到幸福,往往不是因为我们真的有多么不幸,而是因为我们聚焦于自己的不幸。把这种不幸不断放大,最后怨天尤人,甚至堕落邪恶。殊不知幸福的本源是爱。就像影片中的主人公穆罕默德虽然失去光明,却拥有对大自然的爱,对生命的爱,对家人的爱。而作为健全人的我们,在人生低谷时,想想穆罕默德,内心便会升起一股暖意,迸发一种向上的力量。正如林肯所说:“你认定自己有多幸福就会有多幸福。”这也是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当我们身处不幸,爱便是我们黑暗中的一束光,指引我们走出痛苦,走向幸福。


我是心语爱,成长在路上。对于这部电影,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评论,感恩一路有你。

#影视杂谈#

国产剧天堂的颜色高清在线观看由没事影院整理于网络,并免费提供天堂的颜色剧照,天堂的颜色hdbd高清版,天堂的颜色酷播在线播放等资源,在线播放有酷播,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多种在线播放模式,在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切换播放源。观看《天堂的颜色》切勿长时间用眼过度,避免用眼疲劳,如果你喜欢这部片子,可以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免费观看。没事影院收集各类经典电影,是电影爱好者不二的网站选择!
更多

相关影片

正片
HD
HD
超清
正片
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