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见景见生活 以食材为引线
绘就乡村振兴的细腻画卷
“食物无法脱离食材,食材无法脱离脚下的土地”,《舌尖上的乡村》开篇即点题,它旨在以“食物”为引,走向东西南北,踏访山川湖海,深入了解特色食材种植养殖及发展背后的乡村振兴故事。
聚焦甘肃张掖的首期节目,不仅让观众看见了雪山、草原、沙漠、星空等令人称绝的自然景观,了解了一座千年丝路古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更看见了这片土地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以及土地上的人们幸福生活的生动表情。
在美丽的祁连山脚下,“乡村舌尖团”直观感受着自然对这片土地的恩赐。一群裕固族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盛装登场,载歌载舞,献上哈达。作为唐代游牧民族回鹘的后裔,历经几千年的迁徙,裕固族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食智慧。欢迎仪式上,他们用酥油茶、羊肉沙葱包子、黑番茄雪花糕等特色佳肴,慰劳远道而来的“乡村舌尖团”。
随之进行的美食探寻,均由这顿欢迎宴延展开来:没有膻味的羊肉,生长自怎样独特的环境?沙漠里竟能结出黑番茄?沙葱又是什么特别品种?每场探寻,都是在不同维度解锁乡村振兴,展现新农业、新农村、新农人的鲜活风貌。
特别是在拜访高山细毛羊牧场的牧民家庭时,壮观的养殖规模,三代人体面、便捷、幸福的生活日常,让“乡村舌尖团”感慨连连。比照着多年前来张掖时的记忆,王昱珩特别提及了一个细节:“早期牧民生活粗旷,餐具靠衣袖清洁,现在的牧民干干净净的,生活质量、生活状态有了很大的变化。”
《舌尖上的乡村》在为美食“溯源”产地的过程中,脚踏实地走进食材生长的环境,以此直观感受乡村的发展、村民的面貌,乃至他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生产方式的悄然升级。而正是一个个诉说“变化”的精微景观,汇成了乡村振兴的动人画卷。
见人见精神 以体验为路径
感悟平凡英雄的坚守与奋斗
“食物之变”可见“时代之变”,而成就这种变化的终究是“人”,更是凝聚在“人”身上的意志与精神。这,便是《舌尖上的乡村》更深一层的溯源。
为真切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从平均海拔3200多米的牧场,到巴丹吉林沙漠边缘,“乡村舌尖团”一路跋涉,深度融入当地村民的生活和劳动:赶牛羊回家、做家常便饭、甚至还参与了一项做防风墙的任务。开沟壕、立秸秆……看似简单的工作,亲自体验了才知道有多不容易,时不时一阵大风刮过来,沙尘漫天,让人许久睁不开眼。
这就是“治沙英雄”柴在军33年来和风沙搏斗的日常。这些年间,他带领团队培育了600多个适合沙漠种植的作物,让3万多亩戈壁荒漠变绿洲良田。如今变成甜蜜“致富果”的黑番茄,就是他和团队治沙用沙的一大智慧结晶。看着“乡村舌尖团”劳作的样子,柴在军触景生情,回想起了33年前风沙肆虐的戈壁,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平时只能吃点干馍,喝点凉水,住在沙漠的窑洞里,他念念不忘老县委书记说过的话:“一仞绿不算绿,一点绿不算绿,一片绿才算绿,全民动员才叫绿”。所以,他依然在围绕着治沙用沙工作努力创造新的成绩。
见情见未来 以推广为己任
让食材走向更多人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