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禾子 董露茜
9月30日,北京工人体育场举办了“崔健滚动三十,献给一无所有的一代人”的演唱会,宣传海报上,崔健帽子上的一颗红星依旧闪闪发光。这个被称为“中国摇滚之父”的男人曾是上世纪末无数中国青年人的精神偶像,他是中国摇滚乐从无到有的标志,他更象征了禁锢时代里可贵的反叛、革新和自由。
曾有人不止一次地说过,“创业是我们这一代的摇滚”,然而我想,创业时代的摇滚精神到底是什么呢?当晚朋友圈里那么多创业者都刷着老崔的现场,但我们可能已经失去了对这个时代最清醒的判断。
如今,许多青年人感到人生不公,生活无趣,认为自己的创造力被局限,人生被摆布,“社会向上流通渠道”收窄,各种利益集团主宰游戏规则。他们可能需要像科幻小说《北京折叠》中所描写的场景一样,突破重重险阻才能找到一条穿越阶层的通路。于是,创业大潮带着一股强烈的摇滚味道登场。
如果创业就是这个时代的摇滚,那么是时候想想什么才是真正的摇滚精神了。
摇滚不是摧毁,是重建、实干和创新
1967年6月,美国加州蒙特利国际流行音乐节,演奏完 the troggs 名曲《野东西(wild thing)》之后的吉米·亨德里克斯将吉他放在地上,跪在吉他前。他将一种燃烧液浇在吉他上,然后看着吉他被点燃。燃烧过半,他拿起烧得半废的吉他,猛力向地面砸去。
这是摇滚史上的经典时刻,同时也引领了摇滚精神的表现形式——烧毁与砸碎。
1969年8月,40万美国青年蜂拥而至伍德斯托克,在“爱与和平”的时代背景下,两天的大暴雨让乐迷和表演者们在泥泞中“如癫似狂,不能自己”,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代表了摇滚乐精神的:爱与和平、质疑权威、反传统。
年轻人对时代的集体精神发泄本就是摇滚精神的发源。对所处世界感到不满、愤怒,因此有要砸毁一切既成的、腐旧东西的欲望与冲动。这种燃烧着的诉求出现在每一个时代的年轻人身上,或表现为宗教狂热,或表现为民族主义,或表现为“摇滚乐”。
亨德里克斯的行为一度被奉为圭臬,我也不止一次在现场演出和影视作品中看到过这样的画面。那些极度兴奋的年轻人,通过摧毁的方式来宣泄着自己过剩而无处发泄的荷尔蒙,摇滚乐也成为全世界年轻人表达“反叛”的绝佳载体。
那么,什么是摇滚?在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留下经典现场的谁人乐队曾定义道,“如果它不是喊救命而是在为真理呐喊;如果它用一种无知无畏的勇气去承诺未来;如果它挺身而出直指时弊,却又不主张流血冲突,那么它就是摇滚。”
很多青年人也许还没有想好应当如何重建,就已经将一切摧毁。他们沉迷于自己构建的理想世界,空谈爱与和平,特立独行,标新立异,却对如何“入世”扭转车轮毫无兴趣。你会发现身边许多人长发披肩,纹身半臂,空有愤怒,毫无抱负。
一旦将目光转向那些在商业和艺术成就上登峰造及的摇滚艺术家,我们便会发现他们共有的特质:勤奋、人道主义、富有团队意识。
如果你看过关于列侬的纪录片《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你一定会对那个在录音室日夜忙碌的列侬印象深刻。你甚至无法将此时的他和出现在公众面前活泼耍宝的他联系在一起。从乐队排练到录音,列侬理性而专注。而另一场摇滚史上的重要事件,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倘若没有麦可·兰和团队的努力,又怎么会制造出这场盛况空前的嬉皮士大狂欢?
那么,摇滚就不仅仅是表面形式的狂放不羁与愤怒,它更需要一种实干,需要摧毁之后的重建,更需要无所畏惧的创新。正如崔健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说的那样,“你一定要将你认为理性的想法付诸行动,这样才能证明你的价值有效。”
崔健认为,如果人没有反叛性的话,这个人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是一个恶人,或者说是一个伪君子。总是循规蹈矩地生活,这世界就没法发展了。人要不断地去打破世俗,再去延续一些传统,这个才是人的价值。人的传统也是有比较的,不是说所有的过去的都是好的,所以人需要去推陈出新。
就这一点来说,称创业是这个时代的摇滚一点也不过分。一大批创业者不正是希望打破固有边界,创造一个自己心中的理想新世界吗?
创业圈乱象,是病,得治
有时,我会陷入一种焦虑与疑惑。这两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么热闹,中国每天都在加速往前跑,为什么大部分人的精神状态其实没发生什么变化,三观甚至屡屡刷公众下限,以至于“创业者成为了一个笑话”?
创业投资圈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to b、to c、to vc”,前两者可以理解,to vc讽刺的是忽悠vc的现象。为了拿到投资,大量公司的基本事实存在夸大和虚假成份,刷单、刷流量、刷榜单、黑公关等更是毫无底线。
中国的创业者很爱讲情怀,创业常常也被认为与“情怀”二字相关联,自带一种浪漫主义色彩。然而,有的人打着情怀的旗号是为了干点“坑蒙拐骗”的事,有的人空有情怀却不能埋头苦干,有的人什么热跟什么,没有独立思考......
我的朋友圈中曾有这样一位创业者,他是一位身材发胖、说话带口音的湖南人,立志做出一档类似《晓说》那样的网络视频节目,有趣的是,这档节目的名字和《晓说》仅有一字之差,节目片头也似乎有意模仿了后者。
当我在观看其中一期时,他滑稽的肢体语言和口头禅,以及他身后的凌乱背景总会抢走我的部分注意力。至于节目的内容,多参杂一些八卦和奇闻逸事,让人不堪卒读。我无法肯定其他观众是否也有同样的感觉,这档节目最终只做了六期便宣告停播。
受益于口红效应,文化产业正前所未有地被资本追捧。根据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数据平台统计,2016上半年,我国文创产业股权投资案例共计443起,涉及规模782.5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1.61%与187.52%。
就像其他“359行”一样,资本承担着它投资逐利的高风险。一方面,很多风投因为不靠谱的创业者而大受损失。因为如果创业失败,创业者并不需要把钱还给投资人,那么这些钱去哪儿了?实际上,曾有业内人士对我感叹,台湾现在文化低迷、资本不敢轻易碰文化项目,除了市场低迷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过去受骗亏太多。
另一方面,所谓“快进快出”,追逐高额财务回报的资本又在拼命驱赶着从业者,然而文化是慢行业,在这种情况下,反而在资本的热捧下内容质量会被带低,观众又不是傻子,今年电影票房增长乏力就是很好的例子。
万众创业时代需要摇滚精神
事实上,创业精神和摇滚精神本就有许多相通之处。
我想到了史蒂夫·乔布斯,在能够称得上创业家的群体里,也只有像他这样的人才能真正代表摇滚精神了。乔布斯年轻时是一位崇尚个人主义的长发嬉皮士——摇滚精神就这样影响了乔布斯的一生。他坚持独立思考、勤奋务实、做事极度专注,极客精神和创新精神在他身上更是得到了完美展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同过去相比,破旧和立新似乎也多了一条捷径。万众创业时代的特征之一便是,成就一项大事业,大组织不再是必须,扁平的小企业也可以有所作为,维基百科和uber就是很好的例子。创业给年轻人带来了颠覆旧有市场格局、改写游戏规则与人生的机会。渐渐地,他们中的一些佼佼者将会成长为新时代的“摇滚明星”。只是,他们手中的乐器不再是吉他、贝斯,而是互联网,是创造精神,是改变世界的强烈欲望。
只是在中国,身边的一切发生得这么快,新闻只有三分钟热度,经验碎片化,自媒体文章情绪化。不知多少年轻人被泛滥的成功学洗脑,创业者的身影中不乏大学生甚至中学生,他们幻想创业可以迅速实现财务自由,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创业的门槛降低,新的矛盾出现,混乱与控制、变革与守旧、善良与邪恶的时代缠斗也更加需要摇滚精神。
窦唯曾说,“或者是极致的穷途末路,或者是新世界的开端。”我们所身处的创业大潮,最终会走向穷途末路,还是成为后世眼中“新世界的发端”?但愿是后者。
题图摄影:smoking,云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