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菜单

人气:加载中...

马素贞复仇记 (1988)

豆瓣6.7分

主演:李云娟  郭维平  杜继凡  李祥春  岳天  

导演:沈耀庭  又名: Ma Su Cheng Takes Revenge

豆瓣精彩点评: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快速播放

U酷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快速播放

奇艺视频

剧情介绍

宁波帮与近现代影视

1.中国电影的开拓者

宁波人凭借自身聪明才智和敢为人先的精神,在一个多世纪的从影历程中,白手起家、探索向前,勇于实践、不断创新。自1913年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开始,宁波籍电影人就自觉担负起开辟中国电影前进道路的历史重任,探索和积累出诸多成功经验。

敢于拥抱新事物,是宁波帮电影人的第一大特点。特别是在中国电影初创时期,既没有专门的学校,更没有可讨教的先生,宁波人从影主要靠自我摸索来成就事业。

比如张石川,涉足电影业时才21岁,之前甚至连电影也没看过几部,作为“门外汉”却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之所以敢应聘拍摄电影,是因为他对这个新事物有自己的判断:电影在当时被称作影戏,肯定与戏剧相关,而自己在舅舅经营的新剧团体立鸣社任经理,组织管理戏剧演出并不陌生,把反映中国的戏剧搬上银幕就是电影。敢探索、会自学的他,终成一代电影大师。

比如第一代摄影大师周诗穆、董克毅、余省三、郑崇兰等,这些宁波人最早只能给外国摄影师打下手,不懂机器构造,也没有多少文化知识,为了学习摄影技术,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他们一方面照猫画虎模仿照搬,另一方面埋头苦干潜心钻研。为了掌握每秒拍16格的稳定摄影频率,他们常常利用各种机会跑到电影院去摇放映机找感觉,甚至半夜里溜进库房,悄悄把影片装上机器练节奏,还把摄影机反复拆卸安装,摸索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最终,一批大师级人物诞生。

敢于创新和善于传承的融合,是宁波帮电影人的第二大特点。中国电影经过最初的沉寂,经宁波帮电影人探路后百花齐放,票房开始取决于电影的创新水平,取决于故事能否引起观众共鸣。宁波帮电影人的持续成功,是他们站稳脚根后并不固步自封,敢于自我创新,能从传统文化资源中不断寻求新的发展点。

比如邵氏兄弟,1926年他们拍了两部时装片后,发现没有达到预期票房,于是立即改变创作路子,把当时流传于江浙一带的民间故事搬上银幕,拍摄了《梁祝痛史》。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古装片,也被史学家称为“裨史片”。

宁波帮与中国电影(中)"

上映后电影在国内大获成功,并在南洋电影市场火爆一时。将民间故事引入电影的模式下,《义妖白蛇传》、《孟姜女》、《孙行者大战金钱豹》、《唐伯虎点秋香》等等纷纷上演,邵氏兄弟的天一公司影片部部火爆,掀起了至今热度不减的古装片潮流。

追求独立与擅长协作的融合,则是宁波帮电影人的第三大特点。中国早期电影企业基本以个体投资为主,宁波帮电影人主要通过滚雪球的办法原始积累,扩大事业的途中又非常开放,敢罗天下英才协作共存,是以在历次风波中能得以幸存,事业长存,基业常青。

比如鄞县人氏柳中亮、柳中浩兄弟,1938年创立国华电影公司时,已从事电影放映业10多年,拥有多家大戏院,专以放映国产片为主。国华公司拍摄主要集中在取材民间故事的影片,3年拍了40多部影片,集聚了一大批电影明星,并捧红了“三大小生”——其中徐风、舒适都是宁波人。然而1941年,日本军方要求合作,干涉其经营。柳氏兄弟断然决定停办国华,名下在上海的戏院也改演话剧,脱离了电影业。直到抗战胜利后,有了自主经营权的柳氏兄弟又重操旧业,创办国泰、大同,广聘天下英才,拍摄范围也不限于中国传统故事,一系列进步影片和外国戏剧改编的故事走上银幕。

宁波帮与中国电影(中)"

比如邵氏兄弟,1932年淞沪抗战后,左翼电影兴起,导致天一公司市场萎缩。次年后天一公司的粤语片《白金龙》走红南洋,邵醉翁决定公司南迁香港,转型拍粤语片为主。然而在其将大部分人员和设备移到香港的两年后,天一港厂的片库连接发生两次大火,之前拍摄的母片全部烧毁。1937年,老大邵醉翁退出电影界,二哥接手,继续在香港拍国语片,邵仁枚、邵逸夫兄弟俩则在南洋经营院线。稳定发展了20多年后,马来西亚首富陆运涛进军香港电影业,旗下公司迅速崛起。面对竞争,邵氏兄弟在九龙扩建新片厂,建成了亚洲最大的拍摄影城,邵逸夫在报上大登广告揽才:“本公司有感于当今电影水准之低,决心改良设备,引进新技术,发掘制片人。本公司已选址清水湾建邵氏之影城,急需如下人才:制片、化妆、剪辑、配音及暗房等,公司将与同仁并肩奋斗,同甘共苦!”不久后,陶秦、李翰祥等名导演,林黛、李丽华等名演员,和一大批摄影、制片、化妆、剪辑等方面的人才,纷纷加盟,共同开创了邵氏兄弟新的辉煌。

20世纪20年代以后至1949年,是宁波人投身电影的第一个高峰期。据不完全统计,宁波帮电影人在上海和香港等地自主创办的电影公司有十几个,这些电影公司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都曾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过重大影响。

当年在上海国产电影市场上“三足鼎立”的三大电影公司中,有两人是宁波人创办的,一个是张石川的明星公司,另一个是邵氏兄弟的天一公司。而另一个是大中华百合公司,其主体技术骨干也基本由宁波人担当,该公司绝大部分影片都由宁波籍摄影师周诗穆、余省三拍摄完成。宁波人开办的著名电影公司,还有柳氏兄弟的国泰影片,曾云集了应云卫、田汉、于伶等大批电影精英;还有李祖永在香港创办的永华影视,云集了柯灵、朱石麟、刘琼、白扬等大师级人物。

除了创办电影公司,还有更多的宁波人投身电影的各个行当。如裘芑香是神州公司编导,方沛霖是“孤岛”时期艺华公司的八大导演之一。在发行放映领域,任矜萍经营大上海戏院,曾在杭州承接1929年西博会全部电影的放映业务。宁波人胡如松则是杭州早期专营电影放映机出租业务的实业家。

从中国电影早期的发展历史来看,宁波为流传至今的诸多国产影片奉献了丰厚的地域文化资源,如渔家女、梁祝等等,还哺育出了众多电影人,堪称中国第一代“电影城”。

2.人民电影的主力军

宁波帮与中国电影(中)"

宁波帮与中国电影(中)"

受“九一八”事变和淞沪战役的影响,反侵略与救亡图存成了社会思想主流,反映到电影层面,人们迫切希望看到能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人民思想愿望的影片。这些,催生了左翼进步电影的产生和发展。1933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电影小组,逐步开展左翼电影运动。在严酷的斗争环境下,袁牧之、应云卫为代表的一大批宁波籍电影人,不顾个人安危,勇敢投身于左翼进步电影运动,编导并参演了《桃李劫》、《风云儿女》、《生死同心》、《马路天使》等左翼电影,成为了人民电影的中坚力量。

◆ 左翼电影

第一部左翼进步电影,是1933年明星公司拍摄的《狂流》。明星公司正是宁波人张石川所经营,当时受困于票房问题,他决定找一些左翼进步作家来写电影剧本。在党缺少电影工作经验的情况下,瞿秋白接到左联的建议时,同意夏衍、阿英、郑伯奇三人去“明星”,并讲,“你们是第一批打入电影界去的共产党员,因此要特别当心。”《狂流》是由夏衍以丁一之的笔名编剧,第一次在电影里正面描写农村阶级斗争。此后,明星公司一年内拍摄了《春蚕》、《铁板红泪录》、《女性的呐喊》、《上海二十四小时》等22部进步电影。受此影响,多家电影公司开始吸纳左翼剧联,联华、艺华等电影公司拍出系列进步电影。1933这一年,后被称为“中国电影年”。

但是,刚刚兴起的左翼进步电影运动,遭到严重破坏和镇压。1933年底,上海“电影界铲共同志会”火烧上海艺华电影的摄影场,警告各电影院不得放映左翼影片。这样的氛围下,应云卫和袁牧之加入了电通影片公司,并编导了“电通”的第一部电影《桃李劫》。“电通”并不普通,它是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直接领导下的影片公司。

宁波帮与中国电影(中)"中国第一部以有声手法拍摄的电影《桃李劫》(1324)

《桃李劫》直接关系着“电通”的生死存亡。袁牧之作为编剧,还在剧中扮演男主角,而导演则是应云卫——袁的宁波同乡,以及戏剧协社的主持者。应是慈溪人,16岁时家贫辍学进洋行当学徒,17岁时组织并主持上海戏剧协社,1930年,26岁时加入左翼戏剧家联盟。1934年底《桃李劫》上映,观者如潮,成为中国有声电影的里程碑,它第一次把音响效果作为电影的重要艺术表现手段,它留下的《毕业歌》更是激发了青年学子们的爱国热情。

电通在1935年拍摄了第二部故事片《风云儿女》,袁牧之扮演男主角青年诗人辛白华,王人美扮演女主角阿凤。这部描写知识青年走上民族解放斗争道路的影片,已永载中国电影史册。这部影片的主题歌,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剧中,袁牧之和王人美一起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走上抗日前线。

1936年,电通被迫解散,应云卫率进步电影人进入明星公司,改组明星公司后,他成为明星二厂的掌门人。改组后的明星,以拍摄“国防电影”为制片方针,《马路天使》等著名电影即诞生于此。三年后,由于张石川拒绝与日军合作,明星公司被日本侵略军烧毁,枫林桥基地一片灰烬。

1938年后,应云卫、袁牧之等一大批宁波籍电影人转战汉口、延安、蒙古等地,拍摄了《八百壮士》、《延安与八路军》、《塞上风云》等抗战影片。抗战胜利后,应又导演了《无名氏》、《忆江南》、《鸡鸣早看天》等进步电影,讲述了普遍民众战后的苦难生活。

◆ 新中国电影

1949年至1966年,是人民电影的新时期——新中国电影。这一时期电影体制发生根本转变,中央电影局成为全国电影事业最高的统一管理机构,政治功能替代娱乐、教化、启蒙等多种功能,成为电影风格的主流。在这一时期,宁波籍电影人扮演了重要角色,既有不少著名的电影编、导、演和技术人才,也有重要的行政领导。

宁波帮与中国电影(中)"

1946年春,袁牧之从苏联回国,第一个任务就是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的指示,与舒群、田方、许珂、钱筱璋等人一起接收“满映”。“满映”即是“析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号称远东规模最大的电影厂。日本投降后,袁牧之与舒群等人持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周保中签署的命令,接管了“满映”,不久后即在内战阴影下将电影器材一路迁至中苏边境小兴安岭旁的兴山,建起了东北电影制片厂。三年时间里,袁牧之领导拍摄了大型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反映了东北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还拍摄了中国的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等等。1949年4月,东北电影制片厂迁回原址,即是后来的长春电影制片厂。

1949年中央电影管理局正式成立,袁牧之被任命为第一任局长。此前,根据中央的指示,袁牧之规划了新中国人民电影事业的蓝图,先后提交了两份关于电影事业的报告。袁牧之任中央电影局局长的两三年里,全国很快建立起了国营电影管理体制,创立了以国营电影制片厂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为了减轻国家负担,加强国营电影事业的管理,争取电影事业在文化和经济的双丰收,袁牧之明确提出电影事业要走企业化道路、要靠企业化经营来发展壮大自己。在其任职期间,全国电影生产数量接近解放前的水平,电影观众数量增长近10倍,发行收入增长7倍多,到1952年,电影业已经在全国11个利税上缴的行业中排名第6位。袁还主导制订了新中国第一批电影法规,建立了全国电影发行放映网。

投身新中国电影的宁波人,还有应云卫、林杉、胡苏、桑弧、徐桑楚、干学伟、包蕾、张建珍等一批精英,他们是人民电影的主力军。

比如林杉,原名李文德,宁波江北庄桥人。少年时即参加地下革命斗争,18岁成为中共上海“铁总”交通站的交通员,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不久后被捕入狱。狱中和革命戏剧家刘保罗结识,他苦学文化和戏剧知识,并将囚号“8403”里的谐音,03—凌散—林杉作为化名,一直沿用并取代了原名。1937年获释后即奔赴延安,在山西等敌后从事革命戏剧工作。1949年,林杉被调至中央电影局创作所任编剧,此后共创作了12部电影剧本,包括《吕梁英雄》、《刘胡兰》、《上甘岭》、《党的儿女》、《风从东方来》等等名篇。

创作《上甘岭》剧本时,林杉采访了从兵团、军、师、团、营各级指挥员,还有连、排、班各级干部和战士,阅读和研究了近百万字的战地资料,写下了近25万字的采访笔记,还用一个星期的时间,爬遍了上甘岭的山头阵地。剧本脱稿后,他举家迁往长春,以导演身份进入摄制组,与著名导演沙蒙共同完成了这部经典作品。林杉还担任过中央电影局艺术委员会秘书长、长春电影制作厂艺术副厂长、中国电影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兼《大众电影》主编。

宁波帮与中国电影(中)"1961年,周恩来接见干学伟等

比如干学伟,出生在宁波市新街丝户巷,少年时赴上海求学,17岁结识了聂耳,并与他同台演出了歌剧《扬子江暴风雨》。1937年奔赴延安,在苏联话剧《带枪的人》中成功扮演了列宁,受到延安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1948年,他进入东北电影制作厂任导演,拍摄了5部影片,数量虽少,但影响巨大: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内蒙人民的胜利》,第一部中苏合拍故事片《风从东方来》。更重要的,他是新中国第一位导演出身的导演学教授。1956年,北京电影学院成立,干学伟任导演系主任教员,并任教研组组长。在北影任教期间,他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新中国电影导演人才。2003年第四代导演聚会时,干学伟发现里面有三分之一是自己教过的学生。

这一时期,还有一大批宁波籍电影人活跃在摄、录、美、音、动画设计、洗印、剪辑、服装、道具、化妆等部门的技术专家。比如郑崇兰,鄞县人,少年时在洋行工作,后开设了自己的照相馆,1947年试制成了我国第一台35毫米电动有声摄影机,1956年他创办的维纳尔摄影器材厂并入国营上海电影机械厂,被任命为副厂长,主管技术开发,该厂先后试制成功了中型电影摄影机、大型同步电影摄影机、大型自动洗片机等多种新产品。比如鄞县人林圣清,从场记开始做起,到录音练习生,再到录音助理,最终成为录音师。1953年,他开始专攻录音工程技术,3年后他研发的电影磁性录音机试制成功,极大改善了影片音响质量。此后,他又研制了混合录音设备系统等新产品。他还是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理事、美国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会员。这些宁波电影技术专家,还有洗印技术专家夏国伟、王雄;电影美术师史久铭、俞翼如;剪辑大师黄汉、朱小勤;电影化妆师乐羽候等等。

3. 电影市场的探路人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在宽松良好的艺术创业环境中,宁波籍电影人再次爆发出巨大的创造力。这一阶段,宁波籍电影人最大特点是敢于率先尝试电影领域里没有涉及过的主题,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新气质、新内涵、新风格的电影,以强烈的时代特征契合了社会心理和观众审美需求。同时,宁波籍电影人更多地从幕后走向前台,出现了陈肖依、林芳兵、王志文、周星驰、洪金宝、柯受良等一大批明星群体。

最早爆发的,是宁波籍电影人创作的海派电影。海派电影,是以旧上海的人与事为题材的电影。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沈耀庭、陈逸飞等人。沈耀庭1960年从部队复员后进入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任放映员,16年后担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1978年开始独立执导。他在退休前先后拍摄了15部故事片,没有一部是亏损的,片片赢利,还曾在2个月时间里,用一部影片的投资和同一套班底套拍了两部影片。他编导的第一部海派电影是《马素贞复仇记》,之后有《侠盗鲁平》和《同归于尽》等,刻画出了深具民族正气和民族精神的旧上海滩人物。

接着引发巨大反响的,则是宁波籍女导演鲍芝芳。她1963年毕业后分配到上影工作,直到1983年才独立执导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黑蜻蜓》,在影片里展现了中国第一支时装表演队,在银幕上展现了中国女性独有的东方美。此后直到上世纪90年代,她拍出了一系列具有开拓性的女性情感电影。1987年她导演的《荒雪》,描写了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爱情情仇,大胆触及了情爱与性爱的主题;1989年的《金色指甲》又深入到都市白领女性的情感世界,表现她们的感情纠葛与对爱的迷惘。此后,还有《奥菲斯小姐》、《情海浪花》、《玫瑰漩涡》等影片,都是对现实中情感生活的刻画。

中国科幻电影的探索,也起自宁波籍电影人。1980年,奉化人沈寂根据同名科幻小说改编创作了电影剧本《珊瑚岛上的死光》,这是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该片摄制组里聚集了一批宁波人:导演张鸿眉,原籍宁波镇海,此前她在多部电影中出演重要角色,这是她第一次执导影片;片中饰演主要人物老科学马太博士的,演员乔奇,是著名的宁波籍电影表演艺术家;拍板决策拍摄此片的上影厂长徐桑楚,也是宁波人。

宁波帮与中国电影(中)"

新武侠电影的复兴与回归,依然是宁波籍电影人主导。1978年,“长城”、“凤凰”、“新联”三家公司联合组建了“香港银都机构有限公司”,决定由张鑫炎来编导一部电影,让世界,包括海外侨胞和外国朋友们更了解中国文化,这部电影即是《少林寺》。张鑫炎从七个省市挑选了40多名优秀武术运动员担任演员,整部戏没有一个专业演员,并且摒弃了港台武打片常用的吊钢丝、弹床、替身、快速剪接等特技手段,也未使用香港武术指导,全由内地武术队教练来设计对打套路,长镜头拍摄下的真功夫,展现出了中国风的艺术效果。参与影片的还有一位宁波余姚人,胡坚强,他原是浙江省体委武术运动员,在剧中扮演十三棍僧之一的悟空和尚。后来他成了电影界和武术界的名星,拍摄了多部武侠片,在世界各地收授洋弟子两千多人。《少林寺》(1982)上映后,开启了中国武侠电影的第三次浪潮。而第一次浪潮是张石川的《火烧红莲寺》(1928),第二次浪潮是邵氏兄弟的《独臂刀》(1967)。三次浪潮的尖顶,都是宁波籍电影人。

当代的电影明星中,宁波籍电影人是一个炫目的群体。内地,有宁波奉化籍的王志文,1988年刚从北影毕业时,在一部电影中主演了一个多月后被“下课”,直到4年后成功扮演《皇城根儿》的配角才被认可,自此戏路不断、获奖无数。2005年,王志文回到家乡宁波,在天一阁附近的老墙门和余姚丹山赤水拍摄电视剧《国家干部》。还有生于宁波的张小磊,13岁时被宁波的京剧训练班招为学员,接受了8年专业训练。1978年,她进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在校期间就一边拍摄了4部电影,毕业后进入珠江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演艺生涯中曾获中国电影表演学会首届学会奖、第7届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提名、第8届骏马奖最佳女演员、第20届飞天奖最佳女主角等荣誉。在香港,宁波籍电影人有被称为影坛大哥大的洪金宝,其洪家班人才济济;有周星驰,创出无厘头电影文化,2006年他携《长江七号》剧组返回家乡宁波,进行长达三个月的外景拍摄,并用一位宁波小女孩出演电影主角。这位宁波阿囡徐娇,现在已是新一代的电影明星。

2005年1月,象山影视城开城。相继接待拍摄了《神雕侠侣》、《赵氏孤儿》、《西游记》、《大轰炸》、《四大名捕》、《王的盛宴》、《钟馗伏魔:雪妖魔灵》、《琅琊榜》、《芈月传》、《太子妃升职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1000多部影视作品,明星如梭、游人如织。自此,中国电影和甬籍电影人,与家乡宁波零距离。

未完待续......

本文摘自《天下宁波帮》第111期 07月刊

宁波帮与中国电影(中)"

剧情片马素贞复仇记高清在线观看由没事影院整理于网络,并免费提供马素贞复仇记剧照,马素贞复仇记hdbd高清版,马素贞复仇记酷播在线播放等资源,在线播放有酷播,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多种在线播放模式,在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切换播放源。观看《马素贞复仇记》切勿长时间用眼过度,避免用眼疲劳,如果你喜欢这部片子,可以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免费观看。没事影院收集各类经典电影,是电影爱好者不二的网站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