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6月2日,四川成都。
大邑刘文彩地主庄园接受教育改造的1000多人里,少了一个男人。
院里的大喇叭开始不停地广播:“冯喆在哪里?冯喆在哪里?再不回来,后果自负!”大喇叭喊了一遍又一遍,被找的冯喆却一直没出现。
直到厨师走进柴房,准备生火做饭。他发现了挂在房梁上的冯喆。
冯喆被抬出柴房时,身上遍布淤青,脸上却没有上吊自杀导致的面部变形。
但他却被认定为“承受不了身心疲惫,上吊自杀而死”,当天下午,遗体就被匆匆火化。
"
谁能想到,这个年仅49的岁男人,居然是当年红遍全国的电影演员冯喆呢?
在上世纪50年代,冯喆曾经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
他出身名门,英俊儒雅,却因为一段扭曲的婚姻,惨死异乡,死因至今成谜,令人惋惜!
"
冯喆出身的冯氏家族,是实打实的名门望族。
他的家族是清朝的官宦世家,曾被清朝皇帝赐予三代红顶花翎,还出过战功赫赫的武将。
其中一位,为父伸冤,被光绪帝嘉奖,列入了《孝子传》。
"到冯喆的爷爷那一代,开始弃官从商。
冯喆的父亲冯建统,先后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清华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并且获得了商务管理和铁路管理博士学位。
回国后,他一生致力于铁路管理工作。
冯喆的母亲韦瑶珊是武汉茶商韦捷成的女儿,从小就接受西方教育,后来入读上海的教会学校——圣玛丽女校。
"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冯喆从小就受到了极其严格的教养。
冯建统重礼仪、重孝道、守规矩、重仪容仪表、重阅读;在父亲的教诲下,冯喆逐渐成长为风度翩翩的少年郎。
冯家每次吃完饭,都要聚在大厅听唱片、跳舞。
在这样的气氛下,少年冯喆对文艺的兴趣日渐浓厚。他对艺术有一种近乎痴迷的热爱,并且非常有天分。
然而,战乱突起。
冯家一家辗转到了上海法租界的弄堂里,那里暂时还是安全的。但父亲很快就接到任务,不得不离开上海。
走之前,父亲对三个儿女说:“要有自己的志愿,想做什么就一定要做好。”这句话对少年冯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战乱使得邮寄钱财都变得困难,他们常常收不到父亲寄来的钱。
冯喆的大哥这时候又染上了肺病,更是雪上加霜。大哥治病要钱,自己上大学要钱,小妹和母亲生活也要钱……
"在变卖了家里一部分财产后,冯喆进入了剧团做演员。这不但缓解了家里的经济情况,也让冯喆实现了自己的艺术梦想。
从1942年开始,冯喆在话剧舞台上出演了《家》、《风雪夜归人》等40多部话剧。
话剧对演员的基本功底要求很高。经过几年的磨炼,他已经成为了一名演技成熟的演员。
"
1946年,冯喆从话剧舞台转向大银幕。
他加入了上海国泰影片公司,很快,就凭借英俊外表和扎实功底崭露头角。
1947年,他第一次担任男主角,出演的《裙带风》广受好评。这部戏也开启了冯喆的“黄金时代”。
"之后的《忆江南》《一帆风顺》《恋爱之道》《风雨江南》等电影,使冯喆迅速晋升一线明星。
他和张勇手、王心刚、庞学勤被称为电影界“四大英俊小生”。
和他合作的女演员,也大多是舒绣文、秦怡这样的大牌女星。除了外表英俊,冯喆的气质也是独一份儿的。
他个子高,穿上西装潇洒风流,穿上军装正气可靠。再加上家学渊源的儒雅气质,这是谁都学不来的。
"在转向大银幕后,他的作品并不多,但饰演的几个角色都堪称经典。
他是《南征北战》里有勇有谋的高营长;
"是《铁道游击队》里智计无双的李政委;
是《羊城暗哨》里的孤胆英雄侦查员王练,
"是《沙漠追匪记》里的骑兵班长钟永胜,也是《金沙江畔》的指导员金明,还是《桃花扇》里多情风流的一代名士侯方域。
"在《沙漠追匪记》里,他还担任了编剧。
冯喆戏路宽,演得了文人,演得了武将。演得了农民,也演得了豪门公子。哪怕放到今天,也妥妥的是一个全能型人才,偶像派的脸,实力派的才华。
"但老天似乎不太想让冯喆家庭事业双美满。
他的婚姻生活,一波三折,最后直接葬送了他的人生。
"
冯喆的妻子叫张光茹,是一位川剧名旦。
嫁给冯喆,张光茹可以说是“攀上了高枝”;张光茹小时候受了不少苦,那时候,她还叫“张启珍”。她的父亲是一名破落秀才,家庭条件并不好。但是张启珍小小年纪就出落得一副好相貌。
母亲为了让女儿有口饭吃,能出人头地,就在张启珍9岁那年,把她送到了戏班子学川剧。
她刻苦练习,再加上先天条件好,很快就成了川剧名伶。
"可名声来了,噩运也跟着来了。
12岁那年,张启珍被一个军官看上了,非要纳她为妾。
母亲贪图巨额钱财,居然答应了。
张启珍人小主意大,在订婚那天,她偷偷跑了。一直到风声过去,这件事平息了下来,她才回到老家继续唱戏。
可她长得楚楚动人,戏唱得又好,身边怎会少得了狂蜂浪蝶?
"这次,她被一个公子哥盯上了。
公子哥出手阔绰,又仪表堂堂,正是少女怀春的张启珍,很快沦陷在公子哥的温柔陷阱里。
两人同居后,张启珍还憧憬过嫁给公子哥的生活。
风月场上的人哪有真心给她?公子哥很快厌弃了张启珍,她幻想的未来不过是水中月。张启珍心如死灰,甚至挥刀斩断了自己的半截食指。
这次情伤后,张启珍再一次出走。
在重庆,她遇上了自己生命中的贵人——导演应云卫。应云卫带她参加了话剧社,脱离了从前的日子。
张启珍正式给自己改名:张光茹。
冯喆第一次见到张光茹,是在话剧《棠棣之花》的排练现场。
那时候张光茹还是一个寂寂无名的配角,冯喆却一眼就看到了她。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潇洒风流的一线明星对自己一见倾心,为此拒绝了无数莺莺燕燕。这种小说里才有的剧情居然就发生在了张光茹身上。
"可她小小年纪受尽人间冷暖,早就不信任爱情了。
她并没有立刻答应冯喆的求爱,冯喆却为她拒绝了不少女孩的示好。终于,张光茹松口答应与冯喆在一起。
但张光茹的出身和经历,与冯喆一比,就是云泥之别。
冯家高门大户,怎么能娶一个这样的儿媳妇儿?所以最开始,他俩的爱情就受到了冯家的阻挠。但架不住冯喆自己喜欢。
1949年5月7日,29岁的冯喆和19岁的张光茹在香港的六国饭店举行了婚礼。
"冯父只在主婚人盖章的时候露了一面,就匆匆离去。
之前被玩弄,被抛弃,已经对张光茹的性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再加上如今公婆的态度,她心里的不安全感更是剧增。
这为冯喆的婚姻悲剧,埋下了伏笔。
"
两人最开始的婚姻是非常甜蜜的。
冯喆对张光茹的爱意从不隐瞒。
"婚后张光茹曾去北京学习,乘坐火车路过上海站,冯喆就为了这短短几分钟的见面,在上海站苦等。
但婚后也正是冯喆事业高速发展的一段时期,他身边合作的女演员越来越多,时不时有流言蜚语传出。
"作为妻子,张光茹本该是最理解冯喆内心的人。
但她没有选择相信和支持自己的丈夫,反而为了这些传言和冯喆大吵大闹。
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点燃张光茹心里的火药桶。她还会把冯喆带回家的工资扔下楼,大喊“我不要你赚来的这些臭钱”。
两个人的婚姻坎坷不断,连周围的邻居都曾向冯喆的亲戚抱怨。冯喆也曾偷偷向朋友说:“我老婆太敏感,弄得我喘不过气。”
"1952年,冯喆随团赴朝慰问演出,两个人短暂的分离。
从前线回来后,冯喆提出了想要个孩子的想法。或许,他也希望这个孩子能够挽救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张光茹很快顺利怀孕,但她内心的敏感和不安定再次作祟。
"有一天冯喆回到家,告诉张光茹:“我见到了我前女友,她直接坐在了我旁边吃饭,但我很快就走开了。”
如果是正常的婚姻关系,妻子可能会拿这件事开个玩笑就过去了。
但张光茹却不是。
她对冯喆见前女友这件事耿耿于怀,明明身怀六甲,却偏偏去练习高难度的川剧基本功。
这一“作”,孩子流产了。
第二年,张光茹再次怀孕,但又一次流产。
她永远地失去了做妈妈的机会。冯喆和张光茹的关系降至冰点,婚姻几乎断送。
1954年,冯喆拍摄《淮上人家》时,跳进水里不幸感染了血吸虫病。
等到3个月后回到上海治疗,只能切除了脾脏和胰腺,身体受到了巨大损伤。
"可就算冯喆住院,张光茹都不曾前去探望。
冯喆的期待,全变成了失望。
他曾经为爱对抗父母,为张光茹放弃一片大森林,没想到,最后却发现,白头偕老的誓言像是一个笑话。
"
1957年,张光茹萌生了回去唱川剧的想法。
她没有经过冯喆同意,自己在一个月内办好了所有调动手续,回到四川。
两人从此开始分居。
但距离上的分别,短暂地缓和了两人的婚姻状况。他们还在结婚十周年时一起拍下了照片留念 。
"1961年,上海天马影厂决定与四川峨眉影厂合并。
冯喆被第一批派往四川。
这次分别4年后的团聚,让两人的关系重归于好。
但很快,张光茹听说了冯喆“街头追女”事件。冯喆在上海时,有一次闲逛,路遇一位美丽的女士。
冯喆不自觉跟着这位女士走,没想到这位女士是一位便衣警察,直接走到了派出所。
"为此,冯喆受到了处分,派往峨眉影厂就是处分之一。
冯喆百口莫辩,本以为妻子能给他支持,结果张光茹听到后直接把冯喆赶到了影厂宿舍去住。
其实,离开上海之前,冯喆曾经向好友透露:结婚12年,妻子是他唯一的宝贝。
而血吸虫病除了让他失去了胰腺和脾脏,还损失了他的一部分性功能。
一个深爱妻子的人,哪里还会对其他人生出心思呢?
"
1966年,冯喆被卷入大运动。
他早年曾经在同茂剧团,后来又受地下党派遣,去香港拍戏,还是“一部戏赚一根金条”的大明星。
这些演艺经历原本是他引以为傲的事,没想到却成了厂里批判他的理由。
“文艺黑线的黑干将”、“特嫌分子”等帽子扣到了他头上。
"横遭此难,冯喆满心绝望。
他曾经在深夜敲响妻子的门:“光茹,我们和好吧!”但张光茹没有理会,她直接把冯喆关在门外。
厂里的人去找张光茹了解冯喆的情况,她不知出于什么样的心情,把冯喆说过的一些话添油加醋地说了出来。
这些话,让冯喆遭受了更多的苦难,甚至被关在麻袋里,殴打到遍体鳞伤。
三年的折磨,让原本潇洒不凡的冯喆变了样,瘦骨嶙峋,完全看不出以前风流倜傥的样子。
"妻子的冷漠,也几乎耗尽了他所有的意志。
1969年6月2日早上,冯喆被发现吊在柴房里,时年49岁。
很多看到他遗体的人都说,冯喆双眼微睁,面容平和,不像吊死的样子。而且他平时乐观,没理由自杀。
冯喆的妹妹冯琳还曾听别人隐晦地说:“你哥哥长得漂亮,走得也漂亮。”
但时过境迁,尽管冯喆的死因有巨大疑点,现在也已经无从定论了。
1978年,峨眉山影厂召开大会为冯喆昭雪。
"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辰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之际,冯喆被列为“中华影星”之一。
2005年,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他又被评为“中国电影百年百星”之一。
辞世35年后,冯喆在影坛的重要贡献终于再次被认可。直到现在,还有冯喆的影迷每年为他扫墓,纪念他。
张光茹大概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间接害死丈夫。
她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可怜一代风流儿死了。”冯喆去世后,她专注于川剧事业,没有再婚。
"她一生无儿无女,64岁那年,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按照张光茹遗愿,她的骨灰一半放在宜宾白塔山,与父母一处,另一半放在成都磨盘山公墓。
她没有选择与冯喆合葬,是因为心存愧疚,不敢相见,还是因为一直记恨着冯喆,不愿意合葬呢?
张光茹去世后,她的学生在遗物里发现了一本写给冯喆的诗集。
其中一首写的是:我悼亡君十八年,此心耿耿意绵绵。君虽逝去我恋君,梦里相逢话苦甜。
张光茹一手炮制了他们的爱情悲剧,却又在冯喆死后依然念念不忘。
"如果她当初没有遭受那些不堪。
如果当年她先遇上的是他。如果当年丰神俊朗的人,向她伸出手时她勇敢地握住,再不放开。
如果当年冯喆站在门外说“光茹,我们和好吧”,她打开门雀跃着给他一个拥抱。是否结局难讲?
可惜没有如果。
-end-
【文 | 与清 】
【编辑 | 语非年 】
关注@柴叔带你看电影,更多精彩不迷路:
演“主席”不易,像古月这样可以写进教科书的毛泽东,有8位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