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森》是一部后劲很强的电影。一部“骚”到入骨的老派文青电影。
影片几乎平铺直叙地讲述了在一座帕特森小镇里一位和小镇著名诗人同名的公交车司机帕特森的平凡的一周,节奏缓慢、沉默。当然这一周也并非毫无波澜,但观看完全片就会觉得这部影片就连波澜也平凡得甚少溅起水花。
然而平淡的剧情完全不妨碍这部电影的“骚”,因为导演在这冗长的平铺直叙中插入了许多有趣的元素。
首先是暗示和象征。片中有许许多多值得推敲的细节,比如无处不在的双胞胎、比如公交上乘客的谈话内容、比如街头痞子的“温馨提示”、比如偶遇的女孩、比如女友睡姿的变化……点到为止的暗示让你觉得将有什么会发生,但是最后却就那么“憋住了”,就那样戛然而止了。所有该发生却没发生的事情都留在了观影者的想象中,可能也留到了影片的七天之外。
无处不在的双胞胎对比。片中最强烈明显的对比应该在男主和女友身上(希望没有过度解读)。男主是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老派文青,生活规律节制,写诗是他唯一的爱好和追求;女主则是所谓“新新人类”的代表,满脑子的新想法,任何事情都想尝试但几乎都半途而废。“他们不适合”,这可能是每个看过影片的人的共同感受。片中还有一些细节也仿佛想告诉我们这段关系是“危险”的,比如帕特森没有手机,也不喜欢电子设备,而劳拉备齐了苹果的全套装备;比如帕特森在劳拉买到限量吉他后的纠结神情;比如帕特森和劳拉谈论写诗的女孩时劳拉一闪而过的不快……帕特森在整段感情中都处于一个明显的劣势,但我们却发现这段感情始终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甚至甜蜜的状态,所有暗示也像我前面提到的一样“戛然而止”了。这种突兀的对比情节成为了本片的一大看点。
帕特森与女友帕特森重复的生活情节还形成了一种有趣的排比。每天起床、看表、在工作开始前写诗、听同事的牢骚、开公交车听车上人的高谈阔论、回家扶正信筒、去酒吧喝酒、和女友聊天、写诗睡觉,又一天。这种表达并非毫无意义,在影片的七天中,帕特森每天都重复着这些事情,一来二去,在第三四天的时候,这些重复的事情也开始成为了观影者的习惯,在我们自以为能够预见帕特森的下一步行动时,导演安排的“意外”得以顺理成章地发生。
除了在情节推动上的作用,排比式的表达也成为了影片“后劲”的来源。重复的情节同样在我们的生活中每日上演,而贯穿全片的诗,也代表着现实中每个“帕特森”平淡生活中的精神支柱,于我,这个支柱可能是电影,于其他人可能是音乐、是旅行……这种共鸣不止一次地在我观影后的生活里出现,这也是我过了差不多一个月又回头写这篇影评的原因。
帕特森的抒情诗电影看完你可能还是不知道自己究竟看了什么,那些似有若无的象征又是什么,你对于导演想表达的也似懂非懂,你以为会揭示的“主旨”直到最后还是没有出现。整部电影大概像是帕特森的诗一样,是不盼望得到大众理解的个人情感表达。《帕特森》也许就是诗人帕特森、司机帕特森、帕特森镇共同谱写的一首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