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我出生于山东淄博一个农民家庭,幼时生活条件极差,唯因可自由玩耍而倍感快乐。那时村民们在劳作之余,喜欢聚在一起讲些鬼神、武侠之类的故事,再就是有好动的年轻人在老拳师的指点下习练武艺。晚饭后,我时常摸黑到他人家里听故事,尤其是一些武侠之类的故事让我兴致勃勃,很有些神往。
家乡民风自古尚武,从大人的言谈话语以及神色中我感觉到,会武功的人让他们既敬畏又羡慕。耳熏目染,我幼小的心灵中慢慢滋生出习武的欲望,我更仰慕那些古代武林大侠,幻想着自己将来也能成为武艺高强的人。
14岁那年的夏天,一个小伙伴的父母为他找了村里有名的老拳师教习武术,在小伙伴的好意相约下,我兴奋地和他一起去拜见老拳师。来到老拳师的宅门前,我的心中有些忐忑,生怕老拳师不收我这个徒弟。定定神后,轻轻拍打门环,老拳师的家人开门把我们领进院内,又引入正屋,只见一个老人端坐在方桌旁的椅子上,身板硬朗,目光炯炯有神。
我规规矩矩地站在老人面前,小伙伴向老人对我作了简短介绍,老人家把我上下打量了一番,询问了一些情况,略作沉思后问我:“你怕吃苦吗?”我说:“不怕。”他又说:“只要你能保证一直练下去,不半途而废,我就教你。”我坚定地回答说:“我一定好好学,不偷懒!”老人家点了点头。随后在他的讲解、示范下,我开始学练武术基本功。
老人家不苟言笑,要求严格,威严之中不时露出柔和的神态。我对老人家很有畏惧感,同时也异常敬重他。在他的指点下,我刻苦用功,每周去师父家学习一个晚上,让师父检验前段时间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如果过关了就学习新的东西,平时自己在家练习不敢懈怠,生怕让他失望而不再教我。
白天抽空我也隔差五地到师父家里去走走,主要是帮师父家干点扫扫庭院、挑水等力所能及的杂活,就这样几年下来,我打下了一定的武术基础。
我自幼身体瘦弱,个性相对文静,上学时偏
于喜欢文艺,唯一喜欢的体育项目就是武术。上初中、高中时,正赶上学校开展“学黄帅”、“批林批孔”、“白卷英雄”、“学工学农”等等,教师几乎不讲课了,学生也闹得欢。我觉得整天胡闹没意思,应该趁年轻学点文化和本领,于是将主要精力用在了两个方面,一是看书自学课本知识,二是练武术。
通过学习武术,我增强了体质,也在与同学、伙伴的相处中增强了自信。由于同学们都知道我在练武术,那些体壮、顽皮的孩子对我也就有了一些顾忌,不敢轻易招惹我,偶有冒犯者,我会利用所学的技法回敬他一下,虽是点到为止,但也能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不知不觉中,武术竟然成了我如影随形的保护神,习练武术也从业余爱好逐渐演变为我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革”后国家恢复高考制度,1978年我参加了高考,高中母校同级四个班,当年只有我们三人考上了中专,从此我脱离了农村生活。回眸往事,很庆幸儿时在校没随波逐流,自学的那点基础知识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后的很多年中,我在校学习、参加工作、职务升迁、娶妻生子,一路走来,经历了许多事情,有成功的喜悦,也有遭遇坎坷的苦恼,但是习武的兴趣始终未减。闲暇之余,我广交朋友,利用各种机会寻师学艺,先后跟随几个拳师习练过武术;同时我也时常逛书店购买一些武术书籍与杂志,从中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套路看书自学,但由于很不系统,又缺乏名师指点,自然走了不少弯路。
细品自己的习武历程,审视各武术门派的不同特点,我心有所悟:习武仅仅靠刻苦和坚持是不行的,还必须选准适合自己的拳种,拜一个有成就的好师父,只有获得真传,方能学有所成。
文章摘自:《少林与太极》
文/李文奎
编辑/周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