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闹小马
好的电影往往能给人无穷回味,比如《海边的曼彻斯特》。一年多来,这部片子总是不时被人提起,重温。凯西·阿弗莱克塑造的李·钱德勒是那么饱满,让人依恋。
而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涌现出了一部和《海边的曼彻斯特》一样,“淡如水”却“浓似墨”的佳作——《约翰之子》。
约翰之子
le fils de jean (2016)
导演: 菲利普·里奥雷
编剧: 菲利普·里奥雷 / 纳塔利·卡特 / 让-保罗·杜博伊斯
主演: 皮埃尔·德隆尚 / 加布里埃尔·阿坎德 / 凯瑟琳·德·莱恩 / 玛丽-塞雷斯·福廷 / 皮埃尔 - 伊夫·卡迪纳尔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加拿大
语言: 法语 / 英语
片长: 98分钟
马修(皮埃尔·德隆尚 饰)在巴黎生活,他从未见过亲生父亲。
一天,陌生男人皮埃尔(加布里埃尔·阿坎德 饰)打来电话,称自己是马修亲生父亲约翰的朋友。约翰去世了,去世前留下了一个包裹,让皮埃尔转交给马修。
于是马修坐飞机去加拿大蒙特利尔(属魁北克省,是加拿大的法语区,所以片中大部分对话都是法语),准备参加父亲约翰的葬礼。他还想见见约翰的另外两个儿子,自己那两个素未谋面的哥哥。
马修从小就没有亲生父亲疼爱,没有兄弟姐妹一起玩耍。当问起自己的生世,母亲敷衍道不过是一夜情的产物。长大后,母亲去世,他又和妻子分居。
马修是孤独的。他来到加拿大,不过是想知道“客从何处来”,是人之常情。
皮埃尔来机场接马修。“妻子刚失去丈夫,儿子们刚失去父亲”,皮埃尔用这样的理由反复警告马修不要在不恰当的时机说不恰当的话。
拆开父亲给的包裹,里面是一副价值不菲的油画。马修甚至都没有见过父亲本人,觉得自己不能接受这件贵重的礼物。
到父亲出事的湖边,两个哥哥之间横亘着宗教、遗产、性格等诸多矛盾,他们恶言相向,大打出手。马修劝架却反被辱骂,“这是我家,用得着你指手画脚?”
马修的任何情感都没能得到缓解。相反,那种孤独感更甚。他开始觉得自己不该来加拿大,来到父亲曾经生活的地方。
能让他汲取些微温暖的,是皮埃尔和他的家人。
劝架之后,皮埃尔不再冷冰冰地让他“不要搞事”,而是带着笑容,亲密交谈,甚至把约翰的听诊器送给他。
皮埃尔的妻子热情款待他,让他看家里的相簿,与他讨论侦探小说并要拜读他的“处子作”。
皮埃尔的女儿带他去闺蜜派对,两个人之间甚至产生了微妙的化学反应。
互相吐露心声后,两个脆弱的灵魂像青少年一样静静相拥。
这时,皮埃尔的女儿看到了马修房间里的那副油画。“我以前跟我爸爸去过一家画廊,他站在这幅画面前,站了很久,他非常喜欢这幅画。”
第二天早上,皮埃尔的妻子告诉马修,皮埃尔罹患癌症,急需治疗,“你能跟他谈谈吗?若你爸爸还在,肯定能说服他”。
马修觉得呼吸有些不畅,皮埃尔要给他做检查。过程中,皮埃尔把耳朵贴在马修的背上,而马修摸出了包里那个红红的听诊器,“用这个听吧”。
去机场的路上,车上只有皮埃尔的妻子和马修两人,她又说,“如果你要求他去治疗,他会听你的。他欠你的,不是吗?”
马修与皮埃尔一家在机场分别。马修走进安检通道,皮埃尔正要与家人一道转身离去,却又突然回头,向通道里望去……
这些就是整部“淡如水”的片子最“浓似墨”的桥段了。寥寥数语,然后让感情在角色的眼神间流淌。
约翰之子,成了一个伪命题。但就算最后大家都心照不宣,也没有一句“爸爸!”和“儿子!”的台词。
马修劝皮埃尔接受化疗,说的是“我可不想参加两回父亲的葬礼”。本就更加隐忍的皮埃尔,连最后的一句“再见,孩子”也用的"gar?on"(相当于英语中的"boy")。
《约翰之子》和《海边的曼彻斯特》骨子里都透着一股细腻的“丧”,但两者的“丧”又以不同的方式倾泻出来。
“海边的曼彻斯特翻滚的是灼热的洪流。 湖边的约翰之子流淌的是惆怅的细水。”马修和李·钱德勒都是孤独的。李·钱德勒自我放逐自我救赎,而马修拥抱脆弱拥抱现实。
其间的差异不光源自阅历,也源自欧美不同的情感积累方式。
法国导演菲利普·里奥雷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影,奉献了《我会好起来》《非法入境》等经典作品。
菲利普·里奥雷喜欢描述内心,擅长引导演员通过眼神和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此次的《约翰之子》无疑是他又一次成功的尝试。
《约翰之子》叙事清晰,镜头工整,配乐简洁(配乐《b小调圆舞曲,作品69号》 ;作曲 肖邦;演奏 alice-sara ott),各方面皆属上乘。本片也获得了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提名,饰演皮埃尔的加布里埃尔·阿坎德获得最佳男配角。
菲利普·里奥雷挑选演员的眼光也很独到。老少男主都不算非常有名的演员,却都献上现象级表现。
《约翰之子》选角之初,导演见过很多男演员,但迟迟没有决定马修的人选,直到遇到了皮埃尔·德隆尚。
很多人都是通过《湖畔的陌生人》认识他的。《湖畔的陌生人》为他吸引了一批粉丝,也帮助他拿到14年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新人男演员殊荣。
跟前作相比,这次他的造型沧桑了不少,但眼睛里还是有一股孩子气(这能也帮他更好地诠释马修)。虽然拍摄前期他对自己并不自信,但最后的成片告诉我们,他战胜了自己。
然后是饰演皮埃尔的加布里埃尔·阿坎德。老实说,《约翰之子》之前并没怎么听过他的名字。但这部作品中的皮埃尔,真真切切地让人感受到什么叫“眼神里都是戏”。
他的目光流转,他的欲言又止,总是适时出现。可能第一次看的时候不会有太多察觉,但是回过头,不得不惊讶于老演员的功力。
和《海边的曼彻斯特》一样,《约翰之子》也会给人带来无穷回味。而这其中,还多了一分“宿命”的因子。
如今,皮埃尔的女儿有了女儿,儿子有了儿子。女儿独自带大孩子,就像当年马修的妈妈;儿子心系儿子,就像当年的自己。
“宿命”这条河流,有明静,有暗涌。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的喜怒哀乐,洗涤着一次又一次的酸甜苦辣。
愿再见是在巴黎的天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