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看不见的客人》之后,我深切感觉到了西班牙语电影剧本自身带有的强烈魅力,所以今天要再推一部深得我心的西语电影——《杰出公民》。
影片虽然看过的人不多,但豆瓣评分8.5,好于95%的喜剧,烂番茄新鲜度100%,这本身已经足够说明,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我接下来的分析很大程度上基于剧情,所以介意剧透的,可以直接拉到底部要资源,看完再撩。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有点拧巴的大作家。
怎么个拧巴法?
自从四十年前离开了从小生长的阿根廷小镇旅居欧洲,就再也没回去过,连父亲的葬礼都没有参加,竟然还宣称,自己这辈子最骄傲的事儿就是“逃离了那个小镇”。
耕耘数十年终于跻身文豪之列,获得了许多人心中至高无上的诺贝尔文学奖,可他却丝毫不知感激,在颁奖礼上发表了一番阴阳怪气的感言——
我得奖只不过是因为我的作品正好符合这些评奖者的口味,跟水平造诣根本没啥关系。而且你们这种对我一边倒的赞扬让我很闹心,因为作家一旦与名利沾上边,他的文学道路也就差不多完蛋了。
给脸还不要脸了~而拿完诺奖之后,这位大作家仍然不改拧巴本色,在得奖后的五年里越发骄纵——
授予荣誉勋章?不去。参加揭幕典礼?不去。签售?不去。见总理?参加慈善晚会?不去。授予荣誉博士?不去。要作品版权改编电影?不行。
就是这么一个拧巴的主,在电影中干了一件更拧巴的事——
在接到故乡小镇萨拉斯要授予他“荣誉公民”的邀请函后,他不知搭错了哪根筋,决定回到自己当初想尽一切办法逃离的故乡小镇,而且坚决不让助手陪同。
而他的这一次回乡之旅,那可真是荒诞离奇、一言难尽。
接他的车在半道上抛锚,他和司机却都没有手机,无法找人救援,两个大男人不得不在荒郊野外共度寒冷一夜。
为了保住小命,他只得烧准备拿来送人的自己的书取暖,而心眼实的司机见此情景也没跟他见外,拿他的书当厕纸蹲大号。
到了镇上之后,乡民们对他的“热烈欢迎”也让他有些招架不住——
平时自恃清高、不爱抛头露面的大作家,竟然不得不和当地选美皇后一切乘坐消防车“游行”。
给他颁发“杰出公民”的仪式,就是在投影仪上播放讲述大作家生命的“豪华ppt”。
当地电视台采访他,问的都是像“你为什么想当作家”这样没营养的问题,而且他话还没说完,主持人就开始“人肉”进广告。
还被年纪小得能给自己当闺女的骨肉皮堵在酒店房间门口,霸王硬上弓,非要跟他“坦诚相见”,交流“文学问题”。
有人找他要钱,请他为自己瘫痪的儿子买轮椅,“反正这点儿钱对您来说不算什么”。
有人死活非要请他吃饭,光宗耀祖,“我老爹被你写进了小说,而且我还是您的忠实粉丝呢,况且我们都来自同一个小镇,所以咱们也算半个熟人吧。”
这要是在平时,大作家早炸毛了——从助手给下榻酒店发的一系列要求看来,这位大作家在外一直被捧得相当娇惯,必须是乳胶床垫、伙食一定得有鱼、不能拍照、不能拥抱……
总之要求一大堆,特别事儿。
但这位大作家回到家乡后却一反常态,收起了在外的嚣张,对各路人等的要求,他都报以最大的宽容忍耐,该合影合影,该签名签名,连对偷拍自己的路人也保持礼貌。
而对请求他读一读自己的作品的酒店前台小哥,更是温和耐心,还提出要把小哥的作品,收录在自己即将出版的作品集中。
甚至还化身唐僧,费唇舌跟非要请他吃饭的“热情粉丝”解释自己为什么没去“赴宴”——
“你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你,不是你邀请我去你家吃饭,我就一定得去,你只能请你能请得动的人去你家吃饭……”
这也许是因为,虽然他一再宣称自己有多么厌恶这个小镇,这个小镇却承载了他无法替代的少年记忆。内心深处,他仍然对它有情——
在镇长在杰出公民颁奖礼上播放讲述大作家生平故事的ppt时,他忍不住热泪盈眶。
与多年不见、如今已嫁作人妇的初恋情人重逢,情不自禁地一吻。
但温情的面具被撕下后,这座小镇又露出了粗鄙恶劣的本色——
初恋情人的老公、大作家的发小,对他假意热情,目的却是给自己长脸,在他面前各种秀恩爱、宣誓主权,“你看,大作家爱过的妞,现在是我的了”。
然而却背着老婆自己去妓院偷腥,炫耀自己睡过所有的妞,还美其名曰“男人就应该具有探索精神,所以老婆偶尔尝尝鲜也无不可”。
一场标榜“保护地方文化”的绘画大赛,竟然还涉及到小镇的政治斗争,邀请大作家评奖,只不过是想挂个名、贴贴金,实际上名次早已内定。
而大作家自己也因为对当地一霸、萨拉斯艺术协会主席,罗梅罗“博士”,的作品表示不忿,遭到到了这位“博士”的穷追猛打,说他是“叛徒”“犹大”“有钱忘本”“跪舔外国爹”。
更让他惊恐的是,他发现对自己投怀送抱的骨肉皮,竟然是初恋情人的女儿。
这关系有多么混乱不说,这位不羁女孩勾引他的理由,竟是她不想重蹈母亲的覆辙,将自己的青春淹没在这座鸟不拉屎的小镇。
最后,这位大作家再次逃离了自己的家乡,而且是被猎枪指着的、真正的“逃离”。
然而影片结尾却话锋一转,将这一切都纳为了大作家的新作《杰出公民》的情节,前面的荒诞经历也被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难辨真假,而大作家则像领诺奖时一样,露出了狡黠的微笑。
在混杂了知识分子优越感和现实讽刺意味的外表之下,这部电影所探讨的东西实在很有意思。
第一个关键词当然是“故乡”。
《杰出公民》用讨巧的章回体对应了设定中小说的情节,将大作家的这次回乡之旅分成了五个章节:邀请函,萨拉斯,艾琳,火山和狩猎。
在我的理解中,“邀请函”是故乡小镇对大作家的一种长久的吸引,不能因时间或距离而改变,就像他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那样,“我也想过偷偷回来,像看电影一样看看这里所发生的事。”
“萨拉斯”则是大作家对故乡的刻板印象——一个无趣的、没有希望的小镇,人们朴实而又愚昧,热情却也粗俗,而这次回乡也印证了他的这一印象——虽然大作家自己通过努力获得了更多的经验更好的教育,他的家乡人民却都仍然待在原地。
“艾琳”代表着他对故乡最深切的、无法割舍的感情,是在国外时每到冬天身上所感受到的故乡的夏日,然而他却深知那一是回不去的时光,“那些心情”也“在岁月中难辨真假”。
“火山”则是长期旅居国外的他与停滞不前的故乡人民之间的永恒矛盾,他们虽然都来自同一个地方,却不是同一种人。他对故乡的怨怼成就了他,却也让他成为了家乡人民乞讨、攻击的对象。对他们来说,他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居民,而是一个通过抹黑自己人发家致富,因而理所应当与他们分享自己所得的暴发户。
“狩猎”一章是在发觉双方无法解决分歧、和平共处之后,故乡对他所下的“逐客令”,他因撕下了故乡人民的遮羞布而被驱逐。
影片想必能够引起很多年轻人的共鸣,因为对于许多从相对落后的乡镇来到大城市求发展的青年来说,故乡永远是一个复杂的词。
过年期间有个很火的段子,“北京、上海写字楼里的Linda、Mary、Vivian、George、Michael、Justin挤上火车,陆陆续续回到福建、山东、河南、广西、黑龙江……名字又变成了桂芳、翠花、秀兰、大强、二饼、狗蛋。”
在城市里工作生活多年之后,他们也许已经跟不上村里镇上的八卦,三姑六婆聊天时也插不上话,却常被质问,为什么还不结婚,为什么还不生孩子……
更多的时候,就像《杰出公民》里所描述的那样,留在村镇里的大多数人无力改变自己的现状,于是只能麻痹自己,安慰自己“我的生活过得不错”,不允许他人指出自己的缺陷与失误,对于和自己出身相同却衣锦回乡的所谓“成功人士”,只有索取与嫉妒。
从萨拉斯镇民们所处的位置来看,他们对自己的生活以及对大作家的这种态度未必不可取,也谈不上错,只是两者已产生了不可跨越的鸿沟,就像大作家在自己的小说《杰出公民》中所说的那样,“他们永远无法离开,而我,也永远无法回去”。
有了这一重讽刺意味,影片的剧情本身被带上了强烈的荒诞喜剧色彩,但观影的过程中给人的感觉却非常沉稳,甚至显得有些凝重,我想这是因为采用了一种近似于文学的表达方式,而虚实结合的手法也贯穿了整部电影,很多地方都很值得玩味。所以对我来说,影片的第二个关键词是“理解”。
片中大作家给接他去镇上的司机讲了一个关于一对长相非常相像的孪生兄弟的故事,司机听完后马上反应过来,你说的是雷莫内达兄弟吧?并且指出故事中所提到的、兄弟俩都常光顾的、镇上唯一的夜总会,叫“火山”,然后在“火山”一章中,我们发现,娶了大作家初恋情人的那位发小,带他去的那家夜总会,就叫“火山”。
事实上,电影中大作家所反复提到的阿根廷文豪博尔赫斯,就是这样一个模糊了虚构与现实界限的作家,并且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为读者创造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乐趣——在他的许多晚期作品中,你几乎无法分辨虚构始于何处,真实又止于何处,然而这并不重要。
于是在影片结尾大作家的签售会上,有位记者问出了许多观众很关心的问题,前面所说的那些究竟有多少真实的成分?
大作家则相当狡猾地以反问作答,这重要吗?
“真相并不存在,没有事实,只有诠释与解构。”
潜台词即是,对于读者来说,难道不是他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最重要吗?为什么非得需要一个正确答案呢?
就像我对这部影片的理解,只是我的一家之见一样,我的理解未必正确,但不同的人对同一部电影有不同理解,是多么正常的一件事啊!
我想许多人都很需要这样一种共识,那就是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的理解与感受,可以是不同的,而这种不同正是文学乃至一切艺术形式的意义所在。
就像最近我在豆瓣上给一部许多人认为值三星的电影打了一星,于是遭到了许多中伤,这让我觉得匪夷所思——难道喜好的不同,就如此难以理解吗?
《杰出公民》既有关于“故乡”的荒诞的现实讽刺意味,以此延展出的各种喜感桥段让人忍俊不禁;又有文学作品对于结构与解构的追求,看完之后回味悠长。
所以在我看来,《杰出公民》不仅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还是一部非常值得品味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