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菜单

人气:加载中...

社交恐惧症 (2015)

豆瓣8.1分

主演:卞耀汉  /  李柱胜  /  柳俊烈  

导演:洪锡宰  又名: 社交恐怖症 / Socialphobia / Social Phobia

豆瓣精彩点评:

剧情介绍

“我并不害怕聚会,甚至偶尔还会成为气氛担当,但我时常只想一个人呆着。虽然我有朋友,但是我没办法说心里话,有时在路上遇见认识的人,我也会本能地躲开,也许是我伪装得太好,就算我和别人说我有社交恐惧症,别人也会以为我在讲笑话”。看这段话时,我眼前浮现出了著名主持人窦文涛的脸。


常看他节目的人都知道,在节目上滔滔不绝甚至有点话唠的窦文涛,生活中是一个极度社恐的宅男。在去年疫情期间,他一个人在家呆了200多天。以至于后来不得不走出家门,做新节目《锵锵行天下》节目时,即使面对的是多年老友轶君和罗朗,他依然表现的颇不自然,这在第一期表现的尤为明显。


提起社交恐惧症,很多人眼前浮现的就是一副畏畏缩缩,一开口就结巴脸红的形象。其实这种理解太过脸谱化和标签化。就像一个高度自卑的人,很有可能表现出来的是极度的迷之自信一样,人的心理世界总是纷繁复杂。在我看来,大多数自称“性格内向”的人大多都有不同程度的社恐症,只不过大多数人并没有发展到神经症的程度而已,而所谓外向人群中,也有一部分是掩饰和防御而已。


华章心理最近的新书《社交恐惧症》,全方位的介绍了社恐症的症状表现,心理原理和深入分析。是一本极有章法的书,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对社恐症的初步治疗、深入分析和真正的治疗(找回自我)。结构清晰,层层递进。


面红耳赤、害怕关注、不愿社交:社交恐惧症的人格画像与深度剖析"

01 初步了解


社恐症到底是什么东西?有什么表现?下面我就列出一些关键词,供大家参考:对视恐惧、余光恐惧、表情恐惧,手抖恐惧,口吃恐惧,赤面恐惧。我想这些词单看字面,也能对其有几分了解。


对于社交恐惧症,其实有临床上的标准:


  • 对社交场合或表现自己的情境,怀有显著且持续不断的恐惧,担心自己会做出丢脸或令人尴尬的事,或表现出焦虑的症状,不一定真的会做出丢人或令人尴尬的事,仅仅是担心自己会这么做,有时甚至只是感到可能会有尴尬的事情发生,就感到害怕和焦虑。
  • 一旦处在令自己感到恐惧的社交场合中就会产生焦虑所害怕的事,可能在他人看来完全没必要,比如在电话中交谈,促膝常谈,进入一个满是人的屋子,或者是在一群人面前讲话,但是这对于自己来说真的太难了。
  • 能够认识到恐惧和担心是多余的,毫无道理的,明明知道让自己焦虑的情境也许并不可怕,但就是无法停止焦虑,也无法让自己放松下来。
  • 试图避免处在让自己感到恐惧的社交场合或表现自己的情境中,如不能避免,会非常焦虑和痛苦的忍受这一切。
  • 社交恐惧影响自己的生活,引起较大程度的痛苦,并至少持续6个月。


如前文所说,大多数人并没有到达”症“的程度,但是看看这些描述,也许很多人都不陌生。我清晰地记得,我小时候因为害羞不愿叫人,被父母的朋友说我”没礼貌”,为此,我经常被他们训斥,以至于我发展出了一套应对方法,每次和亲朋聚会而我因为学习要提前离场时,我都会在门口紧紧掐住自己的大腿,然后像木偶一样挨个叫出每一个长辈的称谓,然后再说一句”大家再见,我要回家写作业先走了“。这种程式化的表达竟然获得了大家的交口称赞,说我变得”懂事“了,殊不知我的内心是多么的恐惧和痛苦。


其实我看这本书时也心有戚戚焉,我想很多人都和我一样,虽没有被社恐症严重的影响到社交与正常生活,但都不同程度的有跟人说话容易脸红、上台讲演容易紧张、有目的沟通容易口吃等现象。从这个的角度说,这并不是一本专门针对”社恐症“患者的书。


面红耳赤、害怕关注、不愿社交:社交恐惧症的人格画像与深度剖析"


02 深入分析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作者一共从10个角度对社恐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 透过现象看本质
  • 理想中的自我
  • ”应该“之暴行
  • 自负:天生我材
  • 自卑与自恨
  • 爱的缺失:内心最深的伤痕
  • 对金钱权力地位的执着
  • 被爱救赎
  • 所谓爱情
  • 迷失自我


其实,所有的社恐现象都是心理层面的问题。它的背后,有一系列不合理认知,比如,对”应该“的执着这种执着,主要来自于父母在养育过程中没有使用恰当的抚养方式,在孩子心灵上留下了某些自我强迫的内容。我的一位来访者就是这样,她的”道理“特别多,喜欢给别人的讲道理,对自己其实更是如此。她的口头禅就是”应该"或者“不应该”。


比如,她不喜欢和朋友聚会吃饭,就喜欢一个人呆着。每当朋友叫她时,她都很生气,我在引导她看清“为何别人叫她,会触发她这么多情绪”时,她说:“我不想去,但是这是不应该的——别人好心叫你,你不去是不给别人面子,这样不对”。


可以说,有社会恐惧症的人群中,都有非常顽固的“非黑即白”的模式,她们的脑海中,充斥了太多的评判和标准——这个对,那个错,这个应该,那个不应该,在这种纠缠和拉扯的分裂中,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内耗


可以说,他们对自己有太多“理想化”的要求,而这些要求,正是他们的父母在养育过程中植入的,根深蒂固。他们不允许自己优缺点,不接受任何人的否定(对来自别人的否定极为敏感,表现出“自尊心极强”的状态),当他们无法改变又无法直面时,就会陷入深深的绝望与自恨当中


关于“应该”,我们可以列出最常见的几类不合理信念:


  • 我不应该有任何缺点(潜意识中的对自我理想化的要求)
  • 我不能说错话、做错事(因为这会激发心中极大的羞耻感)
  • 我应该和所有人处好关系(不敢轻易拒绝,但内心充满愤怒)
  • 我应该保持完美的形象(很多外表看起来完美的人,其实都是“假完美”人格,换言之,他们的完美是一种不自知的“面具”)
  • 我应该纯洁无暇,没有任何污点(不仅体现在性方面,更多的是体现在道德洁癖上)
  • 我不能影响和伤害别人(烂好人的诞生)
  • 我不能被人欺负和伤害(生活中,有太多“自居受害”的人了)
  • 我应该比别人强(所以拼命追求金钱、地位、权利等一系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然而结果却是无休止的匮乏)
  • 我应该做到尽善尽美(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的“拖延症”,都源于对完美的追求和恐惧)
  • 我应该比正常人还要“正常”(心灵的防御,一层缠绕着一层,层层防御之下,将真实的自我包裹,露出越来越虚假的面具)


也许写到这里,很多人已经看出来了,社恐症的本质,就是“虚假”,这个虚假,既包括不能和真实的自我链接,不能承认和接纳真实完整的自己,也包括不能接纳真实客观的世界,人生就是一场肥皂泡,很多人一辈子生活在肥皂泡的幻象当中,但却毫不自知,他们的内心世界其实是分裂的。


可以说,他们的内心是自卑的,这种自卑根深蒂固,但表现形式常常是相反的(当然也有统一的),他们内心中会有一系列衡量自己的标准,而这些标准是注定达不到的,于是他们内疚自责、自恨自怨,使用更多的力气去对抗自己这些“缺点”,结果走入恶性循环:越对抗越不接纳自己,痛苦越深。

面红耳赤、害怕关注、不愿社交:社交恐惧症的人格画像与深度剖析"


03 真正治疗



在2000年前,古希腊人就把“认识你自己”作为铭文刻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我在文章中最常引用两句话,其中一句是托马斯·摩尔的,他说:“最好的治疗,就是拉近ta与生活真相的距离”。所有的心理治疗,不管使用的是哪种流派和技术,最终的目的,都是拉近来访者与真实世界的距离,而这个“拉近”,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让来访者“认识自己”,从这个角度说,心理治疗的重点,不在于症状的解决,而在于帮助人们实现人性的成长。


听上去很简单对吗?但是,做到却太难,太难。很多时候,我们终其一生,也无法真正的认识自己。


想要解决社恐症,完成真正的治疗,其实就是走向这一场“自我认知”之旅,在这条道路上,你需要卸下层层防御(尤其是卸下这些防御的过程非常痛苦,大多数人都止步于此),最终露出心灵的裸体,实现精神上的真正自由。而这条路上,充满艰辛和痛苦,同时也伴随着成长的喜悦,反反复复。这是一场赤裸裸的战争——用现实对抗幻象,用真我对抗假我,用成长对抗禁锢。从这个角度说,真正的治疗,属于勇敢者,正如歌德在《浮士德》中所说:“不屈不挠追求的人,就不是不可救赎”。


在本书的第三部分,作者从12个维度介绍了“真正的治疗:找回自我”的要义。这部分内容,是上一部分的延伸,“认识自我”的主题,在整本书始终延续。这12部分分别是:


  • “方法”与“态度”
  • “治不好了”
  • 所谓“上进心”
  • 症状存在与人格扭曲
  • 禁闭岛:幻想与现实
  • 勇气:唯一的答案
  • 自由:真正活一回
  • 痛苦的意义
  • 我是谁:病人还是凡人
  • 认识你自己
  • 顿悟:有深度的觉察
  • 治愈:成为你自己


”成为你自己“,这是每一个人的终生目标,我们终其一生,不过就是想成为自己而已,然而在走向成为自己这条路上,我们又兜兜转转,走了多少弯路呢?


在这12部分中,我最想谈一谈关于痛苦的意义。没有人喜欢痛苦,小孩生来就喜欢甜味的糖,不喜欢苦味的苦瓜,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对于甜和苦的定义,在生命的开始就被定义了,于是“逃避痛苦”就成了我们的本能。但是正如鲁迅所说:“从来如此,便是对吗?”我们需要对痛苦重新定义,这种重新定义,很可能意味着对我们人生的重新定义——当你被某种东西定义了,就同时意味着,你被它限定了


在这部分中,作者的主要思想是两个:一、痛苦不苦,痛苦往往是改变自我的契机,如果没有痛苦,我们便不会有成长的动力。二、分清楚自己痛苦的本质。在我看来,第二点是大多数人都分不清的,甚至很多学了半天心理(其实是把心理学习当成新的防御工具)的人,也无法区分。


这些问题值得深度思考,反复思量:


  • 痛苦到底是来源于真实的伤害,还是幻象的破灭?
  • 来自现实的损失,还是虚荣心受损?
  • 是无法承受,还是不愿意承受?


心理上有防御的人,在逃避痛苦的本能驱使下,会活在虚假的世界里,所谓虚假,就是自负的自我。他们习惯于归罪于他人和环境,比如第一条,是我文章中经常写的主题:你所认为的伤害,是真的伤害吗?还是“伤害感”,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大多数的人痛苦(不仅限于神经症患者,包括我们中的绝大多数),痛苦的 根源都来自于歪曲的认知,以及自我保护的肥皂泡被戳破带来的“挫折感”。很多时候,我们的痛苦是因为事情没有按我们想象和希望的方向发展,所以才滋生出了大量的痛苦。


正如作者所说:“正常的痛苦来自于现实的伤害,而病态的痛苦来自于自负的受损”。


对于痛苦的定义,决定了我们的认知和选择。当你把痛苦当成痛苦,你就会不断关注痛苦,并且极力想要摆脱它,如果你把它当做是一场经历,无所谓痛苦或愉悦,仅仅是经历而已,那你就会欣然接受。甚至,很多时候,我们的所谓痛苦,恰巧是生命历程中开出的花。


就像我自己,如果没有之前漫长的痛苦和思索,就不会有我在心理学上所谓的“天赋”和洞察力。这些现在的财富,无不源于过往的痛苦。


面红耳赤、害怕关注、不愿社交:社交恐惧症的人格画像与深度剖析"


写在最后


这篇文章我写了2个小时,一气呵成。想表达的内容还有很多,但是毕竟篇幅有限,读者的耐心也有限,所以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吧。


这本书中所涉及的“症状”,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其实在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认知自我,和自我心灵对话 的过程,即使我已经对其中的原理很熟悉,但在阅读时依然很有收获。因为我们对于道理的“领悟”是很有很多层级的,自己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状态,总会有新的发现和启示。


真诚的介绍这本书。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动力学取向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多平台的签约作者,同时也是一名致力于心理学知识传播的终生成长者。如果喜欢,请关注我,欢迎点赞,评论,打赏,各种互动。

如果你有什么心理困惑,欢迎在后台私信我。


我为自己写作,希望遇到产生共鸣的“同路人”。

剧情片社交恐惧症高清在线观看由没事影院整理于网络,并免费提供社交恐惧症剧照,社交恐惧症hdbd高清版,社交恐惧症酷播在线播放等资源,在线播放有酷播,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多种在线播放模式,在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切换播放源。观看《社交恐惧症》切勿长时间用眼过度,避免用眼疲劳,如果你喜欢这部片子,可以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免费观看。没事影院收集各类经典电影,是电影爱好者不二的网站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