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菜单

人气:加载中...

出册 (1977)

暂无评分

主演:邓光荣  唐菁  

导演:邓光荣  又名: The Discharged

豆瓣精彩点评: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快速播放

腾讯视频

剧情介绍

晚清宫廷演剧与戏出人物画"

中国戏剧从起源、形成,并延续至今,回首清代戏剧在中国戏剧史中的发展,实属于跨越式的。无论宫廷还是民间,无论创作、改编还是流行戏本,无论宫廷词臣还是民间剧作家,皆令人为之一震。

言近旨远宫廷剧

清代宫廷戏剧演出与民间演出在根基上是相通的,且不同时期亦有交流,只是观众本身有着根本区别,因而使得演出目的、场所及物质条件等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形成剧本、舞台、砌末等诸多方面的较大差异。(图1)正是这种差异,令清宫戏剧演出的研究有其独特的一面。加之宫廷生活的神秘性,民间对宫廷亦有诸多传闻,一些史实真伪难辨。

晚清宫廷演剧与戏出人物画"

1.《平定台湾战图?清音阁演戏图》,清,纸本设色,55.6×91.1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图中描绘了乾隆皇帝为犒劳平定台湾林爽文起义归来的战士而赐予他们一起看戏的场面,真实再现了承德避暑山庄福寿园园内清音阁戏楼盛大的戏剧演出情景

清代宫廷演剧在中国戏剧史上是一种颇为特殊的戏剧艺术现象。由于宫廷演剧直接传达了清帝的意识形态,因此对民间产生了深远影响。清帝的“家班”自然由负责皇家事务的内务府管理。南府自成立始,便属内务府管理。清代皇家剧团既是宫廷的戏剧管理机构,又是演出和教学单位。南府时期的内廷演剧代表了同时期清代演剧的最高成就。随着康熙、乾隆的数次南巡,江南各府衙极力撰写迎銮大戏,组织戏剧演出,较为出众的民间伶人还被招入宫中成为教习,这大大加强了宫廷与民间的演剧交流,使有条件的民间演出团体向宫廷水平靠近。

清中晚期,伴随着国力衰退,道光帝改制,昇平署只能完成日常的常规演出,无法再现南府时期内廷演剧的辉煌。此时的民间演剧日益繁盛,最终代表了同时期清代演剧的最高成就。尤其是咸丰帝和慈禧太后两个时期,恢复了民间伶人入宫承应,并采用了“但遇传差,仍进内演唱,唯演毕即退出耳”的方式。这种办法今日看来亦相当合理,单就戏剧演出而言,民间的流行剧本、唱腔第一时间传入宫廷,对好娱乐戏的晚清诸位统治者来讲是最合适的。如意馆画师们秉承圣意绘制的《戏出画》册、《性理精义》图册等一批戏出人物画,无疑是晚清宫廷演剧辉煌的另一种缩影。它们不是孤立的剧目展现,谈戏出人物画,离不开对清宫演剧历史的剖析。

美不胜收万寿图

清宫戏出人物画,早期以局部的形式出现在清人绘《康熙万寿图》卷(图2)上。据《万寿盛典初集?卷四十?庆祝一?图画一》载:“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皇上六旬正诞,天下臣民赴京庆祝者以亿万计。时上方幸霸州水围。臣民拟自畅春园至神武门,辇道所经数十里内,结彩张灯,杂陈百戏,迎驾登殿受朝贺。既上自霸州回銮,经营业有成规,止之不可,始允臣民之请。于十七日由畅春园奉皇太后还宫。上御凉步辇,设卤簿大驾,皇子皇孙二十五人扶辇,不施警跸,令臣民咸得仰瞻天颜。颁赐克食数千席于道左,耆老夹道欢呼万岁。越日,直省臣民咸以幸生盛世,恭逢天子万年,庆祝之隆古所未有。”(注1)

晚清宫廷演剧与戏出人物画"

2.《康熙万寿图》卷,局部,清,绢本设色,45×3939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六十大寿,承应均为民间戏班,所唱基本为昆腔和弋阳腔。之后,乾隆朝崇庆皇太后的数次万寿及乾隆八旬万寿均以此为例。康熙五十二年(1713)四月初一日,兵部右侍郎宋骏业上“谨奏为普天同庆,万姓腾欢,恭请绘图以昭盛典事”的奏折,得到康熙的恩准。从宋骏业勾出第一份墨线稿开始,直至康熙五十四年(1715)十月二十六日,康熙谕“万寿图画的甚好,无有更改处”为止,共有王原祁、王奕清、冷枚、邹文玉、徐玫、顾天骏、金崑等人参与,最终绘成两卷工笔设色纪实绘画。画中细细描绘了康熙帝万寿前夕銮驾由畅春园还宫途中,各亲王、地方各府衙纷纷搭台演戏为康熙祝寿的情形。此图卷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正月画竣,后入藏乾清宫,并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

《康熙万寿图》卷本为祝寿的皇家巨制,但因画中呈现的49座戏台和23出戏,皆为纪实性描写,而成为清代早期戏剧的重要研究对象(有些戏台上演的是舞蹈、说唱)。朱家溍在其文章《〈万寿图〉中的戏曲表演写实》中,仔细分析了23出昆弋剧目,分别从戏本、戏衣、扮相、舞台等方面阐述了画中写实性的特征。如“内务府正黄旗祝寿戏台,卷棚重檐式,前面加一卷廊檐,后台五脊重檐歇山,其他台都是两卷,这是一个三卷的台。台上演的昆腔《单刀会》,关云长刚刚唱完‘这是那二十年前流不尽的英雄血’,在吹打声中和鲁肃见面寒暄的情景,台上共四人:鲁肃和中军在上场门一边,关云长和周仓在下场门一边”;又如“苏州府棕结戏台,五脊歇山式,后一卷是平台式。在后檐墙窗户露出五顶盔头,架上挂着髯口四个,戏衣箱盖掀开着,有盔二顶、翎一副、玉带三条”;“茶饭房祝寿戏台,演的可能是《双官诰》。最末两座是直隶的竹式戏台,台上堂桌左右二椅,一椅坐一官员,顶戴袍褂,一椅坐一女子,梳两把头。这出戏可能是演当代故事,所以着时装。另一台上很像是《鸣凤记》。这两座台的地点已离畅春园不远了”。(注2)纪实绘画是清代宫廷绘画创作的一个重要种类,康雍乾时期,宫廷画师们以纪实手法创作了大量画作,像《康熙南巡图》《康熙万寿图》《崇庆皇太后万寿图》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晚清如意馆的画师们秉承圣意,绘制了独特的戏剧画,别具一格,颇有建树。

著手成春老佛爷

咸丰四年(1854)十一月十九日,慈禧的名字首次出现在《恩赏日记档》中:“敬事房孙禄传旨,二十五日辰时懿嫔接册。”慈禧由兰贵人升为懿嫔,应是受咸丰帝宠爱的开始。慈禧对皮簧的喜爱受到了咸丰帝的影响。当时的皮簧还称为二簧戏,徽汉合流后的皮簧戏并未以独立的剧种自居。《清稗类钞》记述道光末年的皮簧戏仍是“词语鄙俚,无复昆弋之雅”的状态。后来就算发展到入宫演出,在社会上还是没有地位。同治二年(1863),国丧期过,戏班重新具结申请开业时,三庆班班主程长庚未注明自己是什么剧种的班社,四喜则自称是秦腔戏班。到了光绪三年(1877),四个皮簧班依旧没有一个能够说明班社的剧种。而此时,昇平署的档案中也只是以“二簧戏”称谓。但晚清戏出人物画中,基本确定的剧目都是皮簧。从画风上看,其创作集中期应是同治、光绪朝,即慈禧实际主政时期。

咸丰五年(1855),昇平署在京师各戏班中挑选民籍教习、学生,与太监同在宫中演出乱弹戏。咸丰十年(1860),京城三庆、四喜、双奎、春台、怡德堂等著名戏班的伶人相继被选入昇平署当差。即使在逃往热河行宫后,咸丰帝稍一安顿,仍急不可待地要看演戏,而且兴趣全在二簧戏上。咸丰帝驾崩的前两天,还扶病观看《琴挑》《借响》《查关》《白水滩》等戏。在热河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昇平署演戏320多出,其中乱弹几乎占到三分之一。

咸丰帝驾崩后,国丧期间,宫中不曾承应戏剧,之后整个同治朝宫中演戏也相当节制。这一方面是因慈安太后位居慈禧之上,且对宫中承应戏剧加以管制;另一方面,慈禧独政预谋已久,静观时机,也对观戏加以克制。

同治四年(1865)九月,“文宗显皇帝奉安”后,十月初一日开禁唱戏。十二月二十四日,开戏于漱芳斋,承应《吉曜承欢》一出。光绪九年(1883)六月十三日,慈安太后27个月的服期刚过第一天,宫内即开锣唱戏,从早至晚共承应近十小时,可见慈禧忍耐已久,终于如愿。

晚清宫廷演剧的高潮至此开始。而此前三个月,慈禧已经迫不及待地在民间戏班挑选角色。据《恩赏日记档》载:“三月二十五日,奴才边得奎谨奏,为求恩事。奴才再四思维,所当差使,实实欠缺教习。奴才恐后差使迟误,叩求恩赏民籍十门角教习、场面人等二十九名,奴才不敢自专,请旨教导,如蒙允准,请交内务府大臣办理。谨此奏请。”“奴才边得奎现记教习人名十九名——净:袁大奎;旦:张云亭;丑:姚阿奔;旦:严福喜;外:殷荣海;小生:王阿巧;生:张长保;生:陈寿峰;净:方镇泉;小生:鲍福山;弋腔正旦:纪长寿;正生:刘长喜;武行:杨隆寿、许福英、李顺亭、许福雄、彩福禄、李永泉、朱廷贵。场面十名——庆玉、张大、刘祥、杜四、刘禄、张兴、张七、长顺、永福、老儿。谨此奏闻。”(注3)

慈禧喜爱皮簧戏,而弃昆弋二腔,并非宫中不再承应。仪典戏在宫中的位置此时已大大降低,可称为“尊祖制的过场戏”,而以皮簧戏为主体的娱乐戏大行其道。当时民间对皮簧戏十分热衷,各名角云集京师。慈禧命昇平署挑选伶人进宫当差,只其名在册,而身在宫外,属于“兼职”,有吃皇粮的待遇,宫中传差时随叫随到,戏毕即可出宫,平日仍旧搭班唱戏。《前清内廷演戏回忆录》《老太监的回忆》两本书中对民间伶人入宫承应供差称为“供奉”。这是一种流行于民间、太监之间的说法,并非朝廷对民间伶人的称谓。民间乐于此道大约是觉得体面,给唱戏之人套上华丽的外衣。而宫内档案一直称“外学”“学生”“教习”。早期教习与学生的区分比较明显,自道光改制后,人员减少,身兼多职,咸丰朝更是连待遇也统一起来。到了光绪九年(1883),“再挑民籍,但与前不同者,自此以后,所挑进之伶工,悉数称为教习,除有传差之时,进宫演戏而外,尚须传授内宫太监们戏艺”。这种方式自有其方便之处。被选进宫的名伶基本上都是各戏班的台柱,入宫之后,原则上是教习与演员合二为一,但谁以教习名义前去授艺,还要听令于慈禧的挑选、诏命。从入选的具体名单上看,民间各班已经成为代替宫廷“培育”伶人的地方,唱红的伶人一一被昇平署挑走,这不仅加强了宫中与民间在戏剧艺术上的互补,也有利于宫廷戏剧的发展。

神形并妙戏出画

宫中绘画活计最早由造办处的“裱作”承接,即使康熙三十二年(1693)单独设置了“画作”,承办各项绘画活计,但依然附在裱作之下。雍正三年(1725)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载,雍正朝养心殿造办处下设有“绘画处”或称“画画处”。雍乾时期,养心殿造办处的规模日渐扩充,逐步撤出慈宁宫旧址,新增了咸安宫和启祥宫行走,还在圆明园建立了圆明园造办处。乾隆即位之初,又设“画院处”,绘画处隶属其下,同时在圆明园设内廷作坊“如意馆”。

“如意馆”一名,最早出现在《圆明园陈设档》中,当时只是建筑名称而非机构,位于圆明园福园门内东侧、“洞天深处”的东北部。初期的如意馆主要从事绘画创作(包括画装饰画、临摹古画、画图谱、配图、画图样、着色),也兼制玉器、象牙等物件。乾隆三十二年(1767)以后,如意馆的绘画职能新增设年节画、宗教画、历史画、纪实画、肖像画等。通常认为清代画院在名称、建制、职称等方面都有别于前代。在早期的中国绘画史研究中,陈师曾、潘天寿都认为清代无独立画院。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火焚圆明园,如意馆化为灰烬。同治朝改于紫禁城内北五所重建如意馆,此时隶属于内务府,而非如前朝直接听命于皇帝。同治、光绪朝一律称如意馆画师们为“画士”,其绘画功用主要表现在纪实、装饰、案头观赏三个方面。

清代晚期(1851—1911),宫廷戏剧演出在繁盛与低潮之间反复中向前发展。民间戏班、内廷承应及后来慈禧的本家班的交替演剧构成了晚清宫廷戏剧的独特景观。如意馆画师秉承圣意绘制了精美的戏出人物画。这些戏出人物画共分四类:一是戏中角色半身像;二是戏中角色全身像,如《性理精义》图册;三是舞台演出的场面图,如《戏出画》册、《清人戏出册》;四是戏台戏楼全景图,如《清人画戏剧图》轴、《大戏楼庆寿图》。其中《性理精义》图册、《戏出画》册、《清人戏出册》《清人画戏剧图》轴是档案中明确有记录的,属清宫旧藏;角色半身像及《大戏楼庆寿图》暂不敷陈。

晚清宫廷演剧与戏出人物画"

3.《性理精义》图册之《群英会》,清,故宫博物院藏

《性理精义》图册又名《五彩戏片》(此名为清室缮后委员会在1924年核查寿康宫的重新定名,千字文登记号“出二四五”),共两册为一套,每册配有木质夹板,夹板用仿宋织锦糊裱,粘有泥金纸签,纵25.7厘米,横3.8厘米,上书“性理精义”。图册采用蝴蝶式装裱,每本25开,共计50开,画心绢本,尺寸相同,均是纵40厘米,横28厘米。册内为单幅人像画,共100幅,描绘了44出戏目,且每幅人像皆标注了剧中人物名,《群英会》(图3)、《善保庄》(图4)等戏还标注了剧名。《性理精义》图册没有落年款,这一点同其他画册一样。朱家溍在《清代的戏曲服饰史料》中,通过对图册中的戏目、角色、画风等多方面的分析,推断其绘制年代在咸丰朝。(注4)比如他指出画册中铁镜公主的“两把头”梳法的细节,停留在早期的式样,而戏台上的旗装属于时装的性质,这些与同治及晚期式样有明显的区别。

晚清宫廷演剧与戏出人物画"

4.《性理精义》图册之《善保庄》,清,故宫博物院藏

《戏出画》册,共四册为一套,每册配有木质夹板,夹板用仿宋织锦糊裱,粘有泥金纸签,纵38厘米,横5.7厘米,上书“□出画”。图册采用蝴蝶式装裱,每本20开,共计80开,画心绢本,尺寸相同,均是纵57厘米,横56厘米。册页内容为舞台演出的场面图,共160幅,勾金工笔重彩。夹板上还贴有文物清点及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的纸签。故宫博物院文献馆在1924年编撰的《清宫陈设档》中对此套画册作了说明,即“(永)二百三十六号《戏出画》册,四册”。《故宫物品点查报告》也记录了《戏出画》册曾收藏于养心殿后寝宫东耳房体顺堂内。

《清人戏出册》(图5、6)与《戏出画》册大体相同,所绘皆为舞台演出的场面图,其绘画手法、着色一致,唯独没有成册,疑为没有完成的另一册《戏出画》。

晚清宫廷演剧与戏出人物画"

5.《清人戏出册》之《空城计》,清,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源/《清宫戏画》,叶长海、刘政宏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晚清宫廷演剧与戏出人物画"

6.《清人戏出册》之《斩子》,清,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源/《清宫戏画》

就《戏出画》册与《清人戏出册》所演戏目而言,有一出戏一幅的,也有一出戏两幅以上的画。如:《取荥阳》《捉放》(图7)、《阳平关》(图8)各两幅;《打金枝》四幅;《乾坤带》《金水桥》实为一戏两名;《五花洞》三幅,其中两幅题名为《三矮奇闻》(图9)、《二本五花洞》;《探母》四幅,其中一幅题名为《探母回令》;《空城计》六幅,其中五幅题名为《进宫》《盗书》《造箭》《打盖》《定计》。这175幅场面图讲述了156个剧情,其中《贵子图》一幅,情节未详,待查。

晚清宫廷演剧与戏出人物画"

7.《戏出画》册之《捉放》,其中一幅,清,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源/《清宫戏画》

晚清宫廷演剧与戏出人物画"

8.《戏出画》册之《阳平关》,其中一幅,清,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源/《清宫戏画》

晚清宫廷演剧与戏出人物画"

9.《戏出画》册之《三矮奇闻》,清,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源/《清宫戏画》

《戏出画》册与《清人戏出册》中的剧名也有很多同音异字,如:《打莲香》(图10),今作《打连厢》;《玉龙封官》,今作《遇龙封官》。其中有多处则明显是由于音同或音近而误写的,如《女尔(儿)国》《五党(武当)山》《盗魂灵(铃)》《沙土(陀)国》《拾玉琢(镯)》等。亦有形近而误的,如《取荣(荥)阳》。有少量剧目的角色异名可能是在历来的演出中变化所致,如场面画《宇宙锋》中赵高之女名为“赵玉梅”,而今演出已变为“赵艳容”了。

晚清宫廷演剧与戏出人物画"

10.《戏出画》册之《打莲香》,清,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源/《清宫戏画》

又如《铡美案》(图11)中的女主角,场面画名为“香莲”,半身像名为“金香莲”,而今则多作“秦香莲”。对于这些人名戏目的处理,《戏出画》册、《清人戏出册》同《性理精义》图册一样,皆有明确标注。《戏出画》册、《清人戏出册》中,戏目均写在册页右下角,人名则写在主要人物旁边。《性理精义》图册中角色名写在页面左下角或右下角,戏目不是每页都有,有则在右上角。

晚清宫廷演剧与戏出人物画"

11.《戏出画》册之《铡美案》,清,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源/《清宫戏画》

《清人画戏剧图》轴(图12)为两幅长卷,画心纵93.5厘米,横165.3厘米。卷轴除表现了《取荥阳》的两个演出场面外,还绘制了舞台样式、乐队编制及后台扮相的场景,在《康熙万寿图》卷中出现过局部的类似扮相图。卷轴未注明时代、地点,通过对图轴中舞台的分析,疑为避暑山庄“一片云”,需进一步考证。

晚清宫廷演剧与戏出人物画"

12.《清人画戏剧图》轴,其中一幅,清,93.5×165.3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源/《清宫戏画》

令人信服的是,戏剧人物画中的角色装扮、穿戴与故宫博物院今存的演出戏服基本相符,有的是照相式的还原,这排除了如意馆的画师凭空想象绘制的可能。这些场面图如实地描绘了当年戏剧舞台演出最精彩的场景片段,在没有胶片的时代,用绘画的形式将演出定格。这些戏出场面画珍藏至今,对清代宫廷戏剧研究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诚然,广为人知的半身像谱绘制了80余出戏中的370多个角色,而清宫旧藏的场面图则绘制了约160出戏中的约800个角色的全身像,且对服饰、扮相、砌末的表现,传递了大量珍贵的舞台艺术信息。更重要的是,戏出场面图描绘了角色之间的互动,展现了舞台表演的动态形象,提供了较为完备的宫廷演剧之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谱。这些戏剧场面画潜蕴于后宫,不仅让后人得以瞥见清宫帝王生活的一个侧面,亦感受到中国戏剧艺术曾经的一种独特的辉煌展现。

文?图∣刘政宏,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现任宫廷部原状陈列组组长、故宫原状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宫廷原状陈列、清代宫廷戏剧等

注释

1.[清]王原祁等纂,《万寿盛典初集》,一百二十卷,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武英殿刻本。

2.朱家溍,《〈万寿图〉中的戏曲表演写实》,《紫禁城》,1984年第4期。

3.《恩赏日记档》,清光绪三十年(1904)昇平署写本。

4.朱家溍,《清代的戏曲服饰史料》,《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第4期。

本文刊载于《典藏·古美术》中国版2018年12月刊。原标题:《神似·形似·神形并妙:晚清宫廷演剧与戏出人物画》。

剧情片出册高清在线观看由没事影院整理于网络,并免费提供出册剧照,出册hdbd高清版,出册酷播在线播放等资源,在线播放有酷播,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多种在线播放模式,在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切换播放源。观看《出册》切勿长时间用眼过度,避免用眼疲劳,如果你喜欢这部片子,可以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免费观看。没事影院收集各类经典电影,是电影爱好者不二的网站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