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刘三解·一周一部历史剧》系列之第一讲。
这个系列,我会推荐给你新的、旧的历史剧。
好看、难看,你自己说了算。
开宗明义,历史剧不是历史,完全照着历史来拍, 那叫纪录片,就不叫剧了。
但是,历史是环境,是气质,是锚点。
说得玄乎, 其实放在我们观众面前的,就是一个“奇观”。
木乃伊在摩天大楼中间放沙尘暴是奇观,项少龙看着古人擦pp的木片犯尴尬也是奇观。
▲电视剧《寻秦记》片段奇观约等于造梦,梦造得太假,梦中人就会惊醒,观影者同样会出戏。
三解作为历史剧老司机,要告诉大家一个经验:
一部历史剧,能不能看,取决于主创的智商,好不好看,取决于主创的情商。
所谓智商,《盗梦空间》里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你可以肆无忌惮地改变梦里的一切,包括环境、场景、物理定律,但是,梦中的人们在意识到有人在搞七搞八的时候,也会盯着外来者猛看,看什么?看sb……
一本正经地拍“抗日神剧”是一种境界
《荡寇风云》这部片子,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智商之差,且用不到情商呢。
三解看网上有些人给《荡寇风云》鸣冤叫屈,无外乎几条:
一,中国的英雄中国人不看,不爱国;
二,这部戏的盔甲、武器细节很历史;
三,这部戏票房差因为宣传上太低调。
平心而论,这部剧的剧情设置,从最开始的龙山所之战,戚继光四箭退敌,到岑港之战,再到台州花街之战,戚夫人独守新河等等,全都是历史上有的故事。
问题是,《明史·戚继光传》总共3400字,抗倭事迹不到1300字,具体到这些战斗上,基本都是寥寥数笔,剩下的场景,全得靠编剧和导演来复原想象,这就掉了大坑了。
这部戏的英文名很凶悍——god of war,战神,很猛,但是,神在哪儿?
就说剧中戚家军在宁海对抗日本浪人,这也是“义乌兵”的首秀,电影中是怎么表现的?
盾牌+壕沟,壕沟什么时候挖的,还没交代。
▲右边这个是藤牌兵,看一下遮护面积 ▲《荡寇风云》里的藤牌,个头赶上罗马军团的盾牌了结果就是一群挥舞着折扇的日本鬼子,把扇子一扔,拔出武士刀,嗷嗷叫地往壕沟里钻。
且不说那面盾牌与真实的戚家军藤牌差多少,就说那排成一行,后列抓着前列肩膀的设计,导演你敢说不是抄的美剧《罗马》?
说好的鸳鸯阵、大小三才阵呢?
说好的倭人善跃,一跳一丈五呢?
《荡寇风云》顺利地把400年前的倭寇,变成了横店里横着死、竖着死、翻着跟头死的鬼子兵,把参战双方的智商都拉到了负数。
事实上,戚继光之所以能引3000之众纵横浙闽,靠的就是几样:
选兵练兵;
阵法;
明赏重罚。
而《荡寇风云》中选兵练兵变成了宋江、吴用拉鲁智深上梁山入伙,先是晓以大义讲讲抗日形势,再是露一手“好枪棒”,最后来一出舍身救儿童。
▲古罗马军团的攻城队形,可以对照下《荡寇风云》的设计 ▲《荡寇风云》手持虎蹲炮发射的“超人”部队鸳鸯阵的小组配合,整成了罗马军团盾牌阵,到了台州花街,更是连攻城队形龟甲阵都出来了,奈何鬼子有“铁炮”(日语称火绳枪),那是真赶上炮了,枪管里打出了“炸子儿”,炸得戚家军龟甲阵都破了。
不对,我们中国人能让小鬼子比下去吗?你有枪,我有虎蹲炮,还是夹在胳膊肘子下面发射的(这后坐力怼不死人?),一通爆炸之后,鬼子兵一扫而光。
什么?你说虎蹲炮是打散弹的?不会炸?
你还是不是中国人?!
至于明赏重罚,开玩笑,保家卫国谈什么钱不钱,弟兄们图个快活行不行?
行,经过导演一通胡整,戚继光这位“战神”,可不就剩下“使得一手好枪棒”了吗?这手功夫最后独战老鬼子仓田保昭,偏偏打不过人俞大猷,那这战神到底是赵文卓当,还是洪金宝当呢?
导演,你说的“神”,是说“神剧”的“神”吗?
香港导演怎么也学会拍“样板戏”了?
一部戏终究是要有人物的,是人就得有家庭,有过去,有经验,有思维方式,最终形成人物的行为逻辑,不讲究这个的,小名都叫“高大全”。
《荡寇风云》中人物的行为逻辑是什么呢?
一,无私奉献。代表人物:戚继光、胡宗宪、俞大猷;
二,无理取闹。代表人物:戚夫人;
三,无事生非。代表人物:倭寇头子毛海峰、松浦家军师(仓田保昭)、松浦家少主。
第一个序列的人物, 从头到尾都说吏治腐败,打输了要死,打赢了可能也要死,可出场的文官就只有胡宗宪一个。
▲《荡寇风云》台州之战前的军事会议,坐着的是总督胡宗宪,总算没让武将们坐个圆桌汇报科普一下,胡的官衔是兵部左侍郎兼左佥都御史,总督江南、江北、浙江、山东、福建、湖广诸军,便宜行事。
不说直浙总督这个临时职务,就说胡宗宪的本官兵部左侍郎,正是天下武官的总上级,刚刚打完龙山所之战的戚继光,只是宁绍台参将,穿着便装背着一只手就大刺刺地坐在胡宗宪的旁边,这个待遇,历史上的戚将军怕是想都不敢想的。
要知道,在明朝中后期,二品的武官见到有实权的七品文官都不敢大声说话,面对兵部当管的侍郎,又是奉旨“便宜行事”的钦差,必须得全副戎装一个头磕下去,连头都不敢抬,才算是“恭顺”。
当然,民族英雄自带光环,就当亮瞎了胡宗宪的狗眼,俩人平辈论交也就罢了,胡宗宪还偏偏要在剧中给戚继光拍桌子讲怎么当官……
当官难啊,戚夫人也说不行就不做官了,然后俩人就暧昧地滚床单了……
▲戚继光持剑吓老婆的片段,大白天的非要穿个内衣……导演觉得宅男们都爱这个?但是戚夫人啊,你老公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这是“世职”,人死了下一代跟上,明朝的武官那是父一辈子一辈,不是公务员还能辞职,那是文官才有的特权,不是你想不干就不干的。
说实话啊,可能每个编剧、导演都想像《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一样搞一些情商金句出来,可你得先念点书了解下时代背景啊。
说到戚夫人,就不得不说剧中她当着一桌子上官、同僚,扇戚继光那个耳光,这已经不是表现戚夫人的彪悍了,而是展示编剧的脑残了。
汪道昆为戚继光写的《孟诸戚公墓志铭》里记载,戚继光十三岁定亲,十八岁娶亲,后来因为没有儿子,到三十六岁、三十七岁、四十八岁上纳了三个妾,生了五个儿子。
戚夫人王氏知道了民族英雄纳妾,大发雌威,险些给戚继光砍了,最后戚将军为无后痛哭流涕,才打了几十板子才了事,那些小妾则偷偷送走,以致无处可去只能削发为尼,直到王氏去世后,才敢回家去与儿子们团聚。
这是“悍”,超出当时礼法,却有前因有后果的“悍”,而《荡寇风云》里万茜的“悍”,是完全没有由头的无理取闹,看得人一头雾水。
▲《荡寇风云》里的日本武士,不动的时候,画面倒是很有质感。至于那几个反派配角,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戚继光生,为了戚继光死,毛海峰在倭寇退却后还要在明军包围中伏击戚继光,让戚龙俞虎展露功夫好好打了一场群架……
仓田保昭一直老谋深算,在花街之战,能够想出的高招就是拿大竹竿子顶着盾牌,最后还是被戚家军打跑了,追得像丧家之犬。这还算好的,那位日本少主,除了对中国少女表现了些恻隐之心,你都不知道这个角色为什么存在。
问题是,难道主创认为在日本战国时代的内战里,日本武士们不抢劫、不强奸?那他们肯定不知道“乱捕”是什么意思。
正面角色、反面角色,全部都干瘪得像一个个的符号,看起来乌合之众一样的倭寇,只是因为浙江军人“没种”,就四处肆虐,等到一个“带种”的英雄出场,就把一群绵羊带成了狮子。
这样没有历史的历史剧,没有战争的战争片,泛滥着这种弱智的世界观,还好意思说自己如何如何用心,现在这个时代,难道无知也能拿出来卖钱了?
结论:《荡寇风云》,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