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青石」好电影 ·不会错过!
9月的大片、好片非常多,但如果说哪一部是青石最期待的,那就莫过于9月1日上映的这部战争片了:
敦刻尔克
通过这几天的科普,想必影迷对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历史背景已经有了足够的了解,也就是二战开始不久,英法联军失败的最高峰,40多万联军士兵被挤在法国海港小城敦刻尔克。
此时,三面受敌,他们最大的愿望不再是上阵杀敌,而是安全的度过英吉利海峡。
(当时的德军劝降宣传单)
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时间为:1940年5月25日-6月4日,从原计划的撤出3万人,到最后奇迹性的撤出33万人,这些人成为日后盟军反攻欧洲大陆的主力。
这次撤退对于整个二战的历史意义和巨大贡献绝对是毋庸置疑的,影片可以说以横切面的方式展示了这次撤退,但是有些资料可以补充了解下:
第一、英军动了私念,想要保存自己陆军的实力,在执行这个计划时并没有在第一时间通知联军法国、比利时,导致两国面临的战局突然出现巨大的空当;
(多处防线突然失守,很大程度来源于英军的悲观)
第二,优先撤出英军,导致法国4万多士兵最后不得不被抛弃在海滩上;
第三,英军有了这次抛弃友军的经验,2年后在缅甸战场他们又执行了一次撤退,同样没有提前知会中国远征军,导致10万中国远征军在这次撤退中损失6万余人;
第四,其实这次大撤退能够从3万计划到意外的撤出33万人,除了英国军民的努力,很大的一个贡献来自于法军在附近大城市里尔大大拖住了德军陆军主力,为撤退争取了许多宝贵的时间;
(里尔守军的英勇甚至受到德军的敬意,投降后德军还列队敬礼)
第五,影片中撤出的33万人,对于不明历史的人看片子还以为撤出的全部是英军,其实里面有英军21.5万、法军9万、比利时军3.3万。
这次撤退的很多幕后真相都存在争议,也可能为了避免这些军方高层的争议,以及单纯的体现撤退的紧迫性,诺兰拍出了一部富有自身特色的战争片。
全片没有太多高层意志的全局部署视角,没有伟人指挥调度的光辉(码头上的将军更像是转场需要),也没有战火硝烟的大场面,而只是一些小人物具体的行动进程。
但就是这样一部小人物逃跑的过程,硬是让诺兰拍出了一部别具一格的战争片,这种手法甚至可以说是开创性的。
国外几个主流评分网站纷纷对其竖起大拇指,烂番茄337名影评人312名给出好评,新鲜度达到93%
imdb更是进入top 250榜单,位列75位
更为专业的meta评分94,位列近期高口碑新片第一
国外影评人这样说:
敦刻尔克是一部从头到尾都能让人紧张、揪心的影片,到结尾滚动字幕出来的时候,我已经汗流浃背!
在国内的豆瓣网上,同样获得了极高的分数:8.6
诺兰的这部《敦刻尔克》最为奇特的一点就是,全片除了几辆德军战斗机,几乎没有出现一个敌人。
但是影片就是能营造一种敌人处处在身边的感觉,很多时候,没有看到敌人比看到敌人更为恐怖。因为他们就像在黑暗中行走,身边随时都有一阵枪击突突起来。
心理上带来的恐惧,远比视觉上的要来得强烈得多。没有敌人,就没有防抗,只有逃跑。
影片一开始,街道一片凋零,劝降传单散落满地,一片肃杀的气氛。
几个散兵在街道里流荡,突然一阵枪击响起,片中的逃窜正式开始
来到海滩时,远处突然飞来一架轰炸机在投掷炸弹,而且身边没有任何躲避设施,没有任何防空武器,就像肉靶子一般随意让人宰割,生存与否全靠运气。
登上了船,危机并没有解除,危险并没有散去,因为水底下的德军潜艇随时可能发射一颗鱼雷,同样变成一场更为恐怖的修罗场。
所以,里面逃跑的士兵有的不敢进入船舱,就是进去了也要靠着逃生门,就像他们所说的,谁知道这船会不会又被鱼雷给打中呢?
这个战场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这种压力在后面还有更为具体的体现,就是那个月光石号在水中救起的那个落水者,被救上船之后依旧惊魂未定,不想下去船舱,甚至听老船长说要去敦刻尔克直接吓得要神志失守,拼命想抢夺船舵。
值得一说的是,这个老船长是有历史原型的,他本身就是泰坦尼克号中的幸存者,他的大儿子确实在参战的三周后遇难,也就是儿子告诉他躲避飞机射击的技巧。
(全片布满鲜肉,但老船长的扮演者可是拿过奥斯卡的实力派)
没有敌人创造的这种紧张揪心感的高峰,莫过于几个人高地团士兵躲在渔船中的那场戏,这个场景就相当于一部小格局的悬疑惊悚片。
几个高地团的士兵里参杂着3个其他部队的人,他们躲在船舱里,还想着等到潮水上来后安全启航。
但是有时候过分的安静反而会给人带来更为强烈的危机感,就像一个弓箭的弦随时紧绷着,这时候突然来一声清脆的枪击声,足以把每个人吓得浑身瘫软。
但是船里又看不到敌人,只有敌人射出子弹穿透墙体那种清脆而近乎刺耳的声音,每一声船舱被打穿的声音,每一个弹孔都能让观众感受到子弹擦身而过,死亡近在咫尺。
就是在这么小的环境里,每个人的人性开始经受着拷打,为了活下去他们不仅抛弃尊严,也抛弃了情义,这就是一次令人窒息的逃亡。
整部影片的叙事方式为陆、海、空三条线,海滩上展示的时间为一周,海上是一天,空中的战斗机是一个小时,这里诺兰又玩了他最为拿手的时间碎片、每个时间线虽然都不一样,但都会在某个时间点相遇。
比如前半段飞行员在空中看到渔船沉没,而体现渔船最后的沉迷则是放在了影片后面,这时候刚好被月光石号救起,这样的剪辑方式明显比线性展示来得有力一些,也能使影片呈现出一种多样化。
一艘船的沉没,一架飞机的陨落,背后是一大堆相同的事件。
再者,三条线各个角色的定位也很清晰,海滩上的逃难者、海上的救援者、空中的守护者,每一个角色虽然小,但都有各自明确的定位,这也就是青石前面所说的,虽然它只展示了撤退的一个横切面,但从这个横切面已经足够我们了解撤退的过程。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本片在氛围的营造上绝对是少不了配乐的功劳,虽然全片铺满了大大小小的配乐,但如果没有这些配乐,本片的悬疑感、紧张感、体验性无疑会下降一大截。凭借这个,几乎可以肯定本片拿下奥斯卡的最佳配乐基本是不出其右了。
总而言之,《敦刻尔克》或许只是片面的展示了敦刻尔克的一个过程,但它让我们体会到了战争时的那种窒息性的压迫感,诺兰通过抹去敌人创造性的打造了一部富有自我特色的战争片。
虽然不至于被吹成神作,但也确实是一部难得的佳作,也再次了让我们见证了,“诺兰出品,必属精品”的传奇,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