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浙江之声
记者:王娴、吴迪
编辑:吴洋
审稿:施晨嬿、李振阳
监制:夏海云
4月3日傍晚,浙江最后一批援鄂医疗队凯旋。至此,我省援鄂医疗队2018人全部平安返回浙江。
4月8日零点,武汉市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
在过去的两个多月,我们通过电话采访了很多医生、护士,他们无惧生死,用生命守护生命、用担当承载使命,谱写了一曲曲“抗疫赞歌”。
特别策划战“疫”访谈录《爱的守护》,倾听白衣天使讲述这场战“疫”中医患间的温暖故事。
赵凯旋:
与患者老陈的“暖心约定”
2020年春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一段“武汉患者拔管拒绝治疗,医护耐心劝慰相约一起吃清淡饭菜”的视频在网上刷屏。视频的主人公,浙江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衢州市人民医院医护赵凯旋,听她讲述她与患者老陈之间的“暖心约定”。
"视频中的患者老陈,是武汉第四医院19楼的重症区病人。赵凯旋回忆说,那天老陈情绪异常烦躁,一直嚷嚷着不住院了,要回家。当天正值自己夜班,为了让他稳定下来,不知不觉就在病床边弯着身子安慰了一个多小时。
“视频的时候,其实那个时候我已经是拿来喊的了。因为太长时间了,自己已经有缺氧了,有点耳鸣了,因为我完全已经快听不见他在讲什么了。前半个小时他其实是很抗拒的,他是完全不想跟我讲(话)。”
尽管这半小时“空气凝固”,但凯旋一直耐心地安慰着。二十公分的距离,一直握着老陈的手,凯旋说,这是自己唯一能给老陈加油的方式。
“我当然也怕,可当时我如果说作为一个护士,我离他远远的就只是在那里安慰他的话,你讲话的效果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也会感受到你作为一个医护人员,你都害怕成那样子,我是不是真的很重我没有救了。我说我们浙江医疗队是过来驰援的,大年初一一早背井离乡,我们也很想家,为什么我们那么多人来,因为我们不想放弃你们。他情绪就崩溃了,在那里哭,后来他跟我讲,他要努力一点。”
这一天晚班结束,他们加了微信,凯旋想着老陈终于又有了与病魔抗争的斗志,一切肯定都会向好发展,甚至自己暗暗做了个决定,以后每天一定给老陈发个微信,给他加油。
“他当时还说要用他的手机给我们拍个合照。我说那你到时候不要照片偷偷摸摸藏,他说出院以后要跟他妻子两个人请我吃饭,我说你们如果有机会的话,你们也一定要去浙江,他还跟我开玩笑说你记住哦,我不吃麻辣的。我说好,我说我记住了,我说我下次就带你去吃清淡的。”
可就在第二天一早,凯旋在医护群收到了“老陈走了”的信息。
“他那个时候因为经常没胃口饭菜,我们其实有时候都会给他写个小纸条,就‘老陈加油哦’这样子,然后给它贴在盒饭上,会送到他床边去的。他有一次就跟我讲,他说下次你写的时候你要写上你名字,他说,我要好好藏着。”
采访中,凯旋反复说着一句话,如果一切能有如果。
“我觉得老陈他......老陈在我心目当中,他代表的不只是老陈一个人。所以说,你能做的可能就是把对老陈的这种遗憾用在别人的身上,可能我现在就会更多的去关注病人心理这种状况。我们还是很有信心的,而且我相信我们会尽快回来的。”
周建仓:
一个手机“背后”的温暖
如果说,凯旋的遗憾是没有及时关注到患者老陈的心理变化,那么,在浙江援建的湖北荆门市一医院icu重症区,有一只特殊的手机,它关注着患者的心理,成了医生治病救人的小帮手。我们来听听邵逸夫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周建仓讲述手机背后的温暖故事。
"在浙江援建的湖北荆门市一医院icu重症区,邵逸夫医院专门在这里配备了四只手机。而周建仓是医疗队中使用手机最频繁的一位医生。
在重症区,小小的手机用来做什么呢?周建仓说,这些手机本来是用于icu内的医护人员和外面的同事沟通交流。后来发现,病人没办法和家人联系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所以就拿出其中一只手机,添加家属的手机和微信号。
“手机的初衷其实是为了方便我们病房内外的交流,但是后来它的功效慢慢发生了转变。患者在隔离病房面对陌生的一切,很容易有心理压力或者产生情绪问题,为此,我们就想到可以让患者通过手机跟家属取得联系,微信聊聊天、打打电话,说说治疗的情况等。后来我们欣喜的发现,有了手机这个沟通‘桥梁’后,病人们的情绪就会稳一点,他们也会比较配合治疗。”
说到心理问题,邵逸夫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周建仓还跟记者分享了一个重症监护病房内的小故事。64岁的患者朱阿姨转入icu时,病程已经有一个星期,上了无创呼吸机。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无创呼吸机撤离。但朱阿姨的心情一直不好,医生查房时,不怎么应话,什么时候都是闷闷不乐的样子。
“她住进来后就没和家人联系过,一个人孤单又恐惧。她害怕治不好病,害怕治疗过程很痛苦。”
周建仓说,一天晚上,朱阿姨做出了极端的举动:拿下自己的裤带,勒在脖子上……所幸被值班医生及时发现。
“我吓一跳,这可是大事情。我们一方面马上让精神科医生进行干预,另一方面我们把她女儿的电话找出来,添加了微信,让她每天和女儿通电话,每次差不多能聊20分钟到30分钟。”
别小看这次“家属谈话”,看似一切“顺畅又简单”的聊天,其实这背后凝聚着医护们的一片心血。
“等于我们的工作前置了,我们都提前和家属沟通好,该说些什么内容、怎么鼓励患者,不只是话话家常。有些亲情上的鼓励我们肯定有没有家人能给患者力量。我们虽然累一点,但病人好了什么都值得。” 周建仓说。
劲儿往一处使,效果自然事半功倍。“我们又在病房里面给朱阿姨找了一个年纪相仿的老乡,后面效果非常好,他们甚至两个人比赛,看你恢复的那么好,那我也要加油。”
徐燕平:
武汉教会我们敬畏生命 感恩生活
和周医生一样,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主管护师徐燕平也在icu“战场”。作为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他瞒着父母一腔豪情来到武汉。在那里,他遇见了生命弥留之际写下“我的遗体捐国家!”这份7字遗书的重症患者老肖;在那里,他遇见了“出院时向他深深鞠了一躬”的八十多岁老兵。他说,他们教会自己敬畏生命、感恩生活、珍视家人。
"认识徐燕平,是因为出发武汉那一天他的“哭鼻子”。但其实只有他自己知道当时为何“失态”。
“其实当时想的就是这一次可能到武汉,抱着就把命捐给武汉的这种心思来的。如果说真的有那么一天说这么年纪轻就捐在这里了,以后父母怎么办?我们甚至有一些同事自己遗书都写好了,放在家里。”
徐燕平一路挺进武汉,一路尽力调整心态,但1月25号进驻武汉普爱医院后,目光所及之处挤满排队患者的场面还是给他带来了不小的震撼。而就在这一天,他遇见了第一个也是自己最不想提及的一位患者---老肖。
“他才47岁,一度的病情症状都好转起来了,但是到了后期以后他一下子就垮下来,我们给他打了呼吸机的无创通气,他消耗大、汗出的多就不停的要喝水,我们就从面罩的角上面给它塞一根吸管进去,这样喝点水,最后三四天他一口饭都没吃。”
或许是因为医疗队抵达武汉后认识的第一位患者,大家对他的关注特别多,每天轮流守在他房间外,因为大家深知任何一丁点变化就可能出现最坏的结果。可“这一天”还是来了。
“他就是人迷迷糊糊的这样要了一张纸,上面写的那么一句话,我的遗体捐国家。我们当时蛮触动的。他跟他老婆发的短信说,老婆,支付宝里面有钱,然后他爱人讲的就是说我不要钱,我要你回来,如果没有你了,我们这个家可能就不存在了。”
说到这儿,徐燕平沉默了很久。他说,这是事情发生后自己第一次讲述,之所以能鼓起勇气面对还是因为武汉的患者们。这其中,就有一位八十一岁的“老兵”。
“我们给他办理出院手续的时,他拿着自己的医保卡和银行卡过来了。我们说这次是国家免费给大家治疗,解释了三次,这位大爷才相信。他就觉得自己得了这个病,愧疚自己给国家添麻烦了。”
当徐燕平和同事目送老人走出隔离病区时,这位老人忽然停了下来,转身给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
“内心忽然被震撼到了,这一鞠躬我们怎么受得起。我们不管是在杭州工作也好还是说我们国家有危难,我们到了武汉战场参加“抗疫”,就是我们的一个职责所在。只要大家平平安安的,在这场疫情中所有人都能够康复起来,其实就是我们最大的一个胜利。”
都说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徐燕平说。这座城市,他一定会再来。
“希望能够以后有一天能够再回来这个地方,回来看看这个城市恢复了以后是怎么样一种状态,到那个时候就来欣赏他的另外一面、灿烂的一面。”
“小汤圆”的降临:
生命的力量
元宵佳节,一个叫“小汤圆”的婴儿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之江院区负压手术室出生了。他的妈妈是怀孕35周的重症新冠肺炎产妇,这也是浙江省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剖宫产子病例。新生命的降临,给这场抗疫之战带来了希望和光芒。出生后,小汤圆立即转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完成生命接力。一起来听听这背后的故事。
"除夕夜,与大多数普通家庭一样,家住海宁的湖北人陈先生一家围坐在一起守夜。彼时,他的父母正在忙着准备年夜饭。1个多月后,陈先生的二宝将在家门口的医院降生。但随后几天,陈先生高烧不退,2月4日被确诊为新冠肺炎。随后,他的妻子、父母以及哥嫂也确认“中招”。
陈先生告诉记者:
“感觉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有点不大相信。担心小孩还有大人,毕竟小孩还没到出生时间,担心后面小孩也会被感染,心里会有点害怕。”
元宵节,正在浙大一院接受治疗的陈太太因肺炎缺氧,胎儿突发宫内窘迫情况,长时间缺氧会引起胎儿宫内死亡。为了挽救这个小生命,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开始了。十多位医护人员立即投入战斗。随着一声清脆响亮的啼哭,“小汤圆”来到了这个世界……陈太太说,是“白衣天使”给了她们重生的希望。
“我记得有个医护叫王艳(音译),送我去手术台的时候,医生鼓励我,安慰我,我的心里就没那么害怕。我现在都不知道她长什么样。非常的感谢他们,感谢他们悉心照顾。”
母子平安,但救治的接力没有停止。“小汤圆”送到浙大儿院的第二天突然烧到38度,难道他不幸被感染了?浙大儿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副主任陈正回忆说,当时医护人员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因为我们没有明确他有确诊的依据,所以不用一直呆在暖箱里面。这孩子后来出了暖箱,小床上衣服少一点之后,后面体温就正常了。这证明我们当时的判断还是比较准确的,应该还是跟他的环境温度有关系。”
冲奶粉、换尿布、买玩具……医务人员都把“小汤圆”当做自家宝宝在照顾,“小汤圆”也喜欢看着她们笑。
“病房里面的医护人员当孩子的‘爸爸妈妈’是很正常的事情,必须要融入这个角色,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再加上,当时条件所限,‘小汤圆’的父母也没有给他准备一些日常护理的东西,比如小衣服、奶粉这些东西,都由我们医护人员全部配好。我们能把他出现的一些变化包括黄疸的情况,吃奶吃的好不好等及时告诉他的父母。”
疫情之下的这家人,或许也曾有过担忧与恐惧,但新生命的降临,总是会给人带来希望的曙光,让人们对团圆与幸福更加期待。2月24日核酸检测呈阴性的“小汤圆”出院了,浙大儿院一群医护人员也用一句句祝福,为“小汤圆”编织起奔向未来的“铠甲”。
""“亲爱的小宝贝,你出生在元宵节,你爸给你取名‘小汤圆’,你注定是一个有福气的人,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一直都福气满满。”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陶孝芬
“亲爱的小汤圆,我们是你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先跟你相处的一群人,祝你以后的路上,健康、快乐成长。”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新冠肺炎隔离病房主任叶盛
“亲爱的小汤圆,你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那一刻我就见到了你。你是一个幸运的小宝贝,这么多人关心着你,希望你以后能够平安、健康、快乐的长大。”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隔离病房护士长黄国兰
这世界从来没有超级英雄,不过都是些普通人在散发着光亮,穿上白大褂、披上战衣,就能照亮这一片天地的黑夜。在小汤圆出院的前一天,浙江抗疫主战场浙大一院之江院区,湖北籍的一位患者,在医院救治了30天的他,终于出院了。当时他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在高烧的那几天,是医生每一次查房,护士每一次的护理,他们带着那个厚厚的防护服,我虽然看不到他们的脸,我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我能看到他们的眼睛,能给我力量。说星星很亮的人,是因为你们没有看过护士的眼睛、医生的眼睛,给了我莫大的力量。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群“夜空中最闪亮的星”,才守住了这片岁月静好。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我们还采访了浙江省第一位驰援武汉的医生浙大一院重症监护室主任医师郑霞,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坚守了70个昼夜的她,每次电话只说一、二句就匆匆挂断,因为病人等着她,手术等着她。浙大二院外科重症医学科负责人李立斌,总说自己早已看惯生死但看着一批批医护无畏逆行,忍不住数次泪流满面。省人民医院副院长何强,抵达武汉后连续转战汉江、黄陂方舱医院,更是创下了36小时建方舱的“浙江速度”。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卢明芹,请战武汉甚至来不及与家中身体抱恙的父母道别......他们的负重前行,告诉我们,原来英雄就在我们身边。
国之医者民之福也。穿上隔离服,我们看不清他们的面容;脱下面罩,每张脸上的压痕是爱的勋章。
没有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致敬每一个闪亮的名字。春暖花开,山河无恙,英雄荣归,而这些温暖寒冬的感人瞬间终将延续......
欧美剧爱的守护 普通话高清在线观看由6080影院整理于网络,并免费提供爱的守护 普通话剧照,爱的守护 普通话hdbd高清版,爱的守护 普通话酷播在线播放等资源,在线播放有酷播,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多种在线播放模式,在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切换播放源。观看《爱的守护 普通话》切勿长时间用眼过度,避免用眼疲劳,如果你喜欢这部片子,可以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免费观看。6080影院收集各类经典电影,是电影爱好者不二的网站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