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受失眠问题困扰的人群日益增多。中国睡眠医学会最新统计显示,我国成年人睡眠障碍患病率达38.2%。与此同时,青少年和儿童失眠问题一直没有受到重视。新版《欧洲失眠指南》近期发布,受到业内关注。指南介绍了哪些内容?目前,失眠诊疗的难点与痛点有哪些?如何提升失眠治疗效果?本文邀请相关专家依托指南内容,介绍当前国内失眠症诊疗的几个实际问题。
失眠症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的生活体验,还给个人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医疗负担。
当前,国内失眠症的诊疗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国内专业睡眠治疗团队的数量仍较少。失眠症的诊疗往往以睡眠监测和呼吸机治疗为主,而睡眠监测评价的手段、产品虽多,但真正有确切疗效的却不多,能解决的失眠问题就更少了。
及时了解和熟悉失眠症诊疗领域的国际最新指南和共识,对于提升临床医生的失眠症诊疗能力至关重要。近段时间,新版《欧洲失眠指南》发布,受到了国内外专业领域医疗人员的广泛关注。
治疗应重于诊断
新版指南将失眠症定义为一种睡眠障碍,指出当入睡困难或易醒问题在3个月内每周至少出现3次,就可被诊断为失眠症,并对失眠症的诊疗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
在临床中,大部分失眠症的诊断比较容易,一小部分比较难。需要注意的是,对容易误诊的患者(如矛盾性失眠、与精神类疾病共病的失眠等),临床医生须在治疗中反思和总结。
失眠症诊断重点应是日间功能,包括身体功能和心理功能损伤程度而非睡眠时间长短。目前来看,单独存在的失眠症很少,患者常常伴有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强迫、双向情感障碍或身体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由于失眠症与多种疾病伴发,因此患者常常会携带不同医疗机构的诊断资料来睡眠专科就诊。此时,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其他医院其他学科的诊断仅是参考。大家更应关注眼前这名患者的具体情况,并将精力放在口服药物和社会功能评估上。
治疗困境依然存在
指南提出治疗失眠症有两种方法。第一种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是认知行为疗法(cbt-i)。cbt-i疗法可以是一对一(面对面)或团体治疗,也可以是数字治疗(基于网络或小程序的干预治疗模式)。指南建议对所有失眠症患者,无论其是否有其他医学问题或精神健康问题,都可将cbt-i作为初始治疗。如果这种方法不够有效,建议患者和医生共同决定是否开始用第二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是药物治疗。目前,治疗失眠症的药物有很多,但指南建议只能短期服用这些药物(不超过4周)。指南提醒,即使限制在4周以内,使用药物治疗时依然要小心。因为耐药性一般会在几天至几周内产生。此外,指南也不建议增加剂量,因为这可能会加速药物依赖性的出现。当然,在某些情况下,经权衡利弊后,可延长某些药物的使用时间。
在笔者看来,基于当前医保支付现状,在公立医院开展cbt-i治疗仍有一定难度。cbt-i治疗还有一个难题就是患者依从性。有的患者在住院期间能坚持执行医嘱,但出院后就无法坚持了。建议临床医生在进行cbt-i治疗时,重视患者的个体化差异,有所侧重。有时,结合操作性治疗,如针灸、颊针等,可能会让患者获益更多。
药物治疗因简单和直接在国内被广泛应用。不过,药物治疗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包括:吃安眠药的患者睡眠究竟有无改善,安眠药的副作用是否得到充分重视,以及想停用安眠药是否能获得专业指导等。
大量研究证实,长期服用安眠药容易出现耐受和成瘾,而且容易引起认知功能改变,增加跌倒风险。然而,目前看来,长期口服安眠药的副作用及其对睡眠结构的破坏被严重低估。医源性失眠需要引起更多的、更大范围的重视。
此外,有的临床医生在治疗失眠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误区或不恰当的做法。例如,只注重问题解释,忽视患者本身,不能解决具体问题;只重视思想观念灌输,忽视技术和方法的合理应用;只重视个性和环境,忽视神经生物学因素;忽视治疗目标是帮助患者回归自然睡眠等。
医患共同决策至关重要
新版指南指出,十多年前发布的失眠指南倾向于药物治疗而非药物治疗。一方面,医学专家赞成药物治疗,另一方面,临床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师赞成cbt-i或其他形式的心理治疗。在过去十年中,这种治疗理念上的“对抗”逐渐得到了调和。关于治疗方案选择,指南强烈建议遵循共同决策的原则,即治疗方案应由临床医生提出,医生和患者一起讨论决定。
笔者认为,cbt-i治疗不仅仅是解决睡眠问题,还需要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开阔视野,纠正错误和提高认知,并教会患者解决生活中的其他问题。这类治疗的基础是信任,核心是失眠患者本人的主动性。因此,医患双方共同决策、积极沟通和鼓励对提升治疗效果极为重要。
总的来看,失眠是典型的心身医学问题,且以心理问题为主。很多患者常常是心身均有问题,只是程度不同。对那些药物治疗无效,又明确拒绝cbt-i治疗的患者,笔者认为,应在重新评估诊断的基础上,采用交感神经阻滞或短时间的麻醉催眠,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文: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麻醉睡眠科主任 李启芳(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刘朋飞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夏海波 管仲瑶
校对:杨真宇
审核:徐秉楠 王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