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菜单

人气:加载中...

待解救的少女 (2011)

豆瓣6.1分

主演:亚当·布罗迪  格蕾塔·葛韦格  安娜丽·提普顿  梅歌林·艾奇坤沃克  

导演:惠特·斯蒂尔曼  又名: 悲伤的年轻女人

豆瓣精彩点评:

剧情介绍

本文作者“lycidas”,欢迎去豆瓣app关注ta。

往年总结:2016|2015

豆瓣日记: 2017 漂浮之年"

i. 拼贴电影

今年因为种种巧合,拼贴电影成为我观影经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亦因为访问需要,算是稍加系统研究的一个类别,可能我自己也是一个对材料比较痴迷的人,因此这种形式对我而言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经过与电影人的对话更是如此。两个遗憾:1. 未曾有机会看到guy maddin的新作《绿雾》(the green fog),以胶片拼贴重述了《迷魂记》(vertigo),而且配乐的还是和bill morrison合作过《零度之上:1914-1918》(beyond zero: 1914-1918)的kronos quartet,可以说是年度最期待之作了;2. 未能采访到lewis klahr。不然就如何兄所说,要一年凑齐如今做拼贴电影的三位顶级人物了。 stacey steers

洛迦诺访谈(访谈结尾我也简要写了拼贴电影的起源与发展)

《炼金术边缘》 / 《夜之猎手》 / 《魔魅峡谷》

stacey steers的拼贴三部曲主题均和时间与女性相关,她在古早素材中寻找着刻有记忆印痕的影像与图案,以虔诚耐心的刀剪与时光的针脚将其一一拆解、缝合、再造。20世纪初期被遗忘的默片女性形象在此得到新生,来自废墟的超现实主义幽魂满载死亡气息的暗喻,在每秒8帧的古旧画面中舞蹈,庆祝着逝去年代的复兴。

豆瓣日记: 2017 漂浮之年"

bill morrison

锡切斯访谈

《光在呼喊》/《衰变幻想曲》

bill morrison从不掩盖自己对衰亡与腐败的热爱。构成他影片的素材几乎全部来自半毁坏的默片胶片——斑点、划痕与灼烧后融化的画面鬼影幢幢、诡谲冶艳、光影以最不可思议的方式在银幕上交织流溢。躺在铁盒中等待着随时自燃宿命的时间弃儿,却意外被这样一双恋物的手赋予了极度焦灼又触不可及的忧郁美感。

豆瓣日记: 2017 漂浮之年"

lewis klahr

《六十六》/《牵牛星》/《老化错觉》

lewis klahr痴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波普文化(pop culture),无论是连环画、报纸广告,还是低俗小说与情节剧,都在他的手下被梳理重组为一则则美国物质主义寓言,区别于材料本身昙花一现的性质,获得了神话式的永生。毫无规则可循的视觉设计与极度隐晦神秘的叙事,让他的作品呈现出梦境般的混沌交错。而城市、建筑、两性关系、犯罪、乌托邦、消费主义等各类社会概念又让其提炼出了更深广的个体与集体文化史记忆。

豆瓣日记: 2017 漂浮之年"

另外,川本喜八郎的《旅行》也是区别于他其余作品的一部极具拼贴质感的动画,长短两个剪辑版各有千秋,值得一看。

ii. 电影的再发现

每一年有无数的电影被人遗忘,翻一翻看过列表,有时候竟然难以想起某部电影在何时何地看过,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看时有怎样的心情。慢说是观感一般的影片,即使在看片当时受到不小的触动,在时间洪流一遍遍冲刷之下也会渐渐黯淡。另一些电影我们因为地理和其他限制而无法触及,它们诞生在我们不熟悉的文化背景之下,因而被想当然地无视了。

到底为什么看电影?为什么谈论电影?电影批评与策展的意义在哪里?这些看似直接的问题答案也许并不简单。我们到底应该反复探讨已知的电影史,不断过度解读,发明一条条理论与框架,沉浸在全知全能自我满足的虚妄之中,还是应该踏进未知的阴影,为发掘丛林一隅的小小美丽而冒险?

以下两部电影,一部曾风光一时如今却被人遗忘,另一部来自我从未了解过的地区。坐在漆黑的影厅当中,我既为自己的局限感到深深惭愧,也为世上尚有如此无畏的发现者而感到三生有幸。

这位发现者正是洛迦诺,与戛纳同样走过了70年,后者越来越保守无趣,洛迦诺却似乎仍是一个大胆活跃的孩童,始终如一坚持着对崭新电影语言与形式的试验与探索。随着影响力增强,这个电影节有了更大的力量,不仅在当下寻找具有创造力的新电影人,还深入欠关注地区,甚至历史断层中寻找失落的珍宝,称它是眼界最宽广、最具包容度和美学高度的电影节丝毫不为过。

豆瓣日记: 2017 漂浮之年"

wes anderson玩的都是这个片玩剩的东西(黑自己导演不心疼)

《山峦礼赞》

jonas mekas的兄弟adolfas mekas的这部极小成本电影在1963年上映当时曾受到评论界的广泛关注,甚至被《纽约时报》盛赞为“本年度最狂野、最机智的喜剧”。jean-luc godard在为《电影手册》撰写的评论中说:“《山峦礼赞》清楚地证明了adolfas是一位值得重视的电影人。他是纯粹创造力领域的大师,也就是说,他不断以危险的方法去尝试——‘不设安全网’。他的电影,根据每个镜头都是一个概念——这样的黄金准则所构建,散发着令人耳目一新的天才和机智灵巧的美妙气息。”但在54年后的今天,这部电影却几乎无人知晓,即便它是美国新浪潮运动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纽约地下电影代表作品,仍在各类回顾展中难觅踪迹。

如今再看,这部疯狂而创造力四溢的影片,依然以其内在的现代性挑战着观众,幽默感毫不过时,并拥有一种在如今任何电影中都很难看到的自由气息——无论是随性散漫的情节还是超现实的狂躁跳接,都充满着让人愉悦的实验意味。此外这部影片还有着深刻的迷影情怀:对d.w.griffith的致敬,好莱坞黄金时代常见的三角恋形态,卡通般的夸张设定,男主角buster keaton式的表演——混乱张扬的表象之下仍然潜藏着细心的考量。

可惜的是adolfas随后两部导演作品均告失败,他随即转入幕后,专心为jonas担任剪辑师。70年代起进入巴德学院任教,组建了新的电影学院,80年代开设了mfa硕士课程,此后他长期担任院长并任教直至2004年。随着人们逐渐接受adolfas的学者身份,《山峦礼赞》这道曾照亮历史长河的微光,便迅速被淡忘了。

豆瓣日记: 2017 漂浮之年"

《28》

open doors可以说是洛迦诺最具远见的单元,这个项目致力于为独立电影发展条件匮乏的第三世界国家提供支持与关注。从2016到2018年,该单元着重展示南亚多样化的电影面貌与电影人才,《28》来自文化相对封闭的斯里兰卡,电影在本国之外很少见,因此这场放映更显得弥足珍贵。

这部片大体上是公路片的形式,几条明暗线索交织,叙事难度不小,但每次抖包袱的时机都抓得很准,让观众情绪有了一个向上渐进的梯度。所有演员的表演更是朴素真挚,让人动容。死者自述的部分作为主旨表达的载体,截然不同于主线的音效和视觉设计让悬念堆叠之下又多了一层诗意的铺陈。

暴力在自始至终不曾正面出现,但又无处不在:停尸房里谋杀与强奸的受害者多为年轻女子,尸体散落腐朽,无人认领;因为没有一夫一妻制的法律规定,重婚现象非常普遍;女子洗澡时被村里男性肆无忌惮地偷窥……种种惨象,直击斯里兰卡的高犯罪率和女性地位低下等种种社会桎梏。

iii. 今年最喜爱的电影

豆瓣日记: 2017 漂浮之年"

? 非虚构类10部

食人录

一种极端的浸没感,让人毛骨悚然的沉默与凝视。

幽冥之舟

回想起来依然觉得很不可思议一次观影体验,进场前对影片没有丝毫期待,最后却彻底折服于短短67分钟容纳的庞大叙述体量,如同亲历了一场漫长奇幻的寻宝旅程。各个章节截然不同的质料与文本混合交织,带来万花筒般层次丰富的拼贴感,线索隐秘地蜿蜒在表层之下,直至最后一刻事件的全貌昭然揭晓,回归迷影的母题,相当动人。

影片独特的气质部分来源于安排有序的章节,正是借助它们铺设起引向真相的曲折通道。对于内容的呈现有着强烈的“策展(curation)”感与手工感,存在于散文电影(essay film)和拼贴电影(collage film)之间的地带,是实验影像中一种“博物馆”般的存在。(去年的《纯真的记忆》也带有这样的性质)内容的聚合超越了剪辑的范畴,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编排。章节设置是一个显著标志,如同展览中的指示牌,带领观众以预设模式切入对主旨的体认。不可否认,这种思路展现了导演对结构的极大掌控力和想象力。但这种全面的引导,是必需的吗?这样的压迫式手法是否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影片表达的延展性,并否认了观众理解的自由?

当然,作为一位新导演的第二部长片,不足之处还是很明显的,低成本带来的粗糙痕迹随处可见,执行绝非十全十美。比如占据近一半篇幅的半虚构邮轮线割裂感明显,最后切题的段落相比于之前耐心细致的铺陈也显得仓促而生硬,不够精准灵巧。但在如今趋于同质化的电影制作中,有这样一部让人眼前一亮并能够引发讨论的作品存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道森市:冰封时光

开头提了两部bill morrison的纯实验影片,这部和他之前的《大洪水》一样,更偏向文献纪录片类别,也因此不像他的纯实验题材那么诡谲冶艳,结构脉络更为分明。我非常喜欢前半程几乎是随机展开的种种细节在后半程不可预知的时刻彼此回响,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跨越时间长河回望,更生出一丝历史洪荒的伤感。alex somers的配乐也相当出色。关于本片其他内容可以看导演访谈。

赞美虚无

诗意与戏谑,抒情与小聪明,讽刺与天真,全都平衡得刚刚好。画面与文本几乎看不出的松散关联,呼应着对“nothing”的描摹——它既虚构又真实,看似只能存在抽象概念中又仿佛漂浮在每个人的内心和眼神。iggy pop旁白完美。

书简传音

一部极度纯粹的文学电影,超脱了一切目的性的束缚,在迥异的形式、质地、语言与声音中自由逡巡。场景均带有强烈的舞台感,被抹去身份的数十位读信者如同休息中的莎剧演员,随性来去,或坐或站,或唱或念,或沉默不语。145分钟的篇幅到结束,整个人都卷进情感的洪流,似乎周围的一切都灰飞烟灭,只余文字之美回响不绝。

导演rita azevedo gomes不光是葡萄牙新浪潮重要的女性导演代表,和manoel de oliveira, jo?o pedro rodrigues, miguel gomes, joaquim pinto等等均有合作,也在葡萄牙电影资料馆担任策展和出版工作超过20年。她很著名的一句话是:“我选择实验,因为讲述真实的电影太过无趣。”前作《女人的复仇》也值得一看。

78/52

真·论文电影。一篇巨细靡遗的镜头拆解,满载着科学家般的严谨。对这52秒的阅读既具备深度又层次丰富,被访者大半是技术人员(特别是剪辑师),言语间干货充足,即使看过《惊魂记》多次看完本片仍有胜读十年书之感。而在52秒之外,浴室镜头和希区柯克的社会文化影响也作为次要线索看似不经意地铺展开来,为整个增添了一层厚重的底色。整部片优美深邃一气呵成,看得非常过瘾。

巴黎歌剧院

起承转合精准完美:故事与情绪的沉浮,危机与困境的威胁与化解,角色登场、离开、在下一幕时重新回到舞台,或者永不回头;时间的步伐在影片中亦不是绝对的,快进慢放相辅相成。加上背景音乐的配合和观察视角的转换,都让电影与歌剧院拥有了同样的质感——既是空间复杂层次分明的建筑,又是自成一体的流动戏剧。

好运

画面沉静悠远,几乎闻不到摄影机背后任何干预气息。深入矿井的长镜头带有科幻般虚幻飘渺的美感,穿插其间的黑白warhol式“试镜”段落则由工友自己决定何时关闭摄影机,一段段无声凝视具有强大的共情力。

我的法国电影之旅

充溢着私人回忆的电影散文,字句间情绪尤为动人。结尾《生活琐事》里的romy schneider走入人群身影逐渐模糊之际,才发现三小时飞逝而过,仿佛一梦百年倏然惊醒,心知最好的时光已然远去。

海面变奏曲

时间,空间,意义,形体,这些通常用于叙述的质料在本片中退却为自然界的风声、野火、尘土与稀疏的植物,极尽抽象与诗意地观察着那一群进退维谷的偷渡者,他们押下赌注的瞬间即被剥离了一切选择的权利,只能在虚无地带湮没无闻或穷途末路。让人不适的声画分离,摇晃漫长的镜头表达,是边境艰难存身的写照,和边境本身如出一辙的单调困顿。

豆瓣日记: 2017 漂浮之年"

【特别提及】

莱罗伊的故事

在如今这个假新闻泛滥的年代来看几十年前这个哪怕现在都觉得极为荒诞吊诡的故事,目瞪口呆之外也不禁多了点日光之下无新事的感慨。看到结尾像是陷入了某种迷境,当事人话中真假似乎都成为相对概念。题材绝妙无可否认,但比较遗憾的是电影本身无论结构还是材料安排问题都比较大,没有达到应有的力度。

双重游戏:詹姆斯·班宁与理查德·林克莱特

看benning与linklater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如此自然随性地聊着天,莫名想起莎翁亨利六里那句“我的光明只能是黑暗,我的白天只能是夜晚”,大约他们之间的融洽就是这般不可思议又水到渠成。

训诫

一个媒体狂轰滥炸过、所有细节都早已人尽皆知的事件,如何再从中发掘出新意?这部玩票般的实验电影用变化万千的手法,精准编排的素材,字字珠玑的旁白与灵动的手绘动画,把2006年世界杯决赛上那场笼罩在层层谜团中的冲突讲得跌宕起伏、悬念丛生。

豆瓣日记: 2017 漂浮之年"

【难题】

原型

自从洛迦诺看了这部片,就变成了我心上的一个梗。好像以前从来没有因为一部电影产生如此矛盾困惑的感受。来自美国的装置艺术家blake williams由1900年飓风过后拍摄的立体图像(stereogram)出发,展现了人类历史的另一种可能,一方面,我极其喜爱影片的概念,他所探讨的是:如果科技未曾遵循已知的发展路径,我们现在将以何种角度观望这个世界?风格化影像和独特的声音设计非常吸引人。

另一方面,导演选择了使用3d技术来呈现这种理念,因为影片的逻辑这种形式无可避免;而矛盾在于,观众戴上3d眼镜后,沉浸感则几乎被摧毁殆尽,鼻梁上的塑料支架分散了注意力,全然阻断了对影片视听设计的接收。

豆瓣日记: 2017 漂浮之年"

? 剧情类10组

这次总结,注意到喜爱的影片当中的内在共通之处,因而在排序中作了一些归类,但并没有刻意要成什么系统,只是一些直观感受的总和。 待屠之颈

面对信仰冲突的无计可施,复仇的焦灼渴望与实现的不可能。热带的躁动,九天的仪式。整部影片几乎是反情节的,但那种无序感与错位感正是其迷人之处。形式上也极尽自由,画幅、色彩和镜头运动交叠变换,带来异常强烈的审美冲击。 【极简与平凡】初行+3/4+九三年之夏+某种女人+比海更深

这几部电影应该构成了我今年最喜爱的一种形态,虽然来自相隔万里的五个截然不同的国家与文化背景,却有着惊人的内在一致性,无论是叙事中涌动的自然、简单与温柔的气息,还是手法上摒弃过度设计与繁复视效,演员的表现也毫无夸张的做作,而是力求贴近(甚至就是)即兴天然的效果。

金泰涣第二部长片《初行》,是全州电影节大力扶植的项目,也得到洛迦诺总选片人、cinema scope主编mark peranson的推崇并最终拿下大奖。无论是演员的即兴表演还是手法上的彻底去繁,都让这部电影呈现出白描般的灵动与自然流动的美感。焦虑、失落与困惑这种种情绪,从餐桌到餐桌,蔓延到每段开车走过的路,一幕幕琐碎平淡的日常,裹挟着继续下去的平凡希望,融入生活的洪流之中。

同样描述家庭关系,《3/4》中弥漫着自然静谧的生活碎片与时而浮动的忧伤告别气息,动人情愫在家人间流转。而《九三年之夏》中悲剧的化解与心结的消弭,也借助通透镜头下一一捕捉的细节完成,小演员的表演极其出众。

《某种女人》则是去年年底看过,今年又进影院重看的一部。越发觉得台译名《属于她们的片刻》完美概括了这部影片的气质。消解任何企图,看似不经意,却举重若轻,暗流涌动。薄薄冰层掩住的失意随生活洪流向前,冬日冷冷的日光牵扯起希望与失落,就是如此仿佛什么都没说出口,又仿佛已经说尽世间一切的感觉。

最后,是枝简直就是平凡生活的魔法师! 晒尸体

这个译名实在是有点好笑!!

从一开场就被残暴华丽的剪辑轰开了头壳,全场感觉子弹在脑子里四处乱飞,爆裂出闪光的金粉。多视角的时间游戏和犯罪故事在概念上并不新,但极紧凑的叙事节奏和超高浓度的视觉+声音设计杜绝了任何冷场的可能。恨不得看一次imax全景声,难以想象会有多酷! 临渊而立

深田还是有种凛冽妖气的冷酷,多重音效节奏如催命丧钟,几处呼应沉稳凝练不露痕迹,但精准细腻刀刀见血,譬如开头饭桌母女对话到结尾方知其中深意,一语成谶令人心痛不已。看似日常却冷冽如鬼暗涌四起叙事像激流般将观众全都卷了进去,闪烁其间的超现实细节每每让人眼前一亮。 尽管黑夜

samuel beckett写:“一切下意识试图将不可见与无法想象之事物重构为现实的努力都是徒劳”;而grandrieux则用纯粹而极端的影像证明了这种重构的可能,结尾那句“生活,它让我目不能视”或许即是悲号亦是宣言吧。

【黑白异象】魔鬼时光+瓦赞蒂

视觉设计和故事情节上都有一些飘渺的神似之处,故事发生的封闭环境,人物的命运甚至是结局的悲剧,都同样让人心有戚戚。《魔鬼时光》里那个道德模糊、半生半死的世界之中,好像任何怪象都不值得大惊小怪,唯独人心依然难求。滂沱大雨中相对无言连灵魂都湿透的夜晚,就连舍弃生命前往异界重逢都无比艰难,当真是爱比死更冷。

《瓦赞蒂》中则了更多出现了欲望与阶级的混乱牵扯,命运在沉默凝练的镜头中走向回环:生死不过是硬币随机的两面,经由缓慢孕育的希望依然可以瞬间消亡,因而悲剧宿命是唯一的终点。

【变化与恒常】西班牙之旅+黄金出口

这两部片放到一起,并不是因为它们相似,而是因为它们不同。相同的导演与班底,既可以多年如一日几乎不做任何改变,也可以在连续两部作品之间脱胎换骨;对我而言更有趣的地方在于,不变的我还是很吃那一套,而变了的,竟然也十分喜欢。

《西班牙之旅》作为英国老男人二人组吃喝旅游模仿游戏第三部,原本也就是个人趣味的影集,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可一如既往看得开心。这部笑点应该是最观众友好的,向winterbottom鞠躬。看完回家重看了第一部,7年来细节呼应真是一丝不苟,无论卡司还是埋梗(唱流行歌曲,she's only xx years old,模仿michael caine和roger moore)乃至配乐选择的michael nyman都一以贯之,让人每每有种与老友相逢会心一笑的亲切感,喜欢英国老男人的浪漫!

而《黄金出口》中,alex ross perry则一改前作的激进惊艳,转而和相同的团队一起做了很多新的尝试(比如从头到尾没有用手持镜头,地理与环境不再用于叙事等等),人物间交错的关联被处理得十分轻盈灵巧,其中男女关系的探讨颇有些洪尚秀的味道。虽然我还是偏爱《尘世女王》那种刺激的观影感受,这部温柔亲和的小品确实让人看到了导演不同的一面。(也许是因为结婚了吧!)

【寓言】狗+海德女士

《狗》是今年洛迦诺误打误撞看到的片,结果非常喜欢。可以视作与卡夫卡《变形记》的绝妙互文,男主角雅克和格里高尔同样都曾经拥有和睦的家庭关系和相当的社会地位,但在变故发生之后,两人也都不可避免地失去一切,迅速被从人类世界踢出,与动物处境别无二致。对男主角来说,身为人的世界迅速崩塌,巨大的压力和失落感让他同时在动物的身份中找到了逃逸的可能,但这种虚幻的安全感只是暂时的,随着平衡被打破,他也彻底陷入了异化的深渊。魔幻现实的荒诞无稽让任何温情成为遥不可及的奢侈品,直白尖锐的讽刺像钢针般刺破人际关系的虚伪,这种看似背离表面真实却并不违反内在逻辑的独特手法,让它成为了阐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一部杰作。

bozon的怪异的冷幽默混合“化身博士”的惊悚邪典气质,让《海德女士》成了一部无法归类的独特影片。于佩尔的表演在畏缩抑郁和暴戾冷酷之间游刃有余地来回切换,非常厉害。揭开看似轻松的表面,电影的核心其实触及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免于堕入纯粹闹剧的陷阱。 【人间喜剧】约瑟夫之子+漫游肥皂剧

《约瑟夫之子》是尤金格林的神经刀宗教小剧场,温馨感人。而《漫游肥皂剧》则是ruiz魔盒一般精雕细琢的现实针砭,一阵见血入木三分。若不懂西语要折损很多笑点(有几段完全是文字游戏),理解起来也不那么容易。两者都有种不属于这个年代的错位感,因此多了一层迷人的气息。 三块广告牌

细节异常精准,疯狂偏执里藏不住的温柔感伤。那场病房戏哭掉了整月份额的眼泪。

豆瓣日记: 2017 漂浮之年"

你逃不开的故乡,你破碎的梦。你是天使亦是小丑,自由是你的灯塔,影子是你的仆从。

【其他(懒得一一写的)佳作】

肌肤

海边的曼彻斯特

there's no tragedy in life like the death of a child. things never get back to the way they were.

诗无尽头

礼貌(不懂片名为什么一定要翻成四字短语,很蠢啊)

波尔图

灾难艺术家再次爱上了付兰?

我的整个高中沉到海里了超可爱!无敌可爱!

老幸运

“you get older. in the end, you end up accepting everything in your life -- suffering, horror, love, loss, hate -- all of it. it's all a movie anyway, the whole phantasmagoria -- it's all meaningless. there is no answer to any of it ultimately. ” -- harry dean stanton

蓝血解析

豆瓣日记: 2017 漂浮之年"

? 老片

爱情的结果

词语

孤独人类之声

杰玛·包法利

待解救的少女

日月精忠paul scofield 理想型,绝对的理想型

罗塞塔

马斯格雷夫仪式(1986版jeremy brett主演的剧集)

竖起你的耳朵(片名豆瓣翻译?????)

公寓

thx 1138

大都会mind-blowing experience

机遇之歌

豆瓣日记: 2017 漂浮之年"

? 短片

(除了开篇提及的拼贴作品之外)

脚手架

21世纪的起源:建议和kieslowski的《被访者》对照观看,非常有趣的互文。

美丽城旧事

布景

迷藏

午后的迷惘

你在我梦中如此长久

北京的星期天

无理性恐惧最后——

依然与你共勉。 2018年,没有工作,总可以喝风看电影,但还是想要殴打川普。

(全文完)

本文作者“lycidas”,现居barcelona,目前已发表了26篇原创文字,至今活跃在豆瓣社区。下载豆瓣app搜索用户“lycidas”关注ta。

国产剧待解救的少女高清在线观看由没事影院整理于网络,并免费提供待解救的少女剧照,待解救的少女hdbd高清版,待解救的少女酷播在线播放等资源,在线播放有酷播,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多种在线播放模式,在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切换播放源。观看《待解救的少女》切勿长时间用眼过度,避免用眼疲劳,如果你喜欢这部片子,可以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免费观看。没事影院收集各类经典电影,是电影爱好者不二的网站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