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在15日美国Showtime播出的7集系列《谁是美国?》上映前就知道,“波拉特”的扮演者沙查?巴隆?科恩(Sacha Baron Cohen)又带来了一部批判美国政治的黑色喜剧。不同于近年的其它影视节目,《谁是美国?》中科恩又是乔装又是忽悠,为的是披露保守派政客的虚伪。
作为政治喜剧,《谁是美国?》(Who is America?)旨在探索美国“政治文化界从臭名昭著到无人所知的多元个体”。本剧涉及外交政策、医疗、性别不平等、种族歧视、非法移民羁押以及监禁环境等多个领域,差不多把当代的社会问题数了个遍,也给了特朗普时代的政治文化一记深刻的讽刺。
在刚刚播出的第一集中,科恩先后化身为4个古怪的角色,包括新闻记者和画廊老板以及自由党人士。该剧的拍摄手法延续了科恩一贯的“伪纪录片”式的风格,他用团队精心编造的身份接近保守党政客,从而在他们不知真相的情况下记录他们对敏感话题的真实反应和态度。
最受到争议的角色莫过于科恩饰演的以色列反恐专家。他一本正经地向支持枪支权利人士和多位保守党支持者提出一项虚构的计划,要求教授3至16岁小朋友们近10年来的校园枪击案件,并教会他们使用枪支自卫。而与他接触的几位共和党议员、国会前议员和州议员竟然表示会全力支持科恩的这项“幼儿园卫兵”计划——谁能想到,在群众心中仁慈、开明的议员们原来有着这样的真实想法。
▲巴隆·科恩扮演的反恐专家和支持枪支权利人士Philip Van Cleave
可以说,《谁是美国?》揭露了许多普通人对当代美国政治文化的不满。据外媒报道,科恩的这部新作非常受欢迎,因为在观众眼中,他饰演的角色代表群众集体的“自我”。观众认为,对于政客的捉弄和嘲讽正是在揭开美国政治虚伪的面纱,把其民主外表之下真正丑恶的一面展现给世界。《华盛顿邮报》则把此剧比作“在美国伤口上洒的酒精”,被采访政客流露出的冷淡和荒谬态度是科恩对美国政治尖锐的观察和深刻的反思。
15日上映前,评论声已将 “无耻”“精神失常”“冷血”的标签不断贴在这部由科恩自编、自导、自演的系列上。但这位主创早已对争议声习以为常,毕竟这并非他首次参演政治讽刺作品。
▲特朗普和巴隆·科恩在《阿里·G个人秀》。
现年46岁的才子导演生于英国犹太家庭,后毕业于剑桥大学。使他成名的是2000年自编自演的节目《阿里?G个人秀》(Da Ali G Show)系列,其中他扮演了各种争议角色。之后,他开始把此秀中的一些角色搬上大银幕,最出名的包括电影《波拉特》和《布鲁诺出城》。
演戏天赋过人却常常为社会和政治打抱不平科恩被称为“整人天才”也不为过,在《谁是美国?》中他就不惜冒险扮成怪人走访保守党政客,从而引导他们说出真实想法。节目的制作方Showtime电视台总裁大卫?尼维斯(David Nevins)就称赞科恩“大胆、富有创造力”“充满惊喜”,不愧为“当代最重要杰出的挑衅者”,而外媒也称他是个“不诚实的自由党”。
当部分媒体舆论借着科恩谐星的噱头炒作时,《谁是美国?》却迎来又一波媒体攻击。不过,这一次争议源于秀中被采访者。节目预告播出后,他们纷纷指责这是科恩新型的“臭名昭著的英式陷阱”,意在利用他们的耐心捉弄他们,以达到传播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目的。首集中露面的阿拉斯加州前州长莎拉?佩林(Sarah Palin)于10日在脸书上表示,科恩在采访她时假扮成一位美国退伍老兵从而诱导她说了他希望听到的话,而自己则沦为这种“恶心”的幽默恶意剥削的对象。
▲节目的“受害者”们。
广播主持人、国会前议员乔?沃尔什(Joe Walsh)也加入佩林的批评阵容中。愤怒的他在推特上称自己被骗去参加纪念以色列建国70周年彩排活动,在之后的采访中还被要求读提词机上关于孩子的言论。“我们保守党肯定会成为主要攻击对象,而我们对枪支的支持迟早会被批评。”沃尔什抱怨道,他已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了#BoycottShowtime运动以抗议科恩和他的节目。
▲《谁是美国?》关于枪支和校园枪击案的剧照。
出镜的政治家们纷纷跳出来声称自己被骗。曾被未成年少女指控性骚扰的前任阿拉巴马州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罗伊?摩尔(Roy Moore) 威胁称他将采取法律措施。他说:“我不会因为我的身份而哄骗其他人去参加这种荒诞的节目,身为美国人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并为我们所相信的事物而奋斗。”
去年被特朗普从蔑视法庭控诉中特赦的亚利桑那州前治安官乔?阿尔帕约(Joe Arpaio)透露,科恩在去年10月也曾假扮成芬兰谐星采访他。乔治亚州的电台主持人奥斯丁?罗德斯(Austin Rhodes)承认他被科恩扮作一名性別/妇女研究专业的大学教授采访,直到细心听众打电话来提醒他注意与科恩合作多次的制作人陶德?舒尔曼(Todd Schulman),他都未注意到采访他的人是这位讽刺艺术家。
《华盛顿邮报》指出,观众和社会都应该对《谁是美国?》舆论暴露出的观众双重准则做出反思。
一方面,观众期待看到这种 “纪录片式”风格的节目。科恩不仅有底气回归舞台并自编、自导、自己脱稿表演这出恶作剧,还有本事扮演各式卧底角色以晃过没有准备的政客们,揭露他们平时在官方场面见不到的真实想法。
另一方面,政客们的表现和回答对“幼儿园卫兵”计划的认同令媒体和观众唏嘘不已。科恩在此次“低调”回归中是否刻意误导采访者认同一些骇人的政策已不重要——即使明知政客被科恩假扮的角色骗,观众仍对此剧曝光的政治现象和节目反映出的政治现实的差距羞愧万分。
但更重要的是,观众们的这一“双重标准”是否会引发更多的如《谁是美国?》这样的讽刺节目?如果科恩如此不惜利用一切手段为拿到政客们“最真实的反映”的精神被全世界称赞,那么很可能有更多模仿者,和更多的“受害者”。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科恩卧底潜入确实滥用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那么社会应该如何平衡个人观点曝光的手段和程度?换言之,被故意套取和引导的言论是否受到道德准则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