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一颗明珠,奠定了哈代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学的地位。在美丽的苔丝身上,人们至始至终看到的是她纯洁的本性,和对逼迫她的恶势力的苦苦挣扎。---克洛德·西蒙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作品,主人公苔丝出生贫寒,却不愿随波逐流,一直苦苦挣扎,试图摆脱困境。为了家人的生计,苔丝一次次做出了牺牲;为了平等和自由,苔丝也一次次进行了反抗。
然而,苔丝的一生是悲剧的。因为她的付出和抗争,并没有为她换来一份美好的未来;但是苔丝却也是令人尊敬的,因为她为了家人甘于奉献、为了冲破束缚,敢于反抗。
"苔丝出身贫寒,上有父母、下有弟妹,全家过得很清贫。父亲被人告知,他们的姓氏与贵族相关后,母亲便生了攀龙附凤之心。苔丝并不是爱慕虚荣的人,但是她拗不过母亲,也不得不为全家的生计考量。所以,她只能硬着头皮,出发去富婆家“认亲”,以求得一些物质上的资助。
花一般的少女苔丝,一来到富婆家,就被富婆的儿子亚雷盯上了。在亚雷的诱骗下,苔丝在烟雾缭绕的朦胧之夜,从女孩变成了女人,从此苔丝便开启了她悲剧的一生。事实上,这段经历,终于还是成了苔丝幸福的绊脚石。苔丝和克莱,终于还是失去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相伴机会。
如果当时苔丝没有为了家中生计,孤身一人去富婆家“认亲”,就不会失贞,也不会被克莱抛弃。所以,说到底还是她的奉献和牺牲,犯了“错”。陋室偏逢连夜雨,苔丝的父亲病逝后,苔丝一家人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了。这时,亚雷又出现了,而苔丝则再次为了母亲和弟妹,奉献了自己,成为了亚雷的情人。而这一次的奉献,却又成了她与克莱相守相伴的障碍。
为了能让家人活下去,苔丝甘愿奉献和牺牲自己,所以才一次次与真爱擦肩而过。如果不是为了家人,她就不会失贞,克莱也不会离她而去,父亲去世后,也不必委身于亚雷,甚至更不用为了与克莱私奔,而杀死亚雷。最后,苔丝虽然“自由”了,但是她也必须要接受法律的制裁。如果当初,她没有为了家人,而做出牺牲和奉献,那么她或许也不会以悲剧收场。
"苔丝失贞后,并没有接受亚雷的“帮助”,而是勇敢地做了单亲妈妈,独自生下了孩子。按照基督教的习俗,私生子是不配接受洗礼的。而苔丝却敢于与封建礼教说“不”,自己给孩子做了洗礼。她还不顾别人的歧视,找了一份挤奶工的工作,独自抚养孩子。
后来,孩子死了,苔丝也没有一蹶不振,因为她始终相信,人生永远可以重头再来。所以,她独自去了外乡做了挤奶工,并在那里,认识了真爱克莱。在男权社会,男人犯错可以被原谅,女人受辱,却不一定能得到谅解。苔丝深知这个道理,却依然勇敢与世俗反抗,盼望能得到一份平等。新婚之夜,克莱对苔丝坦白了之前做过的错事,而苔丝也将自己的过去坦白。
苔丝相信男女应该是平等的,所以她说:“因为我原谅了你的错误,宽恕了你的过失,我希望你也能够宽恕我。”。但是,她却并没有被谅解,而是惨遭抛弃。苔丝的一生无疑是悲剧的,为了家人,奉献和牺牲了自己,却没能有个圆满的结局。尽管贫穷的家庭,已经把她放在了被动的地位;尽管封建的男权社会,也没有给她男女平等的地位。但是,苔丝却依然愿意做一个异类,凭一己之力,去反抗一切的封建世俗,和约定俗成。
"亚里士多德曾说:“女人之所以为女人,是因为她们的身体缺少某些性质,也因为这些天然的缺陷而遭受痛苦。”
诚然,在封建男权社会中,大部分的女人,都是出嫁前听命于父母,出嫁后受丈夫摆布,完全处于顺从的状态。但苔丝却是一股清流,因为她是一个敢于突破世俗束缚的反抗者。贫穷、失贞、抛弃、金钱,都没有将苔丝打败,因为她相信一切都有复原的力量,所以她会努力让自己不活成一具行尸走肉。
人的意识支配着人的行为,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则会产生某种特定的行为。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就是为了了解人的内在需求,从而通过某种行为,来从低级到高级的满足人自身的需求。
从需求层次论的角度上说,苔丝最初被迫到德伯家攀亲戚,是为了养活家里老小,这是生理需求,也是最低级的需求;苔丝不顾别人的歧视,独自生下孩子,逃离亚雷,寻求真爱,也是为了满足尊重和爱的需求;最后,苔丝跟随内心,不顾家人生活、世俗反对,与克莱“私奔”,过了短短五天幸福的时光,则是为了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苔丝的结局虽然是悲剧的,但是她将“反抗”进行到底的精神,却被传承了下来,也从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角度上,给了我们鼓励。
"在《德伯家的苔丝》小说中,哈代通过大量的色彩描写,给了读者视觉上冲击的同时,也呼应了苔丝反抗的性格。
·苔丝在绝望之余,用手去捂那个伤口,结果她从头到脚都叫鲜红的血点洒了个遍。道路一片灰白,苔丝的面目比路更灰白,她面前那一摊血,已经凝结了起来,显出五光十色,太阳一出,更把它映得千变万化,异彩缤纷。
这一段是苔丝家的老马被撞后,苔丝想要摆脱残酷现实的挣扎。老马是苔丝一家的经济来源,尽管她“用手去捂那个伤口”,尝试去反抗,去挽回,但是“鲜红的血洒了个遍”,仍然让人感到绝望。
尽管苔丝用尽全力拼命“反抗”,却还是改变不了任何现状,因为现实依然是“灰白”色的,老马也终将会死去,她也终将会陷入绝望里,与不幸的命运相遇。
·她穿着白色的长睡衣站在那儿,个子显得特别高大,神情显得特别威严,头上一条粗大的黑色辫子,从脑后一直垂到了腰下。蜡烛微弱而温和的亮光,掩盖了她身上和脸上的小毛病。
苔丝虽然是乡下女人,但是她却有自己的骨气和尊严。这一段是她给孩子做洗礼时的场景。她大胆蔑视宗教,以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的名义,独自给私生子洗礼。
“白色的长睡衣、黑色的辫子”,彰显了苔丝圣洁的形象。在生活的磨难面前,苔丝体会到了上帝的虚幻,所以她便奋起反抗,用最圣洁的形象,斩断与教会的关系。这种反抗不仅挑战了当时盛行的虚伪道德之风,也体现了苔丝的坚毅勇敢。
·白色的天花板出现了小点儿,后变手掌那么大,颜色是红色的。这个长方形的白色天花板中间,添上了这样一个红点儿,看来好像一张硕大无朋的幺点红桃牌。
这一段是苔丝杀死亚雷后,亚雷的血渍印透天花板的色彩冲击。对苔丝而言,亚雷是断送自己幸福的恶人。“白色的天花板被鲜血染红”,既象征了纯洁的苔丝被侮辱,也象征了她奋起反抗的结局。
苔丝是痛苦的,也受尽了折磨,为了能和克莱双宿双飞,她必须斩断与亚雷的情人关系,所以她杀了亚雷,用鲜血染红了灰白的人生。
哈代在小说中,通过大量丰富的色彩,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既给读者在视觉上有强烈的冲击性,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主人公苔丝,反抗命运的迫切愿望。
"苔丝的一生虽然是悲剧的,但是她为了家人,而牺牲自我,勇于反抗世俗束缚的精神,却值得别人的尊敬。因为无论是为了小家,还是国家,为别人牺牲都是大义,反抗束缚都是挑战。事实上,当我们的生活面临困境时,有些人会选择自保和顺从;而有些人,则会选择奉献和反抗。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说的就是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脊梁,以及他们各自拥有的高贵精神。而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就是像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这样的人。一个在灾难面前,义无反顾的奉献者;一个在虚假面前,敢于说真话的“反抗”家。
钟南山是一个凡事走在人前,甘愿为人民奉献的人。从20世纪80年代初,钟南山就决意要为人民服务,所以他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坚持“小医院做大事业”,带领大家一道,将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发展成了国内一流的研究机构。多年来,他一直战斗在最前线,不论是2003年的非典,还是这次的新冠状肺炎,他都在为大家的生命安全而坚守着。
钟南山还是一个敢于说真话,敢于向虚假反抗的人。17年前的非典,一开始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钟南山却积极地奔走,努力防止疫情的蔓延。面对统一的宣传口径,钟南山并没有跟着粉饰太平,而是掷地有声地反驳道,“什么已经控制,根本没有控制!”正是他敢于向虚假反抗,正是他和团队们的不懈努力,才成功攻克了17年前的非典。
生活中,需要有奉献精神,且敢于反抗的人,因为他们的努力,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然而,成为这样的人,也许会遇到许多的阻力;甚至可能会像苔丝一样,以悲剧收场。但是无论如何,像苔丝这样为了小家,像钟南山这样为了国家而奉献自己,成全别人;不畏艰难,勇于反抗的人,都值得别人的尊敬。
泰戈尔说,我们必须奉献于生命,才能获得生命。
流沙河也曾说,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
这世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虽生犹死。反抗需要勇气、奉献需要坚定,许多人还没有向前,就怯生生地向后退了好几步。所以他们时常会在纠结和遗憾中徘徊,直到活成一潭死水后,变得毫无生机。
而愿意奉献,敢于反抗的人,却值得被人尊敬。因为他们不仅成全了别人,还成就了自己。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奉献的坚定,和反抗的勇气。所以,如果这世上能多一些甘于奉献,敢于反抗的人,或是我们都能成为这样的人,那我们的生活,或许也可以变得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