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弹琵琶”打好生态牌
——民勤县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助推生态绿色发展纪实
民勤,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中的一块绿洲。曾几何时,生态恶劣。
今天,这片沃土重现盎然生机:碧波荡漾的青土湖、芦苇丛生的黄案滩、梭梭林立的老虎口、水鸟飞翔的红崖山水库、初具规模的经济林,宛如一幅绿色画卷,展示着生态建设的喜人成就。
据甘肃省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与上期2009年监测结果相比,民勤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6.26万亩,沙化土地面积减少6.76万亩,荒漠化和沙化面积逐年减少,整体处于遏制、逆转趋势。
新时代,新征程。民勤县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盯甘肃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和民勤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学习塞罕坝精神,“反弹琵琶”打好生态牌,全面提升民勤防沙治沙水平,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
是什么让民勤生态建设突破“瓶颈”,实现逆袭,步入绿色发展之路?
1978年,国家开始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将民勤县纳入工程实施范畴,支持民勤加快推进防沙治沙及生态治理,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在中央、省、市林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民勤县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区施策、分类指导,重点突破、规模推进的思路,把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作为全县生态建设的重点和长期战略任务来抓,着力构建“外围封育、边缘治理、内部发展”的生态建设体系。
在工程实施中,民勤县坚持把防沙治沙的重点放在风沙线前沿,对绿洲外围荒漠植被覆盖度大于20%的宜林荒沙滩地全部进行封育,强化生态防护功能,构筑第一道防护屏障;以青土湖、老虎口、西大河、昌宁西沙窝等风沙口治理为重点,大规模实施工程治沙,连片营造防风阻沙林带,构筑第二道防护屏障;绿洲边缘严重沙化耕地区实施综合治理,促进生态自然修复,构筑第三道防护屏障;绿洲内部以道路两侧、村庄周围、农田渠系为重点,配套完善农田林网和通道绿化,形成了点、线、面结合,带、片、网配套,结构合理、生态稳定、经济高效的绿洲生态防护屏障和林业产业体系。
坚持不懈的实施生态重点治理项目,让民勤绿洲增色添秀。截至目前,民勤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29.86万亩,其中压沙造林55.3万亩,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万亩,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2003年,民勤县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首批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2015年,民勤县被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委列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二
一部民勤志,半部治沙史。
民勤县不断创新政策措施、技术模式和管理机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加强与中科院寒旱所、中国林科院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形成了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科技服务体系。
民勤县三角城机械林场是县属惟一的国有林场,建场三十多年来,以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草)和重点公益林管护为重点,引进推广沙区治理新技术,将场部西北沙漠荒滩地作为主战场,采取头年秋季机械开沟整地汇集细沙、蓄水保墒、翌年春季补墒栽植、一穴多株的“假砾石戈壁造林技术”,开展大规模治沙造林,建起了一道长25公里,宽1至5公里的绿色屏障,极大改善了沿线生态环境。
民勤县薛百镇宋和村,在甘肃省治沙试验站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放弃以往单线式黏土沙障压沙的方法,采用新式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使网格中的草木成活率达到80%以上,并对传统固身削顶的治沙方法进行了改进和补充,将黏土沙障与林木封育结合,使固定的沙丘反过来成为保护田地的屏障。这种新模式得到有关领导和专家的肯定,称之为“宋和样板”,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将其命名为“民勤模式”。
目前,民勤县在老虎口、西大河、青土湖、南湖等区域建成不同类型的防沙治沙示范区4个,集中展示棉花秆、芨芨草、砂砾石、尼龙网、土工编制袋、粘土沙障、化学固沙等治沙新技术、新材料20多项、5000亩。在开展流沙治理的同时,坚持树随路走,将绿化与造景结合,在县内主干道路沿线试验栽植红柳、梭梭、毛条、樟子松、白榆等树种,建成多树种造林示范基地3个、7000亩。
三
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为推动项目建设、生态治理和产业和谐发展,民勤县坚持把治沙与项目相结合、治沙与产业相结合、治沙与扶贫相结合,建立现代沙产业发展新模式,实现生态治理与群众增收双赢。
2011年,“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规划”通过国家发改委批复,中央、省级林业部门加大对民勤防沙治沙的支持力度。两年时间,国家下达人工造林任务13.07万亩,封沙育林32.8万亩,投资5578万元,支持民勤生态治理。
民勤县抢抓机遇,借力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将生态建设与群众增收有机结合,在大力推进生态林基地建设的情况下,把红枣、枸杞等经济林基地建设纳入三北防护林工程,两年完成经济林基地建设4.8万亩。与此同时,出台《民勤县沙漠承包治理管理办法》《民勤县沙区及治沙生态林承包治理经营的实施意见》等,鼓励群众发展以梭梭接种肉苁蓉等为主的沙产业,促进林业工程由生态防护型向生态经济兼用型转变。
何德荣,民勤县西渠镇制产村村民,2013年承包了青土湖区域的治沙生态林2000亩,投资100多万元,发展梭梭接种肉苁蓉产业。同时,加大沙产业配套技术成果推广转化力度,开展地膜覆穴、施用农家有机肥技术试验,大幅提升肉苁蓉产量和品质。2017年,何德荣接种的肉苁蓉收入近100万元。今年,仅春季就采挖了40多吨,收入达200多万元。
大力倡导发展以梭梭接种肉苁蓉为主的沙产业,使民勤实现了由防沙固沙向治沙用沙转变,由单纯追求生态效益向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转变。据统计,民勤共打造梭梭接种肉苁蓉、白刺接种锁阳、甘草、黑果枸杞等沙生药材种植基地11.14万亩,培育林业产业加工企业12家,建成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9个,组建治沙协会20个、治沙专业队伍60个。2017年,全县直接或间接从事压沙造林和沙产业的群众达到11.4万人,实现总产值3.22亿元,形成了治沙与增收的良性互动。
本报记者 马爱彬
文章配图均为资料照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