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曹操,许多人脑海中立马会蹦出“奸诈”二字。诛杀吕伯奢、杀粮官以塞众口、一瓜杀三妾等故事,都表明曹操的的确确是一个十足的奸臣。就连在戏曲中,也给曹操画上白脸,给其贴上奸诈的标签。
但毛泽东却反对贬损曹操,对把曹操看做奸臣的传统观念多次表达不满。
1957年4月10日,毛泽东在与《人民日报》负责人谈话时,为曹操辩护:“历史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其实,曹操不坏。当时曹操是代表进步一方的,汉是没落的。”
1958年11月20日,在武汉召开的座谈会上,当谈到曹操时,毛泽东问身旁的人:“你们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注意了没有,这两本书对曹操的评价是不同的。《三国演义》是把曹操看作奸臣来描写的,而《三国志》是把曹操看作历史上的正面人物来叙述的......说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
纵观曹操一生,正如毛主席所说的那样“曹操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政治上,曹操政治开明,厉行法治,提倡廉政,唯才是举,打击豪强权贵,加强中央权力。经济上,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使因多年战乱被破坏的北方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军事上,他钻研兵法,有高深的军事理论,写成《兵书接要》一书。实战中,打败袁绍、吕布,刘备等人,打遍天下无敌手,最后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战乱格局。他文学造诣深厚,写出了《观沧海》、《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佳作,成为“建安风骨”的代表,被毛泽东赞为“是真男子,大手笔”。
对此,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道:“其实,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就是这么一个让毛泽东和鲁迅都佩服的人,是如何一步步被戴上“奸臣”高帽的呢?1、曹操一开始是被当作正统,作为一个正面形象被载入史册的。
曹操的形象是与他创立的曹魏政权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的。陈寿的《三国志》分为《魏书》、《蜀书》、《吴书》三部,原本是各自独立的。但从篇幅上看,《魏书》的分量重,这就表明陈寿尊奉曹魏为正统的观念倾向。陈寿在《三国志·武帝纪》的结尾对曹操评论中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从这些评语中不难看出,陈寿对曹操都是赞美之词,并没有谩骂之语,也没出现奸诈词汇,这就定下了基本调子。也就是说,当时并没有尊刘贬曹之说,而是尊曹为主。“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一来,《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是西晋之臣。二来,当时的西晋是在曹魏政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不可能去尊刘贬曹,只能去尊曹,这样才能保证西晋是一个名正言顺的王朝。如果去尊刘,说明曹操是汉贼,是窃取了汉朝天下,那在曹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西晋同样也会被戴上“汉贼”的帽子,这是西晋统治者不能接受的。
2、对于曹操正面形象的定位,自西晋到北宋都是被认可的。
刘渊:“大丈夫当为汉高、魏武,呼韩邪何足效哉!”
李世民:“帝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
王勃:“魏武用兵,仿佛孙吴。临敌制奇,鲜有丧败,故能东禽狡布,北走强袁,破黄巾于寿张,斩眭固于射犬。援戈北指,蹋顿悬颅;拥旆南临,刘琮束手。振威烈而清中夏,挟天子以令诸侯,信超然之雄杰矣。”
司马光:“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豪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刈群雄,几平海内。”从中不难看出,古人对曹操还是十分认可的,都把他视作英雄,很少称曹操为“奸臣”的。当然,这期间也出现过不同的声音,比如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就尊刘,但当时不是主流。
3、自南宋后,曹操的形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到了南宋,被强大的金赶到了江南,偏安一隅。这种情形类似三国时期的魏、蜀、吴对峙。而从正统方面来讲,南宋延续自北宋,而蜀汉刘备则自称汉中山靖王玄孙,南宋与西蜀就有着好多相似之处,而强大的金与曹魏也有好多类似。于是,南宋统治者就开始了错位带入,把自己比作蜀汉,而把金比作曹魏。正是这种错位的带入,刘备开始上位,而曹魏的正统地位被颠覆,创立曹魏政权的曹操当然也由英雄被丑化为了奸雄。自此以后,曹操就开始在官方典籍里多以反面形象出现。
南宋地图自晋朝到南宋,民间对曹操的评价也是很高的,曹操的影响力也十分广泛。比如曹操的墓区西陵在屡经政权更迭之后,仍然能作为标志性的名称,说明曹操在人民的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在唐朝的社会中,流传着大量以西陵作为吟咏对象的诗句。如刘禹锡的《魏宫词二首》中的“日晚长秋帘外报,望陵歌舞在明朝。”李颀的《送刘方平》中有句“请君骑马望西陵,为我殷勤吊魏武”,表达了对曹操的崇拜之情。
但是,自南宋开始,饱受战乱之苦的民众,他们满怀妻离子散的悲哀,饱受重建家园的艰辛,因此对北方的政权怀着刻骨的仇恨。到了元朝,来自北方的统治者特别残暴,百姓始终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深深痛恨着这些统治者,但敢怒不敢言,只好把自己的愤怒投影到文学作品中,通过间接的形式宣泄自己心里的不满。而代表北方势力的曹操就被当成了发泄对象。当时的文人抓住了百姓的这个心理,就开始搜集曹操的负面素材,在此基础上进行夸大创作。到了明朝,罗贯中又对这些素材进行整理,创作出了通俗易懂,容易传播的《三国演义》。至此,曹操奸雄的形象最终定型,也在百姓中传播开来。从此以后,曹操英雄的标签被换成了“奸臣”,正统的地位也被刘备取代,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汉贼”。第一个为曹操打抱不平的是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鲁迅说道:“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位画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方法”。
毛泽东也十分赞成鲁迅先生的观点。他全面肯定曹操并明确提出要“为曹操翻案”,则是在1954年。他在北戴河与身边的保健医生陈涛说:“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王朝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后来,毛主席又在多个场合说要为曹操翻案。所以,当时就掀起了为曹操翻案的浪潮。
1、郭沫若和翦伯赞首先响应。
1959年1月25日,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在《光明日报》的专刊《文学遗产》第245期发表《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一文,提出替曹操翻案的问题。在文中郭沫若提出“从蔡文姬的一生可以看出曹操是伟大的。是曹操把她拯救了的。”他以此为切口,讲到曹操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功绩。最后讲道:“自宋以来所谓的‘正统’观念确定了之后,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却蒙受了不白之冤。自《三国演义》风行以后,更差不多连三岁的小孩子都把曹操当成坏人,当成了一个粉脸的奸臣,实在是历史的一个歪曲。”
1959年2月19日,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受邀在《光明日报》的《史学》专刊第152号发表《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从<赤壁之战>说到曹操》一文,也开始为曹操翻案。毛泽东读了该文后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乱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的两晋统一铺平了道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不是继承司马迁的传统,而是继承朱熹的传统。”
这里,毛主席就指出了罗贯中和朱熹不尊重历史事实的错误,对历史人物曹操进行有目的改造很不满。
后来,郭沫若又在《人民日报》发表《替曹操翻案》,继续对《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一文中提出的观点进行发挥。
2、关于曹操问题全国开展了大讨论
郭沫若和翦伯赞开了个头后,全国就都动了起来。继《人们日报》、《光明日报》发表了二有关文章外,其他报刊也纷纷发表有关曹操文章。史学界、文学界和戏剧界的许多知名人士,如吴晗、齐思和等也都纷纷发文参加讨论。后来,这种讨论延伸到社会各个行业。当时,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有讨论曹操的文章投寄到《光明日报》,有的在正版发表,大部分在《史学》刊出,可谓“极一时之盛”。
这种“百家争鸣”般的讨论,终于扭转了大家对曹操的认知,打破了对曹操“奸臣”的统一认识,虽然最后没有达成意见的统一,但曹操额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却已经有所改变。这也算为曹操翻案了!
台湾剧新三国演义高清在线观看由没事影院整理于网络,并免费提供新三国演义剧照,新三国演义hdbd高清版,新三国演义酷播在线播放等资源,在线播放有酷播,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多种在线播放模式,在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切换播放源。观看《新三国演义》切勿长时间用眼过度,避免用眼疲劳,如果你喜欢这部片子,可以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免费观看。没事影院收集各类经典电影,是电影爱好者不二的网站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