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菜单

人气:加载中...

如是我闻 (2024)

暂无评分

主演:约翰·亚伯拉罕  沙尔瓦里·瓦格  阿布舍克·班纳吉  

导演:尼基尔·阿德瓦尼  又名:

豆瓣精彩点评:

1080

剧情介绍

广义而言,一切口头与书面作品皆具文学性,佛教文献资料概莫能外。其中既有道德与教诲之宗教追求,其潜在目的终究必与佛教之解脱论相始终,并亦与若干浓郁之宗教感情相伴随。无论是风格质朴的巴利语上座部佛教文献,还是想像瑰奇伟丽的大乘佛教经典,尤其是极具文学特色的各类本生故事、譬喻经典以及佛传、僧传,再到受佛教思想影响的世界各国诗歌、小说、戏剧、劝世诗偈、俚曲、变文、俗讲、宝卷等,其叙事风格皆有自身独特之魅力。而天竺、震旦、东瀛、朝鲜,以及蒙、藏等保存了各类佛教语言、文献,其传统之叙事手法、文学技巧与风格,更可谓变化万千。

“如是我闻:佛教叙事范式与逻辑”国际学术研讨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召开的。此次研讨会将佛教的叙事传统置于宏大的宗教与文化视野之下,对其进行跨文化与多媒介的跨学科考察。本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佛教典籍与艺术研究中心和旭日全球佛学网络合作举办,于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5日在zoom线上举行,来自全球不同学府的40余位学者相聚云端共研佛事。会议开幕式由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陈金华教授代表北京大学佛教典籍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湛如教授与ubc“拔地入云”计划致欢迎词。随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梅维恒(victor mair)教授以他的主题演讲为本次研讨会拉开了序幕。在其题为《中古时期中土佛教叙事的杂糅性(hybridity in medieval buddhist-chinese narrative)》的主题演讲中,梅维恒强调中国中古时期盛行的理学思想与佛教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例如理学中的禅思等观念很明显是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梅维恒认为理学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糅合的产物,其中涉及语言词汇、文学、哲学等多方面的糅合,并详细阐述了佛教中国化之后是如何影响理学思想的。

"

图1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陈金华教授(左)和主持人vicky baker(右)主持开幕式

"

图2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梅维恒(victor mair)教授作主题演讲

场次1:rehearse the “heard” 既闻再问

研讨会第一场次的主题是对佛教叙事的再探讨,由清华大学教授沈卫荣主持,浙江大学教授孙英刚和佛学学者naomi appleton共同评议。法国远东学院教授peter skilling认为“如是我闻”一词从诞生之初就影响巨大,其后更是推动了整个欧亚大陆乃至更远地区的佛教文学,并对这一词汇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闻者何人”“所闻何事”。英国卡迪夫大学教授宁梵夫(max deeg)则从时空角度分析了地点在佛教叙事中的重要性。宁梵夫认为这些具体地点通过与佛教史上的历史事件相附会完成了自身的神圣化过程,而这一过程就是早期佛传故事的创作范本。比利时根特大学教授安东平(christoph anderl)深入研究了敦煌文书中的方言化佛传故事,指出其中存在的部分变异,即突出强调了耶输陀罗在释迦牟尼成道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意义,其背后折射出的动机与意蕴值得深思。

"

图3 panel 1主持人、评议人与发言人合影(上排左起:沈卫荣、christoph anderl、naomi appleton、max deeg;中排左起:peter skilling、孙英刚、王丽娜、陈映锦;下排左起:李薇、赵文、吴蔚琳、李翎)

场次2:speaking of the buddha: stories and images 说佛画佛

第二场次研究的主题是佛教叙事与图像研究,由上海纽约大学博士后赵晋超主持,比利时根特大学教授安东平(christoph anderl)担任评议人。牛津大学教授邬瑞可(ulrike roesler)通过对藏传佛教本生故事的研究揭示了西藏地区对本生体裁的改动,她认为西藏地区以改动本生故事这一文学手段成功将故事的焦点从印度转移至西藏,并完成了藏区历史人物佛教化、神圣化的过程。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stefan baums带来了犍陀罗地区新发现的以俗语和佉卢文写成的佛教文本材料,并指出这些材料将会进一步揭示早期佛教文献(诸如巴利语、梵语和其他语言)之间的历史发展脉络。韩国东国大学教授ven. jeongwansunim以成均馆尹思瞻的《柏栗寺重修记》为切入点,研究了柏栗寺出水观音像背后隐含的政治宗教意蕴。中山大学助理教授吴蔚琳在考察南印度、斯里兰卡佛教和印度教文本之后认为12世纪以后流传于斯里兰卡的密教造像开眼仪式深受南印度印度教造像仪式传统的影响,同时也与藏传佛教相关仪式存在某种内在联系。

"

图4 panel 2主持人、评议人与发言人合影(上左吴蔚琳、上中赵晋超、上右stefan baums;下左christoph anderl、下中ulrike roesler、下右ven. jeongwansunim)

次日(11月26日),研讨会进入第二部会,包括第二场主题演讲和场次3-5。第二场主题演讲者为北京大学王邦维教授。王邦维就《方广大庄严经·示书品》三个汉译本之间的差异研究作主题演讲,详细分析了差异产生的原因乃是汉译本所依据的梵文本有所不同,并指出从差异中得以见到古代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

图5 北京大学王邦维教授作主题演讲

场次3:media, metaphor and message 媒介、譬喻与信息

本场次主要是关于譬喻故事的研究,由人民大学副教授王俊淇主持,苏州大学讲师李薇对学者的分享作评议。河南大学讲师李巍选取了“引锥刺股”“乘船失钵”“梵志吐壶”“鹦鹉灭火”四个譬喻故事与六朝小说中相应的平行故事作对比,来研究佛教譬喻故事在六朝小说中的演变,并对中印平行故事进行溯源。北京大学助理教授赵悠按时间顺序梳理了佛经中机关木人的譬喻故事,揭示了在不同时代、不同部派中佛教思潮的变化,并将耆那教关于机关木人的叙述与佛教作对比,从中抽象出两种宗教对同一事物所表现出的迥异的叙事角度与立意内容。京都药科大学教授岸野良治则研究了梵文本与藏译本《根本说一切有部》《撰集百缘经》所记载的人愤怒而变毒蛇之譬喻,以表格的形式对不同文本的细节进行细致梳理对比,对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作了尝试性的讨论,并指出了藏译本故事中所存在的矛盾之处。

"

图6 panel 3主持人、评议人与发言人合影(上左王丽娜、上中陈映锦、上右李薇;中左王俊淇副、中中李巍、中右赵悠;下排岸野良治)

场次4:stories of theories 道其不可道:佛教叙述对佛教理论的表现

本场次围绕佛教理论与术语问题展开讨论,由中山大学助理教授吴蔚琳主持,杭州佛学院教师法照法师、人民大学副教授王俊淇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陈志远共同评议。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生蔡田田详细探讨了《入楞伽经》中“戏论(prapa?ca)”这一术语的本质。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李灿重新分析了《首楞严三昧经》中“首楞严三昧”这一大乘佛教重要概念的内涵,并对其修习方法问题提出了新的解释,他认为“首楞严三昧”并非“禅定”之意,而是强调反复的修习,与获得觉悟的过程即修行成佛的过程是完全一致的。南开大学副教授赵文分析了常啼菩萨求法故事文本在公元6世纪的演变与发展,这一叙事文本在之后的不同现实场景之中被反复模仿和重现,梁武帝举行金字《般若经》宫廷展演就是典型一例。南开大学博士生马熙从柳宗元的《南岳大明寺律和尚碑碑阴》出发,探讨晚唐时期佛教碑题叙事模式的变化,并指出这种变化与官僚制度和寺院制度密切相关,当然也受到律学兴盛的影响。

"

图7 panel 4主持人、评议人与发言人合影(上左陈志远、上中吴蔚琳、上右赵文;中左蔡田田、中中马熙、中右李灿;下左王俊淇、下右陈映锦)

场次5:once upon a future time 既闻未闻、融铸古今:佛教叙述的时空穿越

本场次聚焦叙事文本的发展流变,由郡山女子大学教授何燕生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周利群和昆山杜克大学助理教授欧馥般(ben van overmeire)共同评议。国家图书馆研究员王丽娜分析了《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众许摩诃帝经》《大庄严经论》《佛所行贊》等汉译有部律典中关于“未曾有”的记载。她指出“未曾有”内涵在佛教发展史中有一个不断被丰富和扩展的过程,且在有部“未曾有”的神异叙事中,佛陀始终是叙事主体,其形象从朴实的智者逐渐演绎为具有不可思议神通的大神,在客观上也启发并孕育了大乘佛教。北京语言大学助理研究员陈映锦则将关注点置于三藏中的佛教创世神话,她认为三藏中的创世神话是以婆罗门身份出家的比丘为说法对象展开,以戒律为叙事线索组织,展示了世间形成与人类产生的最初场景,并提出汉译三藏与巴利《长部》或属同源。悉尼大学教授何秋辉的研究则聚焦《法华经》信仰,《法华经》所强调的往生净土主题比喻构成了法华信仰的一个重要元素,这是其与其他宗派经典区分的关键所在。他在研究中详细分析了净土比喻是如何在法华信仰的教义及其追随者的生活中体现出来的。

"

图8 panel 5主持人、评议人与发言人合影(上左何燕生、上中王丽娜、上右陈映锦;下左何秋辉、下中周立群、下右ben van overmeire)

当日(11月26日)北京时间晚上9:40至10:40,举行第三部会。受时间限制,本部会仅安排一个场次:

场次6:balls across the board (and borders) 含英咀华、和光同尘:佛教叙述的文化普适性

本场次探讨的重点在于佛教叙事与社会之互动关系,由北京大学教授陈明主持,北京大学教授陆扬作评议。北京大学教授湛如聚焦唐代长安西明大寺,从西明寺与艺术、文学、佛教文献的搜集整理与教育等四方面讨论了西明寺在中古社会文学艺术方面所扮演的特殊角色。他强调,在讨论西明寺时不能仅将其视作佛教僧侣的寓居之所,它更是中古知识传递与私学教育链条上的重要中继站。这个中继站并非仅在地域上广结四方,更是连续过去与唐代的知识纽带,甚至在其硬件载体已然灰飞烟灭之后,它依然凭借着在短短两个多世纪所生产出来的浩大的文化遗产以及所凝聚起来的隽永的艺术与文学意象在深刻地影响着今时、今世。牛津大学博士生蓝山(nelson landry)认为《集神州三宝感通录》等佛教叙事文体是研究中古社会和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的来源,它揭示了中古时期的宗教生活、佛教实践和时人的世界观。蓝山强调,《集神州三宝感通录》的研究价值不仅仅在于探讨文本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它所展现的道宣本人的思想观点以及时人广阔的世界观。美国北卡大学格林斯伯勒分校助理教授饶骁梳理了隋代笑话书《启颜录》中关于佛教的笑话,他认为《启颜录》中的笑话或许可以为我们认识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为何在中国中古佛教文学中越来越流行提供新的线索和视角。复旦大学教师白若思(rostislav berezkin)以学界研究甚少的《妙英宝卷》为例,分析了灵验故事与宝卷叙事的形成。他认为《妙英宝卷》的形成与白衣观音信仰有密切关系,尽管现存最早版本为19世纪抄本,但其故事题材可以追溯至15-17世纪甚至更早,《妙应宝卷》的故事文本与明代佛教灵验传说故事以及白话小说之间有密切关联。四川大学教授李瑄详细研究了清初遗民僧人群体,并提出弘储主导的“报慈”书写是一次推动遗民僧群体认同形成的文化建设,这种“报慈”观念被用以统合忠君伦理最终建构出宏大的佛儒合一世界观,提炼出与遗民僧双重身份对应的价值体系,获得了普遍的社会认同。

"

图9 panel 6支持人、评议人与发言人合影(上左陈明、上中陆扬、上右饶骁;中左rostislav berezkin、中中李瑄、中右李薇;下排王丽娜(代表湛如教授))

进入第三天,会议的节奏加快。本日安排了两个部会(4-5),包括第三场主题演讲与5个场次。第四部会的三个场次如下:

场次7:renderings gendered 女身成佛,顿悟性別?

本场次讨论佛教叙事中的性别观念,由北京语言大学助理研究员陈映锦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李灿作评议。香港大学博士生钟昊沁集中关注了微妙比丘尼故事在汉译本、藏译本和巴利文本叙述中的差异并解释了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她认为微妙比丘尼故事的文本演变表明了佛教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一些“原型”故事或出于教化目的被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佛教徒进行合并和修改。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周立群通过梳理《虎耳譬喻经》中的开篇结尾、叙事者、受述者,种姓壁垒、违背戒律、使用咒术、使用专门知识求亲等多个有趣故事冲突,来分析该故事与其他佛教故事的差异,并总结了佛经编纂中的共性与特性,体会文本具有长期生命力的缘由。印度安得拉邦大学助理教授megha yadav着重分析了《大宝积经》中出现的“性别转变”譬喻故事,她通过研究这些“性别转化”故事中女性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来探讨背后所隐含的大乘佛教内部不同流派之间关于“性别问题”的辩论。

"

图10 panel 7主持人、评议人与发言人合影(上左王丽娜、上中陈映锦、上右megha yadav;中左钟昊沁、中中李薇、中右周立群;下排李灿)

场次8:silence in buddhist narratives 渊默雷声、心行处灭:佛教叙述中的语默张力

本场次的主题是佛教叙事中的语默张力,由浙江师范大学讲师裴长春主持,北京大学助理教授赵悠担任评议人。人民大学副教授王俊淇考察了遮诠与表诠在具体文本中的含义,在介绍遮诠与表诠二者各自成立背景的基础上,着重考察了二者在汉传佛教中如何被当作一组相对的哲学概念使用,进而分析这对概念对汉传佛教的深远影响。苏州大学讲师李薇则研究了六部律藏中判罪的逻辑问题。通过归纳六部律藏四波罗夷法的判罪叙述,她认为律藏判罪是以条文为中心展开的,但是律藏判罪在重视动机的同时也重视结果,除了动机、结果之外,各波罗夷法中仍有其他要素影响着比丘是否被判为波罗夷罪。昆山杜克大学助理教授欧馥般(ben van overmeire)考察了禅宗公案这一文学体裁。日本郡山女子大学教授何燕生详细回顾了柳田圣山的禅学研究史,并总结了柳田圣山禅学研究的学术特色——试图利用近代历史学、文献学的方法对早期禅文献进行批判性的研究。

"

图11 panel 8主持人、评议人与发言人合影(上左李薇、上中裴长春、上右王丽娜;中左赵悠、中中ben van overmeire、中右王俊淇;下排何燕生)

场次9:narrative genres 叙述体裁

本场次研究重点集中于佛教叙事的体裁,由悉尼大学教授何秋辉主持,南开大学副教授赵文作评议。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何书群(michael radich)详细分析了大乘佛教对主流叙事题材所采用的新手法。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教授舒尔曼(eviatar shulman)则以病僧文体为案例提示我们在研究文本时应该意识到文本中丰富的情感背景,病僧文体都是精心设计的叙事表达,其核心是一种强烈的佛教情感的发展,我们必须对文本的情感背景非常敏感。日本龙谷大学教授肖越对《无量寿经》诸本中法藏菩萨论从文献、思想、形态、彼此间的逻辑差异等多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确定了汉译“无量寿经诸本”与现存梵文写本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还原了“无量寿经诸本”形成过程及其历史背景。此外,他强调法藏菩萨论不仅是净土教起源论研究的核心课题,且所涉及的众多概念推翻了学界所公认的常识。

"

图12 panel 9主持人、评议人与发言人合影(上左何秋辉、上中王丽娜、上右赵文;下左michael radich、下中肖越、下右eviatar shulman)

最后一个部会,包含第三场主题演讲与两个场次。第三场主题演讲者是德国莱比锡大学教授秦莫逆(monika zin),题目是《弥勒,救世主?(maitreya, the saviour?)》。秦莫逆强调,叙事艺术需要借助图绘手法以传达图片内容给观者。艺术家虽然无法使用文字,仍需传达人物的社会地位、事件地点和时间等信息。毋庸说是,一旦图绘手法被确立,在使用中需要一以贯之,否则将会让人费解。另一方面,观者会注意到与成功运用的手法不合之处,且能体察到背后的用意。秦莫逆的主题演讲之后,会议进入最后两个场次:

"

图13 德国莱比锡大学秦莫逆(monika zin)教授作主题演讲

场次10:poem and prose for praising 歌辞交赞

本场次的主题是佛教文学研究,由英国卡迪夫大学教授宁梵夫(max deeg)主持,国家图书馆研究员王丽娜作评议。杭州佛学院教师法照法师分析了《瑜伽师地论·体义伽他》中以“流”为主题的四组偈颂,从“以经释偈”、“以论释偈”来探讨偈颂的内容,并以三层不同结构阐述了四组“流”偈颂的叙事特色与叙事方式。晚唐寒山诗以其对人性的普遍关注超越了普通宗教文学而为文人争相效仿,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博士生伍展枫(ng chin-fung)则将目光聚焦于晚清民国时期的寒山诗,分析了胡朴安的寒山诗创作。他指出胡朴安的寒山诗在沿袭唐代寒山诗体裁风格的基础上,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中国社会状况与政治格局的关注,因而与中国古代寒山诗相比,胡朴安的创作更真实地表达了入世的家国情怀。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李小荣详细梳理了北宋后期著名谏臣陈瓘的佛偈创作,涉及开悟偈、劝世偈、临终偈、问答偈、赞叹偈等,对其文学史意义作了全面总结:从个体生命体验来说,它们全面记录了贬谪时期陈瓘对佛教思想的接受历程;从当时三教融合的社会思潮来看,它们又是当时理学、佛学、诗学互动的真实反映,并以其鲜明个性在武夷理学诗人群体和后世教内外作家中产生过持续的影响。美国马里兰大学助理教授唐思凯(christopher k. tong)则另辟蹊径,从佛教思想的跨文化接受层面对王国维的“无我之境”作了重新梳理。

"

图14 panel 10主持人、评议人与发言人合影(上左陈映锦、上中max deeg、上右李巍;中左ng chin-fung、中中christopher k. tong、中右法照;下排王丽娜)

场次11:when the mobile meets with the immobile: text and image for buddhist narratives 动静会合、多维激扬:佛教叙述中的文本与图像

研讨会最后一场次围绕佛教艺术与叙事文本展开,由德国莱比锡大学教授秦莫逆(monika zin)主持,四川大学教授李翎作评议。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山部能宜将莫高窟中的净土变图像与《观无量寿经》相对照,指出了图像与文本之间出现的差异,诸如图像顺序的错乱与删减,并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作了推测,重新还原了画工在佛教艺术创作中应有的重要作用。上海纽约大学博士后赵晋超对睒子本生在中国流行的地域与时代作了详细梳理,以公元6世纪为节点,分析了6世纪之前和之后两个时期中原、河西地区睒子本生缺席、出现以及图像表现方式发生改变背后的深层原因,赵晋超认为由此可以看出佛教故事在中国化过程中其文本与视觉传统各自具有强烈的独特性,图像领域的视觉文化之融合是一时代之艺术表现方式、供养人、观者视角等诸多元素之共同作用结果。德国萨克森省科学与人文学院博士生李智浩(yi ji-ho)重新审视了克孜尔石窟中的“须摩提女请佛缘”图像,既往的观点认为须摩提女请佛故事表现的是佛教与耆那教之间的斗争,但李智浩从须摩提女身上涂满香料入手,认为须摩提女请佛故事在3-4世纪的克孜尔石窟中被绘制在主室券顶这样重要的位置,与寺院重视用香料礼拜佛陀密切相关。另一位来自德国萨克森省科学与人文学院博士生王芳同样研究了克孜尔石窟,对克孜尔110窟“乘象入胎”的文本与图像作了细致考察,并与5世纪后半叶中原地区造像碑进行比对,明晰了从印度“化象入胎”到中国“乘象入胎”的巨大转折,反映出印度以外民族对菩萨入胎观念的认知与改造。

"

图15 panel 11主持人、评议人与发言人合影(上左yi ji-ho、上中王芳、上右monika zin;中左王丽娜、中中李翎、中右赵晋超;下排山部能宜)

会议最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陈金华教授和北京大学佛教典籍与艺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丽娜研究员分别作了总结发言,会议圆满结束。王丽娜研究员代表北京大学佛教典籍与艺术研究中心、中心主任湛如教授与她本人对与会人员表示感谢,并真挚期待北京大学佛教典籍与艺术研究中心提供更多的学术平台供各位专家学者进一步讨论交流。

“耳目生灵,赖经闻佛”,佛教文献作为佛教思想的载体在传播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亦表现出鲜明的文学性。其叙事传统在历史传承、空间流布过程中,不断从各个文化中吸纳新能量、进行创造性的重塑,而日臻丰满、成熟、完善。本次研讨会在回归历史语境、重新发掘佛教文学叙事范式之外,也呼应了当下盛行的叙事学、传播学、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史乃至交叉学科的研究热点。研讨会上各位学者来自全球不同的国家地区,其研究范围涵盖了从原始佛教至近代佛教的各个阶段,时间跨越上千年,几乎贯穿了整个佛教发展史。与会的专家学者在研究领域上也不囿于传统,敢于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重新反思某些佛教术语和概念,使佛教研究更上一层楼。佛教源于印度,但佛教语言、文献不止于印度,众位与会学者以全球视野重新思考佛教文学,其研究地域触及了印度、中亚、中国、朝鲜半岛、日本等多区域,进而为宗教叙事文学的研究范式提供了新鲜案例,也为学术界构建完备的佛教文学史拓展了广阔空间。陈金华教授曾表示希望汉语能与日语、英语一样成为佛教学术会议的会议语言,本次研讨会的顺利举行以及多位中国学者的加入,预示着陈教授的愿景正在一步步实现。总而言之,本次研讨会对促进今后佛教叙事学研究的全球合作具有重要意义。研讨会成果将以中文论文集的形式最终呈现。

"

图16 闭幕式全体与会人员合影

动作片如是我闻高清在线观看由6080影院整理于网络,并免费提供如是我闻剧照,如是我闻hdbd高清版,如是我闻酷播在线播放等资源,在线播放有酷播,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多种在线播放模式,在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切换播放源。观看《如是我闻》切勿长时间用眼过度,避免用眼疲劳,如果你喜欢这部片子,可以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免费观看。6080影院收集各类经典电影,是电影爱好者不二的网站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