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菜单

人气:加载中...

北方的葬礼 (2017)

暂无评分

主演:李峰德  吴思萌  康金玉  邹鑫泉  姜山  

导演:莫绮婷 任焕维 杜雨轩  又名:

豆瓣精彩点评:

非凡线路

剧情介绍

  当年拍摄的这部剧,岂止服装造型是璀璨夺目?音乐、取景、摄影、剪辑都一丝不苟,几臻化境,就连原著中提及或涉及的小小民俗细节的处理也无懈可击——仅就此点来说,邓云乡先生功不可没!

1、《四十个果盘》

  现截取其中的几个小小片段以向前辈致敬!

  先说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的四十个果盘。这是原著中的最后一场盛宴,时间是四月二十六日芒种,已交仲夏,盛春归尽。所以这一场盛宴也可看作是红楼梦中诸芳流散的开端,自此节后,春去无踪矣!

  先看对这一宴席的描述:

  那四十个碟子,皆是一色白粉定窑的,不过只有小茶碟大,里面不过是山南海北,中原外国,或干或鲜,或水或陆,天下所有的酒馔果菜。

  看原著时就心里纳闷,虽说当时姐妹们众多,可是细算下来也不过二十人左右,而且他们白天已经享用过一顿丰富的生日宴席了——因此日不仅是宝玉生日,也是平儿、岫烟、宝琴的生日,宴席也必定丰盛。并且彼时婆子们查夜已过,说明晚饭也应该已经吃过,再兼众女儿皆是纤纤弱质,几乎不食人间烟火——那么,哪里来的肚量再去吃这些“四十个碟子”的“山南海北,中原外国,或干或鲜,或水或陆,天下所有的酒馔果菜”呢?就算这些碟子不过只要小茶碟大,为什么一定要摆够四十个呢?有什么讲究吗?难道与他们所食之物有关系?

  后来看张国荣的《满汉全席》,对那一道道精美的菜肴垂涎欲滴,就跑去图书馆查这普天下被封做至尊之宴的菜谱。然后又找到了吴正格先生编写的关于《满汉全席》的相关书籍,里面分别提到了汉席和满席中的四十道果品名单,看到“四十”这个数的时候心里就咯噔一下,马上想到了《红楼梦》里的四十个粉窑碟子。先收录一下其中的名单:


  汉席果品共十二道

  四干:黑瓜子、白瓜子、花生蘸、甜杏仁儿

  四鲜:北山苹果、深州蜜桃、桂林马蹄、广东荔枝

  四蜜饯:青梅桔饼、桂花八珍、冰糖山楂、圆肉瓜条

  满席果品共二十四道

  四京果:提子干、酥核桃、杏脯肉、桂园干

  四糖果:糖莲子、糖冬瓜、糖菊饼、糖椰角

  四蜜果:蜜金钱桔、蜜柚皮、蜜枣子饯饯枇把

  四酸果:酸沙利、酸荞头、酸子姜、酸青梅

  四生果:苹果、甜橙、水莲藕、水百合

  四冷素:酥干面根、卤冷白菌、申江笋豆、蚝油扎蹄

  还有四看果,即可看而不宜食,主要作造型的一道:象生时果及雀鹿蜂猴百子寿桃一座。


  原来都是干鲜果品!没有荤食的。《红楼梦》成书于清代中期,作者曹雪芹家世背景很是了得,这些满清贵族生活中的细节有许多都被他写进了书中,虽未明言,至少已经可以大略确定。那四十个果盘应该是当时贵族家宴的讲究,即使是小孩子开夜宴,随笔写来,看似无意,竟也毫不含糊。

"

"

  我们再来看下面的图。这是电视剧中的一个较完整的全景镜头。估计很多朋友看的时候都是一略而过,没有留心,我也是在不久前重看此剧时才发现的:细心的朋友不妨动手数一数,席面上我们看得到的碟子至少是三十六个,黛玉前面另有四个,加起来正是四十个!果品的种类虽然与大宴中相比明显的不太符合,但是也须知这毕竟是一场少爷小姐们的普通家宴,过于求实反而叫人觉得做作了。

  这个细节所照顾到的民俗风尚,邓先生的功绩岂可轻易抹杀?  

"

2、《宝玉成婚》


  《红楼梦》的故事背景比较模糊,从现行的考证资料文献来看,主要还是以作者熟知的明清两代为背景。那么要想确定婚俗的相关事宜,就要参考明清两代贵族的行事。最典型的就是在晚上举行婚礼。比如剧中很重要的一场戏,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我们在电视剧看到的版本,就是在晚上举行的仪式。

  很遗憾原著的后四十回遗失了,我们无法亲眼看到情有独衷的宝玉是在怎样的一种心境和形式下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场秀,而自此悬崖撒手,毅然出家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梦醒之后无路可走!如果这一场红尘中的纠葛情爱是一场大梦的话,那么,婚礼就是已经到梦醒的时候了——可爱的宝玉,赞赏他对爱情的忠诚!

  闲言少叙,我们开始吧。先来看第一幕,这是婚礼的开端,由执事人等向亲友来宾抛洒铜钱,以吸引人们前来观看抢夺,用来制造喜庆的气氛,和现在撒喜钱的习惯并没有太大差别。小时读《搜神记》,每每看到其中关于“青蚨还钱”的描述,总是怦然心动。婚礼上撒喜钱,不管是何原因.总觉得都和祝愿新人们幸福安康,多财多福有关系。

  附: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三:“南方有虫,名[虫敦]偶[亻换虫],一名[虫则]蠋,又名青蚨 形似蝉而稍大,味辛美,可食。生子必依草叶,大如蚕子。取其子,母即飞来,不以远近。虽潜取其子,母必知处。以母血涂钱八十一文,以子血涂钱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钱,或先用子钱,皆复飞归,轮转无已。故《淮南子术》以之还钱,名曰青蚨。”唐寒山《诗三百三首》咏钱:“囊里无青缺,筐中有黄绢。”  

"

  这是洞房中供奉的“和合二仙图”,意味“欢乐和合”。

  玉女手中执莲叶及花,莲花谐音“连华”,有义“连年荣华”;荷叶谐音“和也”,正有家和万事兴之寓意;荷花根茎为藕,谐音为“偶”,乃指“佳偶天成”;荷实为莲子,谐音“连生贵子”,与图中盘旋飞舞的蝙蝠(谐音“偏福”)恰好构成寓意“多子多福”。

  金童手中托红桃,《诗经·周南》有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说的是一个女孩出嫁,大家祝福她给夫家带来好运之意,正是上好的新婚吉兆。且桃色鲜艳,一直都是中国传统中用来驱凶辟邪的佳木。

  总结语:图片简单,却一派喜气,宁不叫人赞叹?

  【我去,截图的时候发现左边那位眨了一下眼睛……】  

"

  这应该是宝钗的嫁妆之一,一对掐金丝的景泰蓝鸳鸯八宝盒,用来装小物件的容器。难能可贵之处是两只鸟儿造型特别优美,一只蓝额彩身,当是喻指新郎,双翅上举,神情活泼可爱;另一只红额彩身,双翅平伏,表情沉稳,当喻指新娘。

  鸳鸯鸟对爱情忠贞不渝,是情人间最好的写照。做成盒子的形状,当是取“合”之谐音,正所谓“鸳鸯好合”。  

"

  这是两副精致的青花托盘碗盏,配有筷子,汤匙,丝线等物,加上双方父母为子女定做的各色服装,寓意“衣食无忧”;筷子,又有“快生贵子”的兆头。这些都是为了新人晚间的合卺宴所做的准备。  

"

这是喜娘们在大礼过后为新人主持“撒帐”。撒帐是中国南方婚俗,讲究边说吉祥话边抛洒各色代表吉祥的果子铜钱之类。为宝玉夫妇二人主持仪式的是周瑞家的。仪式进行时丫头们手撒果品,口颂贺词,穿花拂柳,煞是好看。

  再看镜头前一对龙凤喜烛灯燃并蒂,按照习俗,一般是要点到天亮方可的。灯下四个共两对红男绿女,“女”“子”相配为“好”,因新郎新娘俱在,两对正是寓意“好事成双”。  

"

  而在探春远嫁的仪式上,我们看到的就只有一对,皆因探春乃是前去和亲,新郎并未到场,所以就只用了一对——想想真是感叹,这三姑娘真是见识不输等闲须眉,这般千山万水地去嫁一个素未谋面的男人,唉,难怪一曲《分骨肉》唱得人肠断肝催了!  

"

  这是撒帐时撒下的吉祥果子,一般共有红枣,莲子,花生,桂圆等,寓意“早生贵子”,图中还可看到铜钱,应该也是祝愿新人多多积聚财富之意。四层锦被上花纹分别绣着兰荷菊梅,寓意一年四季,夫妻合和。  

"

"

  小小总结一下,在邓先生的指导下,我们看到了精彩细致的民俗婚礼展示,也感受到了当年的工作人员耐心细致的工作热情,也正因如此,《红楼梦》才在每一个细节上都达到了几近完美的地步。  

"

"

"

3、《玻璃高脚杯》


  来回复绛蜡妹妹关于“玻璃高脚杯”的疑惑。妹妹看图片的时候很细心,观察到群芳饮酒用到的是玻璃高脚杯,所以有疑问,觉得和“玉碗盛来琥珀光”、“葡萄美酒夜光杯”之类原文里出现的句子似乎有些背离。其实,只要对我国的工艺品历史有所了解,这个疑问就不攻自破了。

  根据史料的研究,我国其实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开始烧制玻璃了,两千年来从未断绝,到清代而至于颠峰。清代玻璃器又分宫廷制造与民间制造两大系列,宫廷玻璃器占其中的3/4。宫廷玻璃代表了清代玻璃制作的工艺水平,是造办处玻璃厂按照皇帝的谕旨为皇家制作的各种玻璃器皿。康熙朝已有单色玻璃、画珐琅玻璃、套玻璃、刻花玻璃和洒金玻璃等品种,雍正朝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描金玻璃,单是故宫里的玻璃藏品数量就达到4000多件。《红楼梦》成书就在这一时期,贾府又是上层社会的一个缩影,所以,有玻璃器皿出现,当属正常。

  我们不妨把剧中的酒杯照片取出看下:这是远景。  

"

  这应该是近景了,能清楚的看到玻璃的纯净度及造型都极漂亮。也有人认为是水晶的,我个人觉得,从作者创作的背景和杯子的扭纹郁金香花造型来看,还真不一定非是水晶不可。原因有:


  1、玻璃在清代地位较高,并非一般人可用,与中国的传统水晶工艺相比,在当时并不逊色。书中晴雯发脾气,曾经口不择言:“先时连那么样的玻璃缸、玛瑙碗不知弄坏了多少,也没见个大气儿,这会子一把扇子就这么着了。”可见玻璃的地位堪与玛瑙并肩。

  2、郁金香是欧洲荷兰的国花,带有浓重的欧陆风情,清代的玻璃烧制此时已经受到外国传教士们的影响,吸收了西方的先进经验,所以,很有可能这就是一组带有西方色彩的玻璃高脚杯。

  当然我们也可以感慨一下:哇!还真不是一般的浪漫!还有高脚杯和红酒!

  哈哈,剧中各位妹妹喝的并非“红酒”,乃是“黄酒”!别忘了他们的四十个果碟可都是水果没有半点荤腥,要是用红酒去配,只怕花名签子抽不到一半就众芳摇落了。  

"

  来几张清代玻璃工艺品美图。

  左:雨过天青净纹阔口玻璃撙
  右:双龙抢珠白雪丹霞水滴瓶

"左:雨过天青净纹阔口玻璃撙 右:双龙抢珠白雪丹霞水滴瓶

  缠丝白雪美女耸肩瓶——对啦!这种花纹就是缠丝的一种,这个样式就可以叫做美女耸肩了,只不过是个胖美人。

"缠丝白雪美女耸肩瓶

  再往前,一千七百年的东晋玻璃罐,@动脉影 于南京市博物馆拍摄

"东晋玻璃罐

  再发两张水晶古董,大唐的水晶八曲长杯

"水晶八曲长杯

  宋朝的蟠螭纹水晶壁

"蟠螭纹水晶壁

  唐兽首玛瑙杯。

"唐兽首玛瑙杯

  记得有一个网友也曾认为可能是琉璃做的杯子。琉璃是一种中国古法材料,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自古以来一直是皇室专用,如故宫里漂亮的琉璃瓦、琉璃屋脊等,这一物种对使用者有极其严格的等级要求,所以民间很少见。

  琉璃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之首(金银、玉翠、琉璃、陶瓷、青铜)、佛家七宝之一,到了明代已基本失传。不过即使是明代很残缺的工艺依然是受到品级的保护,当时的琉璃已经很不通透,所以被称为药玉。《明制》载:皇帝颁赐给状元的佩饰就是药玉,四品以上才有。

  长沙马王堆曾出土过一对琉璃耳铛,印证了中国古琉璃的发展史。这对耳铛后来碎在一个纯净得就像琉璃一样的女子手里,仿佛是等待千年的美人最终遇到了她的知音一般,无悔地将性灵交付,让她完成自己理想的传递。这个女子,叫做杨惠姗。

  杨惠姗,对太多人来说很陌生的一个名字,却是一段传奇的象征。她曾经是金马影后,《玉卿嫂》里的经典形象深入人心。后来,她爱上此片的导演张毅,后者却已使君有妇。数十年的煎熬虽然修成正果,却已是心神俱疲。一次偶然的机会,杨惠姗对琉璃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毅然将所有身家投入烧制琉璃的事业中。纤纤玉手不再晶莹,冰肌玉肤从此蒙垢,将近二十年的生涯,她把自己锻造成了另一种美丽,像琉璃一样,细润酥滑,醇厚柔腻。业界称她“当代最出色的琉璃艺术家”。

  也让我们来看看美丽的琉璃吧。

  2013年5月5日 中国美术馆 杨惠珊张毅琉璃作品展《无相》

"无相

  一朵中国琉璃花系列

"中国琉璃花系列

  清西洋玻璃花草纹盒

  口径7.9公分,连足高8.05公分,桃红色玻璃胎,圆口束颈,硕腹,镶金属底,三足。口缘铜扣,连附金属质平顶盖。器外壁主要以金彩描卷草、白彩绘小花為饰,近口处涂饰金色一带,其上有白色草叶纹。玻璃通透无杂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西洋玻璃花草纹盒

4、《玫瑰芍药枕》


  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书中曾提及宝玉“倚着一个各色玫瑰芍药花瓣装的玉色夹纱新枕头”。这个枕头是怎么做成的?得多少花瓣才填得了这样的一个枕头?花瓣是干的还是鲜的?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考证起来还真是不容易。因为《红楼梦》一书中有太多关于精致的贵族生活细节的描写,但有一些经过考证就会知道根本就不可能存在,比如“冷香丸”。那么这个玫瑰芍药枕的可信度又有多高呢?

  个人认为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而且是与中国古老的香熏艺术紧密相连的。

  古代人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其实是比现代人要高出许多的,不仅饮食方面讲究,而且还很爱随身佩带各类香囊香袋等物,其作用和现代人喷洒香水的道理是有共同点的。《金瓶梅》里的宋蕙莲,身份不过是一般仆妇,却也懂得在身上佩个香袋儿,在“里面装着松柏儿、玫瑰花蕊并跤趾排草”(一种从南洋进口的香草);潘金莲送给西门庆的生日礼物中有一件兜肚,“里面装着排草、玫瑰花”。《红楼梦》里更是有着大量关于香袋的描写,在此不赘述。

  除了随身携带以外,旧时的人们还特别注意在室内熏洒各种香料,以达到修身养性、怡悦身心的功用。特别是在寝眠的卧室里,古人多认为优雅芳香的气息更利于提高睡眠质量。《红楼梦》里也有几处情节的,我们不妨找出来看一下: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秦氏安排宝玉睡觉,曾有如下描述:

  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而来。宝玉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

  可见香若熏得好,安眠的作用绝对是有的。

  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凤姐与平儿睡前谈心,也有相关文字:

  这日夜间,正和平儿灯下拥炉倦绣,早命浓薰绣被,二人睡下,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

"

  为了使香味保留长久,工匠专门发明了一种可置放于被下的小香球,以便夜间有香球在被褥间不断偷散暗香。著名的法门寺地宫出土物中,就有两件涂金缕花银薰球:外壳是个圆球,球壳上布满镂空花纹,以使香气散出。内部装置利用了重力原理,在球体内装置两个可转动的同心圆环,环内再装置一个以轴承与圆环相连的小圆钵。钵中盛放燃炭和香丸,无论香球如何滚动,钵在重力作用下都会带动机环一起转动调整,始终保持水平方向的平衡,不会倾翻,真可说是巧夺天工了。

  【鎏金蜂花纹银香囊,1987年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香囊为银质,呈球形,由分作上下两半球的囊盖和囊体扣合而成,一侧以铰链连接,另一侧以勾环相连。通体錾饰花纹并鎏金,上下口缘均錾一周二方连续的蔓草,周身满饰花叶,其间上下等距离地各饰六簇团花,除顶部和底部外,其余团花内均錾出两只飞蜂,宛若穿行于万花丛中。花叶之间的余白处镂空,可使香气外溢。现为法门寺博物馆藏。】

  【囊一般指口袋,多用纺织物做成,但唐人称这样的金属熏香器也为香囊。】

"

  唐人制作的这种香球,近年已经发现了不止一件。

"唐鎏金银熏球,1963年陕西省西安市东南郊沙坡村窖藏出土,直径4.8厘米。国家博物馆藏。

  中国古代金银器和瓷器、丝绸的发达过程不同。中国是最早生产出瓷器和丝绸的国家,产品享誉世界,被誉为丝之国、瓷之国。在金银器皿的制作上,中国却长期受到中亚、西亚及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影响,直至盛唐时期,工匠们才摆脱了西方的模式,创造出崭新的具有民族风格的金银器。这件鎏金银香囊就是其中的杰作。

  燃香可以驱虫除秽、怡神醒脑,还有宗教仪礼作用,中国很早就有焚香之习。但在所见各种熏香器实物中,唐代的这种香囊最为精巧。囊一般指口袋,多用纺织物做成,但唐人称这样的金属熏香器也为香囊。

  该香囊由两个半球组成,有子母口可以扣合。下半球内装有两个同心圆机环和一个盛放香料的香盂。大的机环与外层球壁连接,小机环分别与大机环和香盂相连。使用时,由于香盂本身的重力作用和两个同心圆机环的机械平衡,无论香囊如何滚动,里面的香盂都可以保持水平状态,香料不会倾撒。香囊外壳通体透雕花鸟纹饰,不仅美观,香气也通过这些镂空散发出来。香囊上有链条,上部有弯钩,这样既方便佩戴身上,也可以悬挂室内帐中。同出共4件,体形大小基本相同,应该是一个人或一个作坊制作的,年代至晚在8世纪中叶。

  这种熏香用具,直径多在5厘米左右,但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的一件,器宽12.8厘米。日本正仓院收藏的一件则器宽18厘米、器高18.8厘米。关于其名称,《法门寺物帐》上谓之香囊,可见香囊未必皆由丝织品制作。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被迫在逃亡的路上赐死杨贵妃,并草草将她埋葬。一年多后,玄宗回到长安,密令高力士挖开改葬。据记载,当时的杨贵妃“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杨贵妃佩带的很可能就是这类金属香囊。(撰文:梁丰)

  另,关于唐代金银薰球,马文宽研究其在马穆鲁克王朝统治下的埃及和叙利亚被精确地仿制,至13-15世纪,薰球及其制造技术西传欧洲,并对其时的航海等技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详马文宽《唐代镂空刻花涂金银香球及其西传》,文刊《故宫博物馆院院刊》2009年03期。

"

  古代贵族生活就是这么精致而奢侈。西汉马王堆一号墓便出土有一只用天然香草做枕心的华丽枕头,其面料是以起绒锦、茱萸纹锦和彩绣三种料子拼成,造型优美,填满佩兰(即蕙草,古代最重要的天然植物香料之一,香气很强,以之当枕心,芳香又柔软舒适)。可见,用芳草植物做枕心,在中国久已有之。

  南北朝后,各样更优质的天然植物香料被开发出来,香枕头的芯子里有了新内容。唐宋时代较流行“菊枕”,以晒干的甘菊花做枕心,据说有清头目祛邪秽的妙益。枕着一囊杂花入睡,连梦境都是在花香的弥漫中绽开。所以,古人“香花芯枕”,不仅给生活增添诗意,也是保健养生的一种方式。

  近年来常见电视上有买各类保健枕的广告,看了总是觉得与其把头颅交给莫名其妙的电磁波之类,还不如及早借鉴古人的做法,取天然植物之芳香,调养身体的功用才是最自然的方式啊。所以喜欢看见茶叶枕,熏衣草枕等更实用且精致的寝具。

"黄褐绢地“长寿绣”枕头,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再回到我们的问题上来,宝玉的枕头,里面填的花瓣以玫瑰和芍药为主。玫瑰花,《本草纲目》的记载里称其“香气最浓,清而不浊,和而不猛,柔肝醒胃,流气活血,宣通窒滞而绝无辛温刚燥之弊,断推气分药之中,最有捷效而最为驯良者,芳香诸品,殆无其匹”。可见此花色能和血,香能行气。

"

  芍药属毛莨科,又名“没骨花”。一年中,分别为春、夏开花。《本草纲目》谓:“芍药犹绰约也,美好貌。此草花容绰约,故以为名。”《诗经》里便有“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之句。《离骚》里的留夷,亦即芍药。此花又称花相。有书曰:“今群芳中牡丹为第一,芍药为第二,故世称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

  看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了,原来这个玫瑰芍药枕不仅可以做成,而且还有香熏,芳疗等生活情趣呢!

  至于花瓣到底是干还是鲜,原文里也有线索可查:“新制的”三字,至少可以说明花瓣是刚填充的;而故事的背景时间是在农历四月,正是玫瑰芍药二花盛开的时节,所以鲜花瓣的可能性要大得多。绛蜡妹妹很担心花瓣如果是鲜的,会不会人头压在上面把花汁给压出来了?其实按照宝玉那等风雅的气性,可能那正是他乐于尝试的结果呢。

"

  最后我们还要补充一点,就是原文中以芍药为枕的还有一位,对了,正是湘云。刚才我们提到了花王与花相,有些朋友会若有所悟地笑了:花中牡丹,不正是大观园里的宝姐姐吗?而芍药是谁?哦哦哦,想起来了,憨湘云是也!

  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

  有许多学者就抓住了这一点及其他的一些线索,力证湘云才是本书的第一女主角,其重要性甚至在钗黛之上。我个人很欣赏湘云潇洒大度的胸襟与出色的才学,可是要让我相信她是宝玉最后的伴侣,总是觉得与全书“金玉良缘”、“木石前盟”两条情感主线相背离。

  《红楼梦》是一部结构极其严谨的作品,作者的主要构思和行文的计划在前五回已初步确定,不可能出现较大偏差。湘云以花为枕,自然是作者对她娇憨天性的最大赞美,那个包了许多花瓣的手帕,也很可能就是促使宝玉做这么一个新枕头的原因。二者之间的关系其实远比钗黛要单纯一些,个人不是很热衷于“湘云学”的探佚,择日再写吧。

"

  花瓣充枕头,现在也不罕见呢,现在也有植物药枕,比如充了山菊花的,可以明目,充荞麦皮的就更常见了,还有养蚕人家收的蚕沙(就是蚕的bb),传统也是可以充枕头的。

  不过和翡翠商榷,以芍药花瓣的含水量,鲜花充枕头怕是不行了,恐怕虽然宝玉常捣腾花瓣,这一大个枕头的花瓣弄的床上一塌糊涂,怕也是受不了的。我以为还是干花瓣,不过不是平常晒干,而是按照一定方法阴干,以保留花瓣的药性和香气。

  后文不是探春搞了承包制,开头还说怡红院无出产,被见多识广的宝姐姐笑话了么?怡红院最大的出产就是可以卖到香料铺子的干花,既然可以承包卖钱,这个出产的量想必是很大的,充几个枕头只怕很富裕。宝姐姐出主意,让管各房“自留地”的人包一宗事去,这个枕头,只怕就是怡红院的分例“土产”了。

  红楼中写饮食用度,很讲究季节性,也因古代没有温室大棚可以反季节行事,也因为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应季享受才是有乐趣的。这个新充花瓣枕头,正是春季的特别享受,实在是干花是不能长时间保存的,等来年这个时候,才能再充一个新的。


5、《宁府发丧》


  昨天写了婚礼,今天来写葬礼。

  《红楼梦》中最盛大也最精彩的一场丧事,无庸置疑当属秦可卿出殡。曹雪芹一枝妙笔,纵横恣肆,明写秦氏发丧,暗写凤姐理家;另有尤氏之病态、贾珍之丑态、薛蟠之呆豪、水溶之秀丽添杂其间,直如杂花生树,真真好看。

  和宝玉的婚礼比较起来,这可是原著中有交代的,所以邓先生的指导既要表现出贵族气派,也应该最大限度地遵从原著,所以难度还是颇高的。不过我们也看到了,在道具洪吉坤、美术师风雷等人的配合之下,我们还是幸运看到了最原汁原味的精彩画面。

  先看祭奠仪式。原著描述如下:

  这日乃五七正五日上,那应佛僧正开方破狱,传灯照亡,参阎君,拘都鬼,延请地藏王,开金桥,引幢幡;那道士们正伏章申表,朝三清,叩玉帝;禅僧们行香,放焰口,拜水忏;又有十三众尼僧,搭绣衣,趿红鞋,在灵前默诵接引诸咒,十分热闹。


  再看剧中:这是道士们。

"

  和尚

"

  和尼姑

"

  来看停灵受祭时的气派。原著如下:

  灵前供用执事等物,俱按五品职例。灵牌疏上皆写“天朝诰授贾门秦氏恭人之灵位”。会芳园临街大门洞开,旋在两边起了鼓乐厅,两班青衣按时奏乐,一对对执事摆的刀斩斧齐。


  这是第一班奏乐的青衣,他们前面摆的便是刀斩斧齐般的各色执事。  

"

  给执事们一个出殡时的特写。  

"

  别忘了还有另外一帮青衣小乐队。  

"

  来看一看那副著名的棺材板:

  可巧薛蟠来吊问,因见贾珍寻好板,便说道:“我们木店里有一副板,叫做什么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作了棺材,万年不坏。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现今还封在店里,也没人出价敢买。你若要,就抬来罢了。”贾珍听了,喜之不尽,即命人抬来。大家看时,只见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珰如金玉。大家都奇异称赏。

  (薛蟠可真是豪放的说,这么好的东西说给就给……)  

"

  出殡正景:“一时只见宁府大殡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从北而至。”  

"

"

"

  再看送葬队伍。原著如下:

  一般六十四名青衣请灵,前面铭旌上大书“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诰封一等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恭人之灵柩”。一应执事陈设,皆系现赶着新做出来的,一色光艳夺目。宝珠自行未嫁女之礼外,摔丧驾灵,十分哀苦。

  再看剧中。原著中并无描述,但是这顶双龙抢珠七彩云牙排穗大棺轿可谓气势十足。  

"

  正面图如下:可以看到轿前有纸扎金童玉女引路。  

"

  按照原著,请灵人数共六十四名,我们来看下镜头。有兴趣的朋友动手数一数,可以数出抬轿子的一共是前后四排各十二对,共四十八人。另外棺轿的前后左右四方还各有护卫人等十六人,这图上可以看到的有四个。也即是说,六十四名请灵至少出场了五十二人。这个数字也够让我们触目惊心的了……  

"

  这是铭旌灵位牌,已经写上“龙禁尉”三个大字——只为好看!再叹。  

"

  摔丧驾灵的宝珠小姑娘。可怜的宝珠——更可怜的王晓洁,从黛玉沦为丫头……  

"

  接受路祭的精美帐篷。  

"

  到了路祭处就该水溶出场啦:

  话说宝玉举目见北静王水溶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鞓带,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宝玉忙抢上来参见,水溶连忙从轿内伸出手来挽住……水溶笑道:“名不虚传,果然如'宝’似'玉’。”因问:“衔的那宝贝在那里?”宝玉见问,连忙从衣内取了递与过去。水溶细细的看了,又念了那上头的字,因问:“果灵验否?”贾政忙道:“虽如此说,只是未曾试过。”水溶一面极口称奇道异,一面理好彩绦,亲自与宝玉带上,又携手问宝玉几岁,读何书。宝玉一一的答应。   

"

  再看接下来这一段:

  贾赦、贾珍等一齐上来请回舆,水溶道:“逝者已登仙界,非碌碌你我尘寰中之人也。小王虽上叩天恩,虚邀郡袭,岂可越仙輀而进也?”贾赦等见执意不从,只得告辞谢恩回来,命手下掩乐停音,滔滔然将殡过完,方让水溶回舆去了。不在话下。

  剧组一丝不苟,果然水溶去后再行殡时阒无人声,只闻车辘吱呀响动。

  继续来看道具:各色精美纸扎。

  纸扎一:金山银山——讽刺!

  纸扎二:豪宅别墅(还有护院两个)

  纸扎三:秦氏的替身,骑着凤凰,取驾凤西归之意。那小纸人的眉目可有两三分像秦氏?

  纸扎四:灵前的金童玉女(金童是参照宝玉的……)
  

"

  出殡队伍中的五色招魂幡。  

"

  其他  

"

  各种丧仪执事和浩大的送葬队伍。  

"

  写给妻子的挽联:宝琴无声弦柱绝,瑶台有月镜奁空。  

"

  最后附上邓云乡先生对这场丧礼的各种考据与拍摄场记:


 
 【“秦可卿之丧”出演】

  “秦可卿出殡”的大场面,是拍完“元妃省亲”后,隔了两三天拍的。为什么这样的大场面戏,都集中在一起拍呢?这里面也有一个窍门,就是省事,象变戏法一样,原地不动,一番花样,“红喜事”就变成“白喜事”,“荣国府”门前,元妃省亲的场面,就变成大出殡了。

  “秦可卿出殡”也是分好几个地方拍摄的,前面我也曾经介绍过。“秦可卿灵堂”是在上海大观园“体仁沐德”那个院子中拍的,凤姐上祭、凤姐哭灵,都在那里;和尚、尼姑绕棺念经,也都是在那里拍的。“道土念经”、“按七作法事”是在北京白云观拍的。这些和尚、道士、尼姑念经,都是真的。但这些地方,都不能代替“出殡”。“出殡”,“压地银山一般”,那还要在“宁荣街”上来拍。这时“敕造荣国府”的匾,便换上“敕造宁国府”的匾了。

  街面上的布置,两三天就够了,所以在拍“省亲”两三大之后就拍“出殡”。比如为省亲而搭的彩牌楼,出殡时照样需用,但是不用另搭,只把上面的红花、红彩球,换成素花,白的、蓝的、黄的,红彩球换成白布彩球就可以了。大门前石狮子后面搭的彩也换成素的,这样气氛马上就变了。

  秦可卿之丧,“出殡”(又叫“发引”)时大批的纸扎(北京旧时叫“烧活”),都是在现场制作的。几十名工人在“荣国府”后院群房中,制作了好几个月。有好几位老艺人,都是旧时北京“冥衣铺”学徒出身的,手里都有几样绝活儿。“冥衣辅”在旧时,是北京的特殊行业,它主要业务是两种:一是给办白事的人家糊“纸人”、“纸马”、“金山”、“银山”、“阴宅”等纸扎,因为这些是出殡后都要烧掉的,所以借名“烧活儿”。二是擦糊房屋,这是绝技,在此不多说。不过说到“纸扎”,在北方几省中,最好的手艺,还不数北京,而是山西。现在当然这种迷信技艺已失传了。剧组美工组有位年纪最老的纸活艺人已八十多岁了,身体十分健康,还照样跟剧组到南北各地工作,“秦可卿出殡”的不少纸扎都是他糊的。他旧时在冥衣铺要手艺,解放后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作美工,可以用纸糊出各种古董玩器。

  “秦可卿大出殡”用的临时演员,都是当地找的,各单位支援的。没有这些群众的大力支援,也拍不好这样的大场面。

  按照《红楼梦》原书所写,应该有不少“路祭”棚,但是场景限制,摆不开,所以只表现了最重要一个路祭棚,那就是北静王路祭,和宝玉见面。现在出现在荧屏上画面,似乎显得很远了;而实际在现场,那个路祭棚,只搭在宁荣街西头转角处,拍摄时,要整个出殡队伍都在这个“路祭棚”前经过,所以也用了很多时间。当然主要是拍贾赦、贾政、贾珍等人参见“王爷”,以及北静王同宝玉见面等中心近景及特写。

  “出殡”的概念,就是“出去殡葬”,把死人棺材送到坟地落葬。落葬之后,一切该焚化的都要在坟地烧掉。那大批纸扎,因此都要烧掉。电视表现了这一场面,作一交待。但这个焚烧场地十分难找,因为第一“秦可卿出殡”是冬天,焚烧的坟地上不能有绿色树木、庄稼。而当时是八月中秋刚过,田野到处是青纱帐,不能用。第二火烧大量的“纸活儿”,还得要有安全措施,防止危险。最后找到大河滩上。本来北方不少河十分可怜,枯水时,水就很少,现在上游都有水库,河中更没有水了。宽阔的河床,一望什么也没有,全是油沙。于是,就在这沙滩上,作了秦可卿大出丧、火烧“纸活”的“坟地”。熊熊的火焰中,狰狞的“开路鬼”、“找路判”露着鬼脸,吐着火舌,也在荧屏上留下了形象。

  “秦可卿大出丧”同“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是分不开的。顺便说一句,凤姐协理宁国府,在议事厅上发号施令,大显才能,也是在正定“荣国府”——也可以说“宁国府”中拍的。

  “元妃省亲”与“秦可卿大出丧”这两场戏拍摄成功,《红楼梦》电视剧的“大场面”就算完成了,全剧的成功也指日可待了。


"


  【“大场面”拍成了】


  1986年09月20日前后,北京广播电影电视部不少客人来到正定电视剧《红楼梦》剧组驻地,前薛文清副部长,中央电视台王枫台长,电视剧制作中心阮若琳主任,总监制戴临风同志,红剧顾问、荣国府设计者杨乃济建筑师……真可以说是嘉宾云集。“红楼梦剧组”自拍外景以来,从没有这么热闹过。这是作什么呢——来参加最后几个大场面的拍摄。

  红剧实足拍了两年多了,但几个重要的大场面,都在等着荣国府、宁荣街的工程。没有“荣国府”的大门和石狮子,好多镜头都不能拍摄。“秦可卿大出殡”,只是其中之一。

  “秦可卿大出殡”这场戏,从七、八月开始,已经足足忙了两个多月了。执事、纸扎、影亭、鼓乐、棺杠、棺罩、车轿……按大类分,就已经有不少了。如果再把每类的具体细目一一写出,那将是许多篇内容十分复杂的明细表。就说全套纸扎吧:什么“方相”、“方辟”、“开路鬼”、“打路判”、“四大金刚”。“十二美女”、“金童”、“玉女”、“来山”、”银山”……数也数不清那些怪名堂,都要一样样地用纸糊出来,才能表现规模和气氛。特地请来的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名美工师马强同志不辞辛苦,亲自指导具体工作同志制作,保证了拍摄的成功。

  这次大场面,不只是美工,服装也作了大量的工作。上千名临时演员,打执事的、抬杠的、和尚、尼姑、道士、捧香的、赶车的……全部要服装。不仅如此,还有大量扮演群众看热闹的呢:也都要服装。主要演员的、次要演员的、群众的,上千套服装、帽子,不但都要作好充份准备,而且在现场也都要换,脱了穿,穿了换……把几个跟现场的服装同志,忙了个不亦乐乎。

  不少群众演员,都是部队同志来帮忙的。但也预先分好队伍,演习了好几次。这种大场面,几位主要女演员,倒都没有戏,如林姑娘——陈晓旭,妙玉姑娘——姬培杰。她们却未闲着,临时调动,作了现场分队带队“官”,戴顶草帽,顶着大太阳,带着她们的队伍一遍又一遍地在电喇叭的号令下,操练着。

  拍摄按原定日期,推迟了一天。因为原定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团圆节——如何能拍“大出殡”这种场面呢?所以,大夥儿一计议:顺延一天吧。

  为了拍群众场面的乌瞰镜头,在荣国府大影壁后面,搭了一个十五、六米高的大架于。不少乌瞰镜头,如抄家时的“荣国府”全景,大出殡时“宁国府”全景,都是在这个大架子上拍摄的。

  整个“大出殡”规模庞大,但只用了不到一天就全部拍好了。操练时全队走动不算,单拍摄时,全队就走动了三次。两部机器同时拍摄,大场面终于顺利地拿下来了。

  这次大场面拍完,大家在“荣国府”门前拍了张照,电视剧《红楼梦》外景拍摄,也胜利完工了。

  哦,对了,这集里有秦钟的一个镜头,就是宝玉下马去见北静王的时候,在他旁边的那位。  

"

  欧阳《宝玉日记》里关于出殡的部分。


  【秦可卿显灵了!】

  ×月×日  

  干涸的河床,一片沙滩,万里无云。

  今天,拍摄“秦可卿出殡烧纸活”的戏。河床上,堆积了无数的纸活,“大路鬼”板着狰狞的面孔,手举三节棒,威严可怖的身躯即将化为灰烬;纸人安详地凝视前方,将伴随可卿的灵魂升入天堂;纸马将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为主人效劳。精致的道具,出自八十多岁高龄的洪师傅之手,洪师傅的纸活在我国是屈指可数的。此时,供献在这里,马上将葬身火海,以此祭奠秦可卿的灵魂升天。

  这是一个大场面,几百名群众演员穿着孝服站立;纸人、纸马、纸钱堆成了一座银山,白茫茫一片。一切准备就绪,即将开拍,刚才还是晴空一片,黑沉沉的乌云忽然压了过来,紧接着,是风,少有的狂风,卷起沙土,卷起了纸人、纸马、纸花;沙土打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纸人、纸马随地而倒,纸花、纸钱在空中飘荡,象是白雪。接着,雨点毫不留情地落下来,空旷的河床连躲藏的地方都找不见。

  纸活是洪师傅的心血,现在却被狂风骤雨践踏、欺侮,而我们只得眼巴巴地看着,毫无办法。

  “可卿显灵了!”有谁这样说,大家都看着贾珍。贾珍更加凄惶。

  今天的戏,十有八九吹灯。

  大家灰溜溜地准备收兵。风,忽然小了,雨也忽然停了,太阳从云缝里悄悄钻了出来。魔术般的变幻,使大家一阵欣喜,急忙去抢救那可怜巴巴的纸活。

  终于,熊熊烈火燃烧起来。那白茫茫的纸活化成了灰,化成了烟,在空中飘拂,可卿的灵魂随烟而去……

  刚才那一瞬间,似乎是老天爷给我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这种心惊不安的玩笑,我们常常遇到。拍晴天的戏,它可以连绵不断地飘一个星期的霪雨,想求雨时,它可故意地烈日当空,晴上一个星期,你奈何不得,只有等待。影视有句行话:“靠天吃饭。”大自然的小小玩笑,就足以显示它的威力,人类只好望“天”兴叹。

  科学发达的今天,人们确实能够探出大自然的许多奥秘,可是,能彻底战胜它吗?


"


  【求佛保佑!】

  ×月×日  

  今天,我到正定大佛寺烧香去了。

  踏进寺庙大门,凝望金碧辉煌的大殿和那众多的塑像不觉肃然起敬。站在大恩大德的千手菩萨像前面,仰天而视,自己顿觉渺小。虔诚地磕头,虔诚地希望能够得到保佑,心里的愿望象冲破闸门似地拄外涌。

  保佑万事如意!

  保佑事事顺心!

  保佑拍戏顺利!保佑早日拍完!保佑不再出事……

  剧组到河北省正定县后,接二连三地发生事故——马加副导演来这没几天,看外景时,从棚顶摔下来,右手骨折。

  灯光李师傅洗手时,不小心,把脚划破,缝了两针。

  置景黄师傅,手指手掌被电锯重创。

  马广儒喝醉了酒,用刀把自己的手臂砍了两条深深的口子,缝了十二针。

  接着停电两天,谁也修不好线路。半夜间,电话被蜡烛引燃,烧成了一团焦泥,如不是发现得早,后果不堪设想。

  还有……还有许多令人费解的怪事。

  是天意?是人意?不得而知,可在忙碌的拍摄中,大家都染上了一层不可言喻的不安。

  传说,外景点荣宁府所在地古时候是逶迤的城墙,古人曾千军万马地在这里挥杀过,血流成河,尸体遍野,白骨成堆,现在附近还有残垣断壁的旧址。会不会是后人们不安分,惊扰了那成片的幽灵,开始了报复?

  还有一个传说,明朝时,正定是一个商业网,富贾巨商出入之场所,这片土地则又是一条花街,花天酒地,留下了数不清的风流账,而后人又在这块不干净的土地上盖起一个庞大的荣宁府,表现明末清初那花花绿绿、形形色色的故事。古人的幽灵不甘寂寞,开始了惩戒。

  当地人反复劝说:“你们应该到不远处的大佛寺去烧烧香,敬敬神,求助保佑。”

  昨天晚上,拍秦可卿死后哀吊的戏,整个宁国府全部扎上了白布、白纸、白花。又窄又长的更道人没有月光,没有灯光,黑漆漆的世界,伸手不见五指。我独自一人漫步在更道上,等待拍戏。我慢慢地走,刚开始还能辨认到一点路线,可愈走愈黑暗,而且,老是没有尽头。这短短的更道,忽然显得特别的长,无穷的远,眼前,只有白花、白纸在飘拂,顿时变得阴森可怖,我的汗珠一个劲地往外冒,骨头里浸透了凉气。我恐慌极了,拔腿朝拍摄现场跑去,我有种预感,再不跑,就要发生什么意外……

  保佑,保佑……

  此刻,磕完了头,心里沉甸甸的感觉才变得轻松些。说不清是为什么,世界上如果什么都说得清楚,这些个佛,这些个庙,就不必存在了。世界上说不清的事太多了,科学也没法去解说,那就还应该让这些佛、这些庙永存。     

  话说,拍摄墓地戏是必须百分百保证人工制造,真的坟墓绝·对·不·能·入·镜。


  楼主的老师早年跟剧组,导演年轻不懂事,贪图方便去墓地旁边造了座假的,一个镜头扫过去,大功告成。这场戏拍完之后,剧组就接二连三地出事。机器摔坏道具失踪神马的都算好的了,直到有一天剧组的车在山路上翻了,一位工作人员被压成重伤,有人才想起这条忌讳,于是赶紧回去补拍。拍完之后什么事都没了。

  老师还举证了其他实例若干……虽然很多人都说信则有不信则无,可即使不信也不能证明它不存在不是?所以忌讳一下给大家求个心安还是很有必要的。你看现在但凡开机没有不拜神的……

国产剧北方的葬礼高清在线观看由没事影院整理于网络,并免费提供北方的葬礼剧照,北方的葬礼hdbd高清版,北方的葬礼酷播在线播放等资源,在线播放有酷播,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多种在线播放模式,在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切换播放源。观看《北方的葬礼》切勿长时间用眼过度,避免用眼疲劳,如果你喜欢这部片子,可以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免费观看。没事影院收集各类经典电影,是电影爱好者不二的网站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