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布尔格哈特·克劳斯纳 乔切·舒托夫 塞巴斯蒂安·布隆贝格 迈克尔·施内克 戈茨·舒伯特 劳拉·汤克 阿尔恩特·施韦林·..
导演:拉斯·克劳梅 又名:
类型:国产剧 地区:其它 语言:其它 年份:2015 时长:分钟 状态:已完结
豆瓣精彩点评:
本文“黄啸的橙子林”原创(yelloworangeeva)
上一周,沦陷德国电影周,每天到六点过,丢下一切,奔电影院,其他事都没少,时间突然被切下来一大块给德国时间,可见忙乱。在德国的高中同学说,德国电影在德国也没几个人看,你好好珍惜机会吧。我说那德国人民看啥,同学说,铺天盖地的美国电影,好莱坞大片,文艺片,独立电影,还有老电影院,很美国就是了。不得不承认美国牛。
德国人自己不看德国电影,是因为德国片子娱乐性不够吧,花儿都是墙外香,加上好莱坞的确全球通用娱乐密匙在握。我一个美国朋友对德国电影周倒是盛赞,觉得比好莱坞大片有内涵,不过他酸溜溜地说,你能看到的德国电影是最好的德国电影,就像你能看到最好的伊朗电影,最好的泰国电影。但是你能看到最好的美国电影也能看到最烂的美国电影。其实所谓最好最坏,也是美国人输出的简单粗暴价值观之一,在德国人那里,好坏,都是分级别的,都要加副词后缀的。
《尊严殖民地》
《尊严殖民地》算是今年电影周最商业片的一部,卡司也大,尊严殖民地是前德国纳粹分子逃亡智利所建的聚集地,军政府在此进行大量的刑讯工作与秘密人体实验,同时邪教兮兮的。先看了镜头晃来晃去跟地下电影似的《流星街》,还有电子音乐震得人癫痫发作的《夜魔俯身》,再看这个起承转合推进正常的片子,感觉回到人间。奥斯卡导演佛伦瑞·加仑伯格,因为合拍片《拉贝日记》在国内粉丝不少,当天也在,很帅。主演是前段在中国网红了一把的丢书小师傅艾玛·沃森,赫敏是霍格沃兹魔法学校三人组唯一没长咧巴,越来越漂亮的一个。
《恋上哲学家》
《恋上哲学家》中,一票豪华哲学家在片子里寻常出没,神里神经,狂蜂浪蝶的,哲学大国就是任性。尼采说没有信仰,人生艰难。越上年纪,越深以为然。但是看《尊严殖民地》这类片子,对我想赶紧找个什么教信信的诉求又是一推八丈远,信仰异端了就这德行,怎么辨别啊。再就是虔诚笃信的能力,好像我有点不具备,被骗子国度霍霍的,加上自身也是怀疑体质,嘛都不信,吹得越邪乎,越没期望值。
《福岛之恋》
《福岛之恋》,题目误导,容易想到《广岛之恋》那挂去。其实是一个德国女孩和日本艺妓互相治愈的故事,黑白片很舒服,拍的也从容。艺妓桃井薰演过《幸福黄手绢》,老戏骨。她管德国女孩叫elephant,东西方的女人的粗与细真有戏。日本女人在灾难的废墟上活出优雅的气质和坚韧,与鬼魂相处的确定和虔诚,举世无双,德国女孩皮糙肉厚健康壮硕外向开朗喜怒有治健康,两下里对比起来,既是环境赐予,也是民族dna差异,这个碰撞角度,探讨日本大地震后的人性救赎,挺有力量。
最大震撼是,日本人把被辐射了的土壤挖出来,一袋袋装在麻包里,整整齐齐铺天盖地堆放在废墟里,像堤坝一样。人类对自己霍霍了的地球,素手无措,但是总要做点什么。
《汉娜·阿伦特》
德国电影周看了四年了,每次都会有一个二战追讨题材的片子,最难忘是前年的《汉娜·阿伦特》,有“纳粹死刑执行者”之称的阿道夫·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被审判,教授、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得意门生汉娜·阿伦特为《纽约客》前去采访写稿,她在文章中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索,引起洪水一样的恶评和抨击。愤怒的受害者是不接受理性思索的,罪行就是罪行,杀人凶手就是杀人凶手,容不得汉娜·阿伦特对其进行平庸与极端的划分,“并没有什么又平庸又激进的恶,恶只能是极端的,只有善才会是激进的。”这样的台词足以让人看完电影以不能停止反刍而脑仁剧痛。话说理性思索,在很多时候,都不是愤怒的对手,比如在灾难面前,在罪行面前,在宗教面前,在爱国主义面前,在民族主义面前,都是不能容纳理性思索重镇。德国人真是最善于思索的人类,没有之一。
因为《阿伦特》,学到了一个哲学术语“平庸之恶”英文为evil of banality,是指在意识形态机器下无思想、无责任的犯罪,是一种对自己思想的消除,对下达命令的无条件服从,对个人判断权利放弃的恶。
《国家反抗者弗里茨·鲍尔》
今年的战争反思是《国家反抗者弗里茨·鲍尔》,取材自总检察长鲍尔于二战结束十二年后追捕潜逃于阿根廷的纳粹罪犯艾希曼的真实故事,突出其在调查过程中遭遇的内部阻挠,因为当时还有纳粹在国家机器高层执政,阻碍也是为了自保。而检察官的目的就是抓捕罪犯,让他回来德国受审,让更多战争罪犯现形,他站在国家的过去的对立面,自己成为国家反抗者,连续收到死亡威胁,和身为犹太人的报复质疑。在《国家反抗者》和《阿伦特》这样的片子中,见识了德国人死都要思索的坚定,赞。
《恋上哲学家》
《恋上哲学家》是德国女哲学家莎乐美的传记,她的朋友圈是尼采、里尔克、弗洛伊德、托尔斯泰、契诃夫、弗里达……超级豪华大v团。莎乐美这一生从禁欲到纵欲经历的男人森林中,最爱的人是有点女性化的里克尔,因为跟她身上的男性气质互补,自我认知太冷静了。
在莎乐美面前,这些著名的男人们都很阴柔,包括认为“女人学哲学,既是女人的不幸,也是哲学的不幸。”的尼采。
话说尼采是不是真和自己的亲妹妹有一腿啊,电影里交代的比较晦涩,就白描了下尼采在他妹妹面前不太自在,她妹妹对莎乐美的敌视,到了当面骂都不够,还要写本书谩骂的程度。无论如何,这些鼎鼎大名的哲学家,都是莎乐美的人生配角。莎乐美说“美好的生活不是被给予的,而是靠偷”,太终极哲学了。
看完回来问了下城中哲学人王绍培,尼采跟他妹什么情况,真的亲兄妹恋吗?绍培说这个要查一下。问完我也对自己很失望,看个哲学片子,聚焦的还是八卦。
后面的私货:
出张私货片片,第一天去德国电影周开幕式,为淇淇国际出台了下,采访德国广州总领事馆副领事雷德先生。中德文化交流之类高大上话题不提,比较逗的地方记录一下。雷德先生说,德国愿意帮助中国足球拿到世界冠军!采访结束时候说,你手机壳真好看,我说20块某宝买的,要代购不?
德国电影周每部片子演完导演都会进来跟观众交流。说实话,现场观众问题实在听不进去,媒体这行再没落,还是一门专业,提问也是技术活,要把观点和冲突带出来,挑起对方的回答兴趣和逮住漏洞。
平时听的都是记者提问,也没觉得怎么样,把采访话筒交给吃瓜群众,问出来的问题,才觉得职业就是职业,不是吃白饭的。
现场观众来不来小女孩兮兮地问,你想到家,心里是什么颜色的?现在去德国旅游或者生活,有被排外吗,为什么?之类,听得我几乎是掩面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