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金庸武侠小说,您最先想到的是哪位大侠?是郭靖?乔峰?还是杨过?既然有这些大义凛然的侠客们,那就必然会有一些阴险狡诈的反派人物了!五毒教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了。看金庸武侠电影会经常听到“以毒攻毒”这个词,其实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有些“毒”如果用的恰到好处,不仅可以避免它的毒性,还可以起到治病救人的效果。今天我们就从五毒教来聊聊中医是如何“化毒为宝”的吧!不过小编也要很郑重地告诉您:千万不要自己去随意用这些“毒”,一定要听从专业医师的医嘱,小心使用!
上世纪风靡华人世界的武侠小说以金庸所著为最。究其武侠小说的魅力之源,其内容的博大精深首当其冲。众所周知,金庸武侠小说反映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中医药文化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块。金庸在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融合进传统的中医药知识,并推动情节发展,在以“武侠”为核心的世界中构建起与传统中医药相关却又独立存在、富于文学艺术和医药知识双重色彩的“江湖医学”体系。武侠小说中涉及的中药知识,包括名贵药材、药物功效、剂型、相关医家、医学秘籍等。让我们一起走进武侠世界,揭开流传于江湖中的那些中药的神秘面纱。
金庸笔下最令人闻风丧胆的恐怕要数来自云南的五毒教了。五毒教是一门江湖武学教派,出现在《碧血剑》与《笑傲江湖》两部小说中,素以善于使毒用毒而闻名。其“五毒”之名源于五种体内含有毒性成分的动物,即毒蛇、蜈蚣、蝎子、蜘蛛和蟾蜍。
其实,中国民间对这“五毒”早有记载,历史上许多中药文献以及现行的药典中,对“五毒”均有收录,且“五毒”的使用在云南苗疆一带颇为盛行。“五毒”假如利用的好,不但可以避免它们的毒性,反而能作为中药治病救人。
蛇毒
一说到蛇,大家本能地想到会夺命的蛇毒。《射雕英雄传》中的“西毒”欧阳锋外号“老毒物”,除了他确实武功高强以外,群雄们更加畏惧的是他所饲养的毒蛇!他能随意驾驭那些毒蛇进攻对手,凡中蛇毒之人必死无疑。在现实生活中,被毒蛇咬伤并中毒死亡的案例比比皆是,致使人们谈蛇色变。然而蛇本身却是不可多得的动物药,可谓一身是宝:蛇肉、蛇皮、蛇胆、蛇毒、蛇蜕、蛇血等,都能入药,且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山海经》中,就曾提出过“蛇,服之无心腹之疾”,那时的人们就开始意识到蛇的药用价值;唐代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记载了当时用毒蛇治疗麻风病的社会现实;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是集蛇类用药之大成,收载入药蛇类多达17种;现代的《中药大辞典》中全面记载了包括乌梢蛇、白花蛇、蝮蛇、眼镜蛇、水蛇等不同蛇种的药用价值。
目前作为药用的蛇主要是白花蛇(又名蕲蛇)与乌梢蛇,一般都以蛇肉入药,对蛇肉的性能、功用认识古今基本相同,两蛇的功用基本一致。因蛇为动物类药,故其药味咸而甘,药性偏温,主归肝经。对其功用认识,古人常以“取类比象”法来理解:蛇形细长,古人将它和身体的经脉联系,认为能通络以治疗与经脉相关的疾病;蛇行动敏捷,与中医里“风邪”的善行数变的致病特点相似,故其能祛风以治与“风邪”相关的疾病。由此引出白花蛇与乌梢蛇的主要功用:祛风。这一功用的特点在于因蛇善于走窜,内走脏腑、外达皮肤,透达筋骨经络,所以几乎可以治疗一切“风疾”。
1祛风止痒
蛇的祛风止痒作用非常显著,治疗一些瘙痒性皮肤病疗效明显,如急慢性湿疹、玫瑰糠疹、急慢性荨麻疹、麻风病、疥廯等,尤其是对一些顽固性的皮肤瘙痒,其他药物作用不明显时,适当应用白花蛇或乌梢蛇可有效。
2祛风通络
蛇善于行窜而长于通行经络,对于一些经络不通的病证疗效显著,如顽固性风湿痹痛出现关节畸形、肌肤麻木不仁,中风后遗症出现口眼斜、半身不遂、瘫痪等。
3祛风止痉
痉是一种症状,轻则表现为眩晕,重则出现震颤、抽搐甚至跌仆昏厥等,主要与中医所说的“肝风”有关。蛇主归肝经,善于祛风,故有显著的止痉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白花蛇或乌梢蛇的作用非常显著,一般用量不大。同时因其所治疗的病证多为难治的慢性病,所以许多人也选择用蛇肉泡制成药酒长期服用。
除了蛇肉以外,蛇胆也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在《神雕侠侣》里,身受重伤的杨过被神雕所救,并食以神雕赠送的毒蛇蛇胆,食后精神爽利、力气大增。虽是小说虚构,蛇胆也无补性,但蛇胆的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明目清心的效用却是确切无疑的,杨过用之伤愈力增,也可能与蛇胆的通络、解毒的作用有关。单说蛇胆的入药可能大家不熟,但一说到蛇胆川贝枇杷膏就一定不陌生了。常有一些认为自己是热性咳嗽的患者会自行购买该药,并且用之有效,可见蛇胆有较好的清热化痰止咳的功用,用于包括感冒、急慢性气管炎、咽炎等导致的咳嗽,但须明确,这种咳嗽必须是热性咳嗽,因蛇胆的性味苦寒。蛇胆还可用于治疗一些热毒病证,眼睛疾患等。
除了蛇肉、蛇胆入药以外,蛇的其他部位也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如蛇蜕(蛇生长过程中退下来的皮膜)具有祛风止痒、解毒杀虫的作用,用于治疗各种顽固性皮肤病,如顽癣、疥疮等;鲜蛇血能补血活血,可以治疗血虚、血瘀病证,尤其是因为血虚血瘀引起的局部关节痹痛等症状;蛇肝有解毒祛风、镇痉止痛的功效,能够治疗风湿瘫痪、四肢麻木、半身不遂等;蛇毒具有强大而持久的止痛效果,用于减轻包括癌痛在内的痛证。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人们对于毒蛇的恐惧往往是天生的,哪怕郭靖和黄蓉初遇欧阳克,看到如潮水般涌来的毒蛇,也不由得头皮发麻,心生恐惧,更不要说后来遇到武功登峰造极又心计比蛇还毒的欧阳锋了。但是蛇入药却浑身是宝,我们应取其长而避其毒,化毒蛇为宝药。
蜈蚣、全蝎
说到蜈蚣,一种本能的恐惧和厌恶会油然而生:蜈蚣外形丑陋恐怖,躯体修长,内含剧毒,如被其所伤,轻则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出现红疹,日久溃烂,重则头痛恶心、发热抽搐甚至昏迷。因其步足既短又多,故又称百足虫、百脚虫,“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指的就是蜈蚣。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反感蜈蚣,但在金庸的笔下,蜈蚣却成为丐帮帮主洪七公的美味佳肴。洪七公可以算得上是个真正的美食家,居然知道长于华山之巅的蜈蚣最为肥嫩鲜美,为了一饱口福,千里迢迢从岭南赶到华山捕捉蜈蚣,精心烹调,品尝下酒,直呼美味无比,并以此招待他的忘年交杨过。
其实,蜈蚣有毒不假,金庸说它能入膳也不错,但此处我们想向大家介绍的是蜈蚣还是一味十分有用的中药。
蜈蚣入药可追溯到《神农本草经》,它的性能、功用与其生长环境、生物特性有关:蜈蚣喜欢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生活,常潜伏在砖石缝隙、墙角边成堆的树叶、杂草、腐木等阴暗角落,畏惧阳光,昼伏夜出,钻缝能力极强。故其性味辛温,因辛能行散,温能通行,且它只归肝经,能够通达内外,搜风逐邪,故而有息风止痉、通络止痛的作用。同时,因其身具毒性,能以己之毒克制和攻击周边的其他毒物,所以又能攻毒散结。因此,蜈蚣主要用于:
1顽固性疼痛
包括关节痛、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以及癌痛等。
2中毒较重的病证
如皮肤恶疮,毒蛇咬伤等。
3有形包块
如恶性肿瘤、淋巴结核、结节等
4痉挛抽搐
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痉挛抽搐,如癫痫、中风、破伤风等。
需要说明的是,蜈蚣治疗上述病证多与另一味具有相同功效的全蝎同用。但无论是蜈蚣还是全蝎均为毒性较强、价格昂贵的药物,因此必须严格掌握剂量和疗程,用量一般多控制在3-6克,不可多用久用。
蜘蛛
“五毒”里的第四种剧毒之物是蜘蛛。金庸笔下专门有两处描写了蜘蛛的毒性:《神雕侠侣》中金轮法王携带三只剧毒无比的彩雪蛛从西域来到中原。这彩雪蛛一遇到血肉之躯,立即扑上咬啮,非吸饱鲜血决不放脱,毒性猛烈无药可治。《倚天屠龙记》里,蛛儿为了练千蛛万毒手,每日都要让两只花蛛咬她的手指吸血为食,她则将花蛛的毒液吸入体内,饱受痛楚,并且大损容貌。可见蜘蛛之毒猛烈无比。
相对于其他四毒,蜘蛛入药比较少见。目前知道,蜘蛛性味苦寒,能祛风消肿、解毒,可用于疔疮、毒虫咬伤等皮肤病以及中风口斜、惊风等病证的治疗。
蟾蜍
最后一种剧毒之物是蟾蜍。有趣的是,尽管蟾蜍模样长得丑,但它远比其他“四毒”更受人们欢迎,我国传统文化也历来认为蟾蜍为仙物。传说嫦娥奔月以后,化身为蟾蜍住在月亮上,被称为“月精”;伏羲与女娲交尾像中,女娲手上所持的月轮中就有蟾蜍。
蟾蜍整体入药很少,多以蟾酥、蟾皮等入药。其中蟾蜍的耳后腺(眼上角的一对椭圆形凸起)和背部皮肤腺分泌物的白色乳浆加工品名叫蟾酥,属于名贵药材,有开窍醒神、解毒止痛等功效,用于痈疥、疔毒、咽喉肿痛等,驰名中外的“六神丸”、“麝香保心丸”、“蟾酥丸”等,蟾酥都是其中的主要成分之一。蟾蜍除去内脏的干燥尸体为蟾皮,常用于小儿疳积、慢性气管炎、咽喉肿痛、痈肿疔毒等,近年来用于治疗多种癌症。
尽管“五毒”在江湖中饱受恶名,让众多英雄唯恐避之不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它们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作用,利用得当能够化身治病良药,造福病患。作为有毒中药,五毒有共同的特点:均具毒性,并以此在一些顽固性、难治性皮肤病的治疗中,比一般草药多了一层以毒攻毒的作用;走窜之性很强,善治顽固性瘀滞不通病证;它们不宜多用久用,而且药源比一般草药稀缺,因此价格较为昂贵。
小贴士:六神丸
六神丸是我国应用历史久远的中成药,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作用,其主要成分是珍珠粉、雄黄、冰片、麝香、牛黄和蟾酥六味,临床多用于治疗咽喉病等,如咽喉肿痛、吞咽不利、骤然失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