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诱拐》作为香港作家文善第三届台湾岛田庄司推理小说奖同名改编之作,打着烧脑推理游戏的宣传策略,预告片显现耳目一新的拍摄手法,听说当时令不少观众对本片充满期待。
如果说原著小说扬威海外的主因是有趣的故事布局、引人入胜且曲折离奇的推理情节,倒不如说小说借一宗搒架勒索的疑案来嘲讽社会体制的崩坏与不公。
把小说电影化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主因是小说细节的着墨可以巨细靡遗,人物关系、背景、交谈互动,以至犯案动机都可以慢慢铺排、陈述与描绘;但来到了电影,由于电影是以动作的影像为主,加上片长、演员的演技发挥、选角的选择、剧本的完善度、制作成本等其他因素,均有机会令移植的作品惨不忍睹、不伦不类。
笔者有阅毕整本原著小说才观影的,只能说电影基本上是导演黄浩然先生在大部分保留小说原著情节的情况下,以本土社会元素的渗透来大谈自己对社会实况与社会不公体制的看法。
为免剧透,投资银行被勒索十九万案件的情节与真凶谁属的讨论不会在此多加讨论,因为《逆向诱拐》的重点也不在于勒索案的细节,而是借勒索案的犯案动机来道出香港社会年轻与年老一代对社会发展、生活看法、政治意识价值观的分歧与矛盾,也借两者间的矛盾来作出社会的控诉。
社会发展的成果显然是上一代老一辈默默耕耘的努力所致,但安逸久了,慢慢对新事物抗拒,世代改变了,还懵然不知,片中快将退休的唐辅(邵仲衡)不明时下流下网络用语、科技认知的缺陷、不明白为何真凶为何区区19万的小数而犯案、以为是恶作剧一场,结果自己鞠躬尽瘁全力缉凶却徒劳无功。
社会不公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下的必然产品,大财团蚕食社会资源、信息掌控的不均衡、既得利益者在建制下助纣为虐、贫富悬殊都是现实社会的无奈,而《逆向诱拐》的核心价值正正是透过绑架案“真凶”不惜犯法,有勇有谋逆转世界规则的离地故事来让观众反思改变世界群众的力量是少不了,但“当群众置身其中时,他们其实不知道自己在做甚么”盲从附和其实反而是百害而无一利,在迂腐和不公的建制体下如何不被同化,反借社会建制资源追求建制外的理想与抗拒正是导演留白给观众反思的地方。
在有限的制作资源上,电影打着推理悬疑的噱头也许欺骗了观众进场,但导演在编、导、剪作出不少大胆尝试,诚然故事结构也许散乱、故事细节也有不足,但电影显然载着某种抱负,是一部让人反思的社会隐喻之作,片尾彩蛋显然对社会不公继续装睡的人的一个当头棒喝。
如果电影是贴近社会脉膊的产物,《逆向诱拐》显然是沉寂港产片韍场的一个大胆尝试,其强烈的本土精神正是整部电影的命脉。
电影好看与否还待观众看完后自行定断,但笔者建议看不明白的观众可事后看原著小说,慢慢品尝故事细节中的背后意义与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