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菜单

人气:加载中...

战时省委 (2011)

暂无评分

主演:徐僧  张铮  郭天雨  张筝  

导演:郑华  又名:

豆瓣精彩点评:

暴风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快速播放

非凡线路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快速播放

腾讯视频

剧情介绍

来源:南方日报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韶关市浈江区五里亭的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历史陈列馆,看到馆外三五成群的游客在青石砖铺就的广场上合影留念。广场上方,一面面红旗迎风而舞,两旁的山茶花开得正艳。近几年来,随着红色旅游持续升温,该陈列馆成为韶关市区最火的红色“打卡地”之一。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国民党广东省政府迁至韶关,韶关成为战时省会,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也迁至韶关,先后辗转市区、南雄瑶坑村、始兴红围、五里亭等地秘密办公,团结和带领人民开展近4年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敌后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斗争,使广东成为全国三大抗日敌后战场之一,在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如今,五里亭、红围、瑶坑三处省委机关旧址被合称为广东省委(粤北省委)的“红色祖屋”,经过积极保护与修缮,陆续对外开放,成为传播红色文化、赓续革命精神的重要阵地。

奋斗之路

五里亭

全力保障广东抗日顺利开展

“故事发生在中共粤北省委书记李大林的卧室里,就是我现在所在的位置(五里亭旧址内),1942年5月27日凌晨,由于党内出现叛徒,李大林夫妇和这里的工作人员全部不幸被捕……”在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历史陈列馆里,小讲解员向学生参观者娓娓道来当年的“粤北省委事件”。

据史料,1942年5月26日,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南方工委)组织部长郭潜在韶关花园酒家被捕后叛变。因叛徒出卖,当年5月27日,李大林夫妇等人在五里亭被抓捕,粤北省委组织部部长饶卫华刚从东江老隆巡视工作回来即被捕,5月30日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在乐昌也被逮捕。

震惊全国的“粤北省委事件”,是继“皖南事变”之后,国民党顽固派在华南地区制造的又一起反共事件。“粤北省委事件”发生后,中共粤北党组织在中共中央、中央南方局的正确指导下,果断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有效制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保护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

就是在那白色恐怖、腥风血雨的日子里,中共广东省委的革命者们不畏艰险,为抗日救国奔走,奉献着青春与生命。韶关市委党史研究室四级主任科员邵文介绍,近年来,他们通过重新梳理史料了解到,迁驻韶关以后,在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利用报刊、文艺、学术活动等形式,组织抗日救亡文艺宣传队到各地区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通过广泛宣传,开展广东(粤北)抗日战争的思想动员、军事训练、兵员补充、粮草及武器弹药准备等重要工作,保障了全省抗日的顺利开展。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中共广东省委根据形势需要,将省委机关迁到粤北韶关,先在八路军驻韶关办事处(韶关西河)附近办公。1939年冬中共广东省委从韶关市区秘密迁往南雄,不久再迁往江西信丰,1940年2月省委机关从信丰回迁至南雄,驻扎瑶坑村;1940年7月迁到始兴红围;1940年12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南方局为更好地进行组织管理,并开展斗争,撤销中共广东省委,成立中共粤北省委和中共粤南省委,粤北省委仍驻始兴红围;1941年春,为更好地开展革命斗争,粤北省委由始兴红围迁到韶关五里亭一处两栋砖木结构泥墙砖维护的客家老屋,当年那是韶州师范所属的一个农场小院。直至1942年5月,“粤北省委事件”发生,省委机关遭到破坏。

2009年3月,中共广东省委常委会议作出修复保护和利用五里亭中共粤北省委机关旧址的决定。旧址修缮历时一年完工,并在一旁新建了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历史陈列馆,2010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开馆当日便吸引了大批慕名而来的参观者。”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历史陈列馆主任许卉说,陈列馆自开放以来,年均参观人数达4.5万人次。

始兴红围

“红色堡垒”中电波永不消逝

1942年5月“粤北省委事件”发生后,地下电台负责人黎百松连夜从韶关市区赶到59公里之外的始兴县沈所镇红围,即刻通过电波将粤北省委遭破坏的消息向党中央汇报,党中央收到电报后,及时作出党员干部紧急疏散的决定,使其他党组织未遭到破坏,有效地为党保存了精干力量。

红围是一座有5层楼高的典型客家建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用鹅卵石、糯米、红砂岩的砂浆砌成,整体呈淡红色,当地群众称之为“红围”。这个别称更深层次的来源则是,这里曾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机关驻地,有着光荣的红色革命斗争历史,尤其是藏身在此的秘密电台、地下交通站,令这座古老的围楼成为抗战时期广东重要的“红色指挥所”。

“1941年春,粤北省委迁往韶关市区五里亭时,省委电台并未跟随迁移,仍留在红围执行任务,正是由于当时的始兴县拥有粤北地区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地下交通站,遍布全县,为省委电台传送密电提供了极大便利。”作为红围的宣讲员之一,沈所镇党委委员郭伟玲已然将红围的历史熟记于心。

郭伟玲指着红围旧址前的326乡道告诉记者,往前两三公里处的日新小学(现八一小学),就是当时地下交通站的枢纽,中共始兴县委以日新小学为中心点,建立了李屋、私立志德小学、风度学校等20多个秘密交通站,以日新小学为中心点向四处发射,可以沟通到外省。时任粤北省委组织部部长的饶卫华曾在《我参加革命的回忆》中说:“省委有秘密电台设在始兴,和延安党中央、设在重庆的长江局以及设在闽粤边的南方工作委员会的地下电台保持经常联系。”

秘密电台和地下交通站,可以说是红围革命史中重要的一笔。站在红围旁,始兴县史志办主任单小红向记者讲述起那段令始兴人自豪的红色岁月。

自1940年7月中共广东省委从南雄迁入始兴红围后,时任省委书记张文彬和机关人员住在红围内楼房4楼,省委电台设在5楼。次年春天,粤北省委迁往韶关,省委电台继续留在始兴红围,黎百松经常以跑生意为名到五里亭和李大林联系。因安全措施做得好,在这一年多里,省委电台发送电报100多次,密切了粤北省委与各级党组织的联系,对及时传达党中央的政策和指示、开展敌后武装斗争等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令人愤慨的是,1945年2月始兴沦陷,日寇一把大火点燃了围楼,围楼结构受损严重,只剩四面墙壁及内部部分基底结构。

对于红围这座“红色堡垒”,始兴县一直细心保护,并将之列为始兴县文物保护单位,设碑铭记。2009年,在广东省委、省政府支持下,红围得到修缮,并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5月,红围旧址修复保护工程正式完成,成为首批“广东省党员教育基地”“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借此,红围所在的沈所镇以深厚的红色文化历史为依托,充分激活农村闲置资源,将红围、日新小学、冼屋围等历史遗址打造成红色文化核心区,发展全域旅游。如今,在红色旅游的带动下,这个革命老区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南雄瑶坑

英雄儿女“能吃辣椒能干革命”

1938年10月,省委机关迁到临时省会韶关后,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日军也进逼韶关。为保存党的组织,1939年冬,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省委机关迁往韶关“北大门”——南雄。接到任务后,中共南雄中心县委精心选择了党组织健全、群众基础好,离县城不远的承庆乡第六保瑶坑村,作为省委机关的秘密驻地。

南雄史志办主任肖兴麟介绍,当时承庆乡乡长刘友聪和第六保(瑶坑)保长刘烈任都是中共地下党员,瑶坑村有党的支部、地下党在瑶坑办了夜校,组织了妇女会,宣传抗日救亡,群众觉悟较高,因此,瑶坑村是省委机关进驻的理想选择之一。

早春三月,位于南雄市雄州街道荆岗村委的瑶坑村,成片的油菜花安静绽放,一排相连五间的砖瓦房正是当年省委机关的办公场所,这里原是瑶坑村私塾小学堂。记者在一份悬挂于屋内的“农民夜校和妇女会”介绍上看到:“妇女会成员坚持读夜校,唱进步歌,调解家庭纠纷,并组织集体开荒种菜、养鸭等生产活动,收入用来支援地下党同志的活动费用。”

村民刘光珠指着墙上的妇女会图片说,自己的母亲就曾是其中一员,不仅如此,当时当甲长(相当于现在的居委会主任)的父亲刘列球也加入了地下党,成为地下交通站的活跃分子。刘光珠常听老人讲往事,抗日时期在瑶坑有很多像他父亲母亲那样放下锄头干革命的人。

1939年,省委机关迁往南雄瑶坑之前,省委地下交通员梁维平提前两三个月以“逃难者”的身份到达瑶坑,为省委机关进驻瑶坑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因她待人和气、肯帮助人,又有裁剪衣服的技能,很快得到群众信任和好感,人称“平姐”。

不久,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张文彬、组织部部长李大林等,都以平姐亲戚的身份先后来到瑶坑。此时,瑶坑交通站建立起来,坚决有效地执行党中央指示,开展各项工作,并直接领导了南雄地下党的工作。

省委机关在当地群众掩护下,建立了电台,并安全地活动了多个月,直至1940年夏,鉴于南雄形势变化,为进一步保存革命力量才迁往始兴红围。在瑶坑期间,广东省委机关得到南雄地下党组织和瑶坑群众的全力支持与掩护,未有丝毫暴露。之后,省委机关由南雄再转到始兴,省委电台还留在南雄有一年多。

“我们南雄是一片革命的沃土!”肖兴麟自豪地说,1939年间,在省委直接领导下,南雄各基层党组织积极发展党员,至1940年初,党员人数已有300多名,党支部和党小组达40多个。由于党员人数较多、组织较健全,南雄党组织除了把当地的抗日救亡运动搞得轰轰烈烈,还出色地完成了省委交给的各项重要任务。“毛主席曾说过,越爱吃辣椒的就越能革命。我们南雄人既能吃辣,干革命也厉害。”南雄市油山镇人大主席、革命后代黄树材自豪地说。

圆梦故事

韶关始兴县沈所镇宣传委员郭伟玲:

集中力量打好

“红色村”招牌

冬去春来,韶关始兴县道x344线城南到沈所花山路段,绵延20多公里的道路两旁,一棵棵落羽杉在轻柔的春风中舒展开了黄绿嫩叶枝条,这是当地有着“最美乡村公路”之称的落羽杉道。距离公路不远处的沈所镇八一村,是远近闻名的“红色革命村”。

近年来,当地政府通过整合红色资源,将八一村及其附近的一个个红色景点“串珠成链”,形成以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机关旧址(红围)为支点的始兴红色文旅特色线路,吸引了越来越多机关、企事业单位团体及游客前来参观、学习。这背后,离不开沈所镇宣传委员郭伟玲这名“85后”基层干部的一份努力。

“八一村红色文化突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附近有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机关旧址(红围)、中共广东省委地下交通站旧址(八一小学)、外营保卫战遗址,风度大队藏枪洞、冼屋围等。”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始兴人,郭伟玲对家门口的历史和红色文化资源是如数家珍。

2019年4月,郭伟玲来到沈所镇工作,2019年前八一村存在多处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卫生较差等问题,旅游体验感不好。“如此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八一村的‘灵魂’,我既然分管了这些领域,就要想方设法盘活现有的资金、资源,集中力量打造好这块红色‘招牌’。”郭伟玲说。

2019年以来,沈所镇将800万元红色革命遗址修缮资金与300万元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资金相结合,推动红色革命遗址修缮项目落地,提升景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游览体验、做好环境卫生管理、培养优秀讲解员、积极争取上级专项经费及大力推广进行招商引资等,将八一村打造成了一个干净、整洁、宜居、宜游的红色特色旅游名村。

为增强游客体验,方便市民周末休闲需求,沈所镇还积极为八一村引进了共享电动车,使之成为始兴县首个覆盖到城区以外村和红色景点的共享电动车项目。“八一村距县城很近,骑行只要10多分钟,我们看到县城有网点了,就想办法找到电动车项目负责人谈合作。”在与供应商沟通中,郭伟玲发现,对方其实一直想铺开网点,苦于找不到相关部门负责人。没想到,沈所镇主动找上门了,双方一拍即合。如今,村里停车点停放的一排排“小绿车”成了景点附近的一道独特风景,游客到此骑行赏景,不失另一番惬意;当地村民出行也多了一样便捷的交通工具。

“下一步,沈所镇要持续发挥文化生态效益,加大对境内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力度,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郭伟玲已在脑海中描绘出今后家乡红色文旅发展的新蓝图。

蹲点手记

形式多样的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在韶关开展

“红色课堂”

播撒“红色种子”

饮水思源,不忘初心。

此行采访,记者看到,韶关地区的多个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旧址,通过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在孩子心中播撒红色种子,激发、培养他们的爱党爱国情怀。

在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历史陈列馆,这里作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已打造成为孩子们感知革命精神、触摸烽火历史的“红色课堂”。

广东北江中学七年级学生谭果儿告诉记者,自己对历史的兴趣就是在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历史陈列馆里当小小讲解员开始萌发的。

陈列馆主任许卉介绍,近年来,该馆不仅在暑期开展系列红色主题培训活动,包括讲解培训、绘画课程等,还在平时开展“广东省委在粤北”小讲堂进校园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更深入了解韶关的历史和文化,增强了他们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在南雄,“红色课堂”开进各大中小学校的活动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2013年,革命后代黄树材到南雄市著名的革命老区油山镇工作后,一边寻访老红军和红军后代,挖掘油山的红色故事,一边将油山红色历史故事进行系统整理,制作成针对中小学生的专题课件,将红色课堂开到油山的学校中去,包括南雄实验中学、南雄黄坑中学、南雄油山小学等学校的上万名孩子,都聆听过黄树材的讲演。

为讲好油山的红色故事,作为南雄市油山镇人大主席的黄树材还组织南雄油山镇的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以及大学生志愿者和年轻干部等,加入到义务讲解的行列中。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记者在采访中深刻感受到,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能让孩子们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从而引导他们从小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饮水思源,报效祖国。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李劼 唐音 实习生 关振锋 通讯员 蔡仁银 刘溶 赖兵梅 赖信英

韩剧战时省委高清在线观看由6080影院整理于网络,并免费提供战时省委剧照,战时省委hdbd高清版,战时省委酷播在线播放等资源,在线播放有酷播,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多种在线播放模式,在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切换播放源。观看《战时省委》切勿长时间用眼过度,避免用眼疲劳,如果你喜欢这部片子,可以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免费观看。6080影院收集各类经典电影,是电影爱好者不二的网站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