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朝史暮今
编辑丨朝史暮今
"《千万不要忘记》在20世纪六十年代是一部非常火爆的话剧,这部话剧创作于1962年,后被改编成电影《千万不要忘记》。
话剧《千万不要忘记》在电影之前就已经全国知名,异常火爆了。电影的上映让更多的人观看到了这部轻喜剧。随之而来各种书刊、报纸对《千万不要忘记》的报道开始多了起来。直到今天,对《千万不要忘记》的探讨还在继续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对《千万不要忘记》的看法也越来越多的展现在我们眼前。分述如下:
"观点一:廖震龙1964年发表在《电影艺术》的文章:《影片<千万不要忘记>的主题和人物》一文中认为,《千万不要忘记》是表现了时代的一个重大主题: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以另一种形式继续进行着。
它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政治思想领域进行的一场阶级斗争,这种阶级斗争是剧烈的、曲折的、长期的。这与那种夺取政权时期的暴风骤雨式的阶级斗争有所不同。这是一场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进行的斗争,是在政治思想领域内迸行的斗争。
资产阶级为了达到复辟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目的,向无产阶级进行思想溶化、思想渗透的方式。而这样的阶级斗争,随时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是容易被人们所忘记和忽视的。
"廖震龙还认为:影片的这个主题,主要表现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争夺青年一代。这样的主
题在当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要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事业培养革命的接班人,使其后继有人。
在《千万不要忘记》中,丁少纯形象的意义,在于要长期坚持不懈的与资产阶级思想作斗争,同时还要与那种旧思想和习惯势力作斗争。要以年轻一代工人阶级的形象,投入到阶级斗争的熔炉里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树立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把自己练就成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
"最初丁少纯受到岳母的影响,渐渐讲吃讲穿,热衷于打野鸭子赚钱,由于工作分心,险些酿成重大的生产事故。
而《千万不要忘记》在丁少纯的转变这方面处理的很好,在其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丁少纯幡然醒悟,意识到自己思想的滑坡,认识到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危害,及时纠正了自己的错误。
剧中通过丁海宽对丁少纯严格地批评,丁爷爷的鞭策,朋友季友良的规劝和妹妹那不加掩饰的不满,最终使丁少纯的思想回归到无产阶级思想上,剧中反衬出的是无产阶级思想对资产阶级思想斗争的胜利,是革命政治思想教育的结果。
"廖震龙对姚母这个人物的评析是,资产阶级的代表,是处于对立地位的人物。她的思想影响了丁少纯。
在《千万不要忘记》中,对姚母这个人物的刻画是成功。剧中姚母的面部表情、言行举止都充分体现了这个人物的特点,是那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资产阶级人生哲学的艺术典型。
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批判,不能单纯的理解为对他所作事情本身的批判,可以理解为是从哲学意义与道德意义上的高度概括。在姚母身上,可以看到许多资产阶级人生观的表现,例如:让丁少纯去打野鸭子来赚钱;
丁少纯帮人修了鼓风机,她收钱;再如:当丁少纯丢了钥匙,别人担心的是怕钥匙掉在电机里,而姚母担心的却是“咱们家的门可是不严实了啊”。廖震龙认为这句台词刻画了姚母利己主义的性格,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在于表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政治思想的争夺。
"要求人们对这种思想提高警惕,不但要坚决杜绝这种思想的入侵,还要对姚母这样的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其成为新人。剧中丁海宽的最终让姚母留下来一段台词,充分说明了这样意义。
文章《影片<千万不要忘记>的主题和人物》中也提到了《千万不要忘记》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在工会工作的小刘的侧面描写存在着缺点;姚玉娟人物性格和思想描写的都不是很清楚;
而对丁少纯的这种错误思想没有充分的表现出党、团组织对其帮助和教育,这对当时工厂中政治思想工作的反映是不全面的。
《千万不要忘记》虽有不足,但它仍是一部比较成功的剧,其主题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反映出了较强烈的现实意义。
观点二:冯守棠的《究竟应该怎样评价话剧--千万不要忘记》一文中认为:姚母被列入了资产阶级的营垒中,是缺少依据的。
"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思想上,都没有一个正确的“根据”可以把其划分成资产阶级一类人。这篇文章还提出:“马克思主义历来都是从经济上划分阶级的,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对此不能有任何动摇。因此,剧作把存在着资产阶级思想的姚母这样的人民群众划入资产阶级那边,就太不准确了。”
《千万不要忘记》中,把姚母说成是“有意”把姚玉娟和丁少纯“培养成资产阶级的接班人”令人难以置信。在戏中,对姚母的描写是她对新社会的生活方式的不适应和不理解,并没有去仇视新社会。
对姚母与丁海宽的矛盾冲突、对丁少纯的不良影响,都说成是思想领域的阶级斗争,也是缺乏理论依据和“实际”依据的。
"冯守棠认为:他们之间的矛盾问题在于对待事物行动和态度的不同,如借钱买料子服、旷工、卖掉打来的野鸭子、掉钥匙事件等,这些问题都反映了姚母与丁海宽在世界观和思想境界上有所差别,并因此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冲突和思想矛盾,这些并不能被当做阶级斗争在思想领域的表现形式。
观点三:吕中山、杨庆旺在《感受丛深文学创作》一文中,对《千万不要忘记》也阐述了其观点,认为:第一,“丛深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9]第二,生活气息浓郁,运用了丰富而生动的群众语言。
讴歌了工人群众,如电机厂下线工人、车间主任等。第四,《千万不要忘记》轰动全国,震撼文坛,受到当时国家领导人的称赞的主要原因,(除了政治因素之外)是因其剧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千万不要忘记》这部剧的观点是有所争议的,而关于这部剧的主题的形成丛深先生在“《千万不要忘记》主题的形成”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这个剧本的主题是逐步深化的,主题思想是逐步提高的,为什么能够逐步深化与提高呢,完全是由于党的领导的作用。”
丛深先生的这部《千万不要忘记》的素材是来源于生活的,基于以上对丛深的《千万不要忘记》的观点,是由于历史、社会、政治的原因而形成。
《千万不要忘记》这部剧,在当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无论是电影的上映,还是话剧的公演,都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演员们用心的表演,编剧精心的写作,把《千万不要忘记》生动地展现在荧屏里和舞台上。可以说,这部剧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功,在这里面我们要谈的是它语言运用的艺术。
"话剧的语言艺术是话剧艺术的本质特征,而话剧作家在运用话剧语言上是十分讲究的,一部成功的话剧,是要把语言也运用的非常成功才行,这样,在人物的塑造、生活的反映及主题的表现上,都需要把语言作为载体。
在话剧中,推进剧情的重要手段,就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因为话剧和传统的戏曲,在舞台表现上,有着形式上的差异,所以,一个好的话剧编剧,特别看重台词的精雕细琢和精心设计。
英国戏剧家威廉?阿契尔说过:“每一句对话,如果真正是戏剧性的,就必须对重要人物命运的过去、现状和前景表示某种态度。而糟糕的对话是,在其中我们感觉不到它和重要人物命运的联系”。
"那么,在一部话剧中,戏剧的矛盾、历史的背景、人物的关系以及情节规定的走向,这些环节都是要由台词来显示的。
因此,戏剧中的一切动力,都来源于台词。一部优秀的话剧,在剧情推进的过程中,台词的作用不容忽视,它可以使戏剧中的冲突与人物的关系联结在一起,又可以使戏剧冲突与矛盾编成一张网,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台词的意义与其内涵的先后关系,都有着很强的延展能力。
戏剧理论家洪深认为:“话剧的生命,就是对话。写剧就是将剧中人说的话,客观的记录下来。”
《千万不要忘记》的编剧丛深从语言的角度出发,从生活的角度出发,用话剧的生命——对话,客观的记录下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审美心理和意识形态。从语言美学的角度上讲,也揭示了话剧和戏曲之间的那种质的区分。
"在戏剧语言中,语言是从说唱的形式到对话的形式的转变,这使得话剧成为宣传的工具,也使得话剧与社会现实更加贴近。现代语言学认为,语言运用者的思维方式是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的,那么,语言的本身,也是一种思维。
与此同时,话剧本身又是一种对话的艺术。黑格尔说:“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见诸现实。”
"由于动作是来源于心灵的,而语言又是通过心灵的表现,获取最大限度的明确与清晰度。一部话剧质量的高与低,演出效果的好与坏和语言成就是密不可分的,甚至起到了决定的作用。
在研究话剧语言的过程中,常被人们重视的特征有两类,是从语言的特征上划分的。话剧可分为两大类,第一是说明性文字,把说明介绍性的文字作为主要特征;第二是正文,是把人物对白性的文字作为主要的特征。
而这两类特征也被人们视为主次之分,即把正文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而把说明性文字作为次要的研究对象。那么,在这里,我们要对被人们视为次要特征的研究对象——说明性文字,进行深入探讨。
"我国著名的现代修辞学奠基人陈望道先生说:“修辞研究要把内容决定形式作为研究纲领。”他还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论点:“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这个论点就是对他所提到的这个研究纲领的具体化。
本文也是遵循和依据陈望道先生所提出的这个研究纲领,对话剧中说明性文字的语言风格特征进行具体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