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香港导演李萍倩(1902-1984)而言,他最为内地观众熟悉的经典作品则是在香港长城影业公司拍摄的歌唱喜剧片《三笑》(1964),该片于1969年获第15届亚洲影展最佳喜剧片奖。
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堪称李萍倩导演晚期电影生涯的巅峰之作《三笑》,在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内地,在票价还是几毛钱的时代,便创下四亿两千万票房收入记录。
"陈思思在电影《三笑》(1964)中的影像它用神来之笔的江南小调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唐伯虎与秋香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而后来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1993)许多故事情节多取材于《三笑》。
自20世纪20年代起至60年代,自黑白默片到彩色有声片,自上海至香港,李萍倩编剧、导演了百余部作品,题材丰富、类型多样,是一位相当多产且风格多变的导演。
"刘琼在电影《金银世界》(1939)中的影像而取材家庭伦理、表现人情人性的创作宗旨,始终影响着李萍倩日后的电影创作实践。李萍倩从影60年来,导演影片近200部,编写剧本10多个,主演影片10多部。
【辍学创办“神州”】
1902年,李萍倩出生于浙江杭州书香世家。他原名李椿寿,祖籍安徽桐城。虽然家里世代为官,但在童年时期其祖父和父亲就相继离世。
李萍倩少时离家出走,在银行、邮政局等处工作,后赴上海沪江大学社会系求学。他自小就喜欢话剧和摄影,这或许奠定了李萍倩电影创作道路的基础。
"电影《不堪回首》(1925)宣传照,李萍倩1920年,李萍倩在大学阶段中途退学,进人明星电影公司的电影学校,跟随中国早期电影开拓者郑正秋(1889-1935)等人学习编剧、摄影等,并不断观摩影片,学习拍摄和制作技巧,由此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电影求索。
1923年,李萍倩与从法国学习电影归来的汪熙昌、陈醉云(1895-1982)、裘逸苇、裘芑香(1898-1959)形成五人小组,共同创办神州电影公司,并主演了公司的创业作《不堪回首》(1925)。
"电影《不堪回首》(1925)中国版海报之后,“神州”公司坚持艺术精神和理想抱负,推出了《花好月圆》(1925)、《难为了妹妹》(1926)、《好儿子》(1927)等注重家庭婚姻、亲情伦理的影片,李萍倩因执导《难为了妹妹》正式步人电影导演行列,从一开始便接受了纯艺术的创作理念。
1927年,推崇电影“潜移默化”功能、风格比较知识分子化的神州影片公司营收不佳,最终破产,李萍倩加入了邵氏兄弟的天一影片公司。
"电影《难为了妹妹》(1926)剧照,左为丁子明 ,右为孙敏李萍倩在“天一”的近6年时间里颇受重用,成为了“天一”的台柱导演之一,拍了很多“天一”的名片,包括中国第一部片上发声有声片《歌场春色》(1931),和最早改编国内改编的福尔摩斯侦探作品《福尔摩斯侦探案》(1931),他在“天一”基本上都是商业作品,风格跟之前“神州”迥异。
"电影《歌场春色》(1931)剧照,右为宣景琳,左为陈一棠【入“明星”遇艾霞】
1931年他离开了“天一”,进入了明星电影公司,李萍倩叙事明朗、言情细腻,被媒体誉为“恋情权威导演”。
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将李萍倩在此之后的创作概括为在“生存与艺术之间找寻平衡”。
"1933年8月6日《申报本埠增刊》第五版刊登关于导演李萍倩的消息彼时左翼运动兴起,“明星”正是左翼影人小组的重要据点。李萍倩也拍摄了《丰年》(1933)、《时代的儿女》(1933)、《现代一女性》(1933)等批判意识较强的作品。
"电影《丰年》(1933)剧照,左起:艾霞、高倩苹正是在“明星”他遇上了作家女星艾霞(1912-1934)。当时他正在为电影《旧愁新恨》(1932)寻找女主角,偶遇艾霞觉得她就是从他心里走出来的女主角,故决定请艾霞做该片的女主角。
《旧愁新恨》大获成功,而之后只要有合适的角色,李萍倩都会让艾霞参演,对她十分偏爱。
"电影《时代的儿女》(1933)外景地,李萍倩和艾霞1933年,艾霞在李萍倩导演的《时代的儿女》中,饰演一个为爱痴狂的知识青年,因为爱慕虚荣而生活日渐糜烂,在痛失爱人后,沦为了男人们的玩物。
她演出了灵魂,观众认为她是“泼辣而浪漫的银幕妖妇”,叫她“性感野猫”。
据说,艾霞在那个时候的“生活作风”已经非常大胆,“同时与和三位男士保持密切关系”。
"李萍倩和艾霞这时艾霞的父亲生意垮了,家里成天被追债,又央求她回家嫁给那个林姓老男人以缓燃眉目之急。
艾霞走投无路之下,最终于1934年2月15日选择了自杀。
当时的《电声》周刊曾以“艾霞因为失恋而自杀”为题大作文章,不厌其烦地绘声绘影艾霞是如何地沉浸于恋爱的游戏当中,以致于终为其断送一生。
"阮玲玉在电影《新女性》(1935)中的影像之后,阮玲玉(1910-1935)主演《新女性》(1935)时,1935年第4卷第7期《电声》周刊中《〈新女性〉影片摄制背景及其内幕作用》一文称,艾霞生前与导演蔡楚生(1906-1968)、李萍倩友善。
有人说,艾霞之死,与某导演不无关系。导演虽不杀艾霞,艾霞实为导演而死。
犹如阮玲玉和蔡楚生,蔡楚生最后躲到角落,阮玲玉面对的“希望”最终破灭。
"陆露明在电影《少奶奶的扇子》(1939)中的影像【在“孤岛”求进步】
抗战爆发后,中国电影界掀起波澜壮阔的爱国运动,给李萍倩带来了非常大的震撼和鞭策,其电影思想也在一点点转变。
孤岛时期,在“明星”裁员潮中辞职的李萍倩曾先后为艺华影业公司以及张善琨旗下的新华影业公司、华新影片公司、华成影片公司等公司执导。
"刘琼在电影《少奶奶的扇子》(1939)中的影像这一时期他导演了《少奶奶的扇子》(1939)、《金银世界》(1939)、《欢喜冤家》(1942)、《蝴蝶夫人》(1942)、《母与子》(1947)、《春归何处》(1948)等电影。
"电影《金银世界》(1939)片场,左起:导演李萍倩(右)正在给王献斋(左)顾兰君说戏《少奶奶的扇子》改编自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的经典作品《温夫人的扇子》,“巧妙地表达进步思想”,是李萍倩现存最早的时装长片。
"袁美云在电影《少奶奶的扇子》(1939)中的影像该片由袁美云(1917-1999)、梅熹(1911-1983)、陆露明(1917-1995)、刘琼(1913-2002)主演,李萍倩把奥斯卡·王尔德的剧本跟中国民族封建伦理道德以及上海上流家庭生活嫁接,拍出了中国电影少有的摩登感,那种微妙的人物情感拿捏的非常到位,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好莱坞电影。
"梅熹在电影《少奶奶的扇子》(1939)中的影像《金银世界》(1939)则是一出优秀的现实题材讽刺作品,由顾兰君(1917-1989)和刘琼主演,是“恋情片导演”李萍倩孤岛时期“扬眉吐气”的一部作品。
"顾兰君在电影《金银世界》(1939)中的影像抗战胜利后,李萍倩还编导了《母与子》这部由文华影业公司出品的,以母爱为主题的,跌宕起伏、快意恩仇的影片。两代恩怨在李萍倩明白晓畅的镜头中与家国时局联系起来,观赏性极佳。
"蒋天流(左)和卢碧云在电影《母与子》(1947)中的影像作为一位优秀的商业片导演,李萍倩拍摄了众多根据外国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除了《母与子》《少奶奶的扇子》以外,还有《福尔摩斯侦探案》、《三姊妹》(1934)、《茶花女》(1938)、《风流寡妇》(1941)、《四姊妹》(1942)等,分别改编自法国、英国、俄国和日本等国作家的作品。其改编的作品范围之广、数量之多,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无人能及。
"张伐(左)和程之在电影《母与子》(1947)中的影像在此过程中,李萍倩的电影艺术日趋成熟,导演技巧、叙事节奏越加娴熟,场面调度、镜语控制越加自如,而且伴随着相关公司的主流商业电影运作,也因为原先的“神州”公司依循理想化运作而被市场淘汰的现实教训,其电影创作中的娱乐性、观赏性和商业性日趋加强。
"严俊在电影《母与子》(1947)中的影像【下香港进“长城”】
1947年后,他逃避国民党官办电影公司的威胁,南下香港开启了他人生中的另一段辉煌的电影创作生涯。
到达香港后,他首先加入了李祖永(1903-1959)创办的永华影业公司。
可以说,在“永华”的电影创作经历,是推动李萍倩彻底转型、全面左转的催化剂。
"李萍倩1948年,李萍倩导演了流露进步意识的电影《落难公子》,和政治上逐渐彰显“右倾”立场的老板李祖永在创作思想上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最后李祖永恼羞成怒将该片已拍摄好的几万尺胶片素材尽数烧毁。
这起扼杀《落》片事件,导致了“永华”公司内部左右派之间的正面对抗,也直接促使李萍倩果断地脱离“永华”。
"电影《一代妖姬》(1949)剧照,白光此后,李萍倩先加入“旧长城”拍摄了《春雷》(1949)、《一代妖姬》(1949)等影片。
特别是他在“旧长城”的首作《一代妖姬》成为他在香港时期的杰作之一,该片改编自法国名作《托斯卡》,由白光(1921-1999)主演。
"电影《禁婚记》(1951)片场,李萍倩在改剧本之后随着“旧长城”的改组,李萍倩坚定地选择左派电影阵营,后来担任“长城“编导主任,经理室会议委员等职务,数十年奋斗于进步电影的创作前沿。
"夏梦在电影《绝代佳人》(1953)中的影像 "1957年,《绝代佳人》等5部影片获文化部荣誉奖,夏梦代表李萍倩在北京接受夏衍(左)颁奖从1950年“新长城”改组成立到1965年导演《艳遇》(1965)、《烽火姻缘》(1965)最后两部电影,李萍倩的电影创作不仅数量可观,而且题材非常丰富,既有《寸草心》(1953)等伦理创作,也有《绝代佳人》(1953)等历史题材演绎剧,甚至还有侦探片《绿天鹅夜总会》(1958)、温情悬念片《佳人有约》(1960)等类型探索片。
"电影《方帽子》(1952)香港版海报,刘琼、王丹凤、韩非主演其电影风格上也非常多元,既有《说谎世界》(1950)、《禁婚记》(1951)、《蜜月》(1952)等喜剧,也有《方帽子》(1952)、《我是一个女人》(1955)等悲喜正剧,更有《望夫山下》(1957)、《逆旅风云》(1957)等悲剧。
而在李萍倩导演的此类影片中,《笑笑笑》(1960)是最显性的悲剧喜做的代表作。
"鲍方在电影《笑笑笑》(1960)中的影像影片的主人公商行职员沈子钧在1943年的除夕夜被公司解雇,为了不让妻女伤心,他将遣散费假装成工作所得的年终红包,后来找到舞台表演工作又因为家庭反对而刻意隐瞒,真相最后在妻子陪同女儿赴男朋友的家宴时被揭晓,从头到尾都是男主人公的悲剧独角戏。
"石慧在电影《笑笑笑》(1960)中的影像李萍倩将悲剧的现实搁置在一个喜剧的情境中加以处理,令观众在笑声中感悟到深沉的悲剧意义,同时“经由鲍方(1922-2006)把京剧的唱做结合到电影的叙事结构和演技风格上去,配合得非常自然趣妙,实在是国片中一个重要实验。
本片的题材与成就可与秦剑(1926-1969)1955年的杰作《父母心》媲美”。
"龚秋霞在电影《笑笑笑》(1960)中的影像在如此丰富的创作中,李萍倩在导演艺术方面表现最突出、也最受香港影坛和学术界肯定和赞誉的,主要是喜剧创作和伦理书写。
李萍倩在“长城”拍摄的影片中,喜剧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且基本上都属于艺术口碑与市场票房俱佳的作品,因此他被业界同仁赋予了“喜剧圣手”的名号。
"鲍方在电影《笑笑笑》(1960)中的影像尽管李萍倩本人并不承认他对喜剧情有独钟,但是他关于喜剧电影创作的理念却独树一帜。
他认为“喜剧是微笑的喜剧,让观众会心的微笑,笑过之后仍然回味无穷,甚至是含泪的笑,笑中和泪,这才能发挥喜剧的幽默和深刻的寓意”。
"导演们的聚会,左起:程步高、徐欣夫、李萍倩、吴村这样的喜剧理解,很大程度上跟他喜欢美国电影大师查理·卓别林charles chaplin(1889-1977)的喜剧作品有关系,查理·卓别林的喜剧往往通过或轻松幽默、或悲喜交加的搞笑,揭示出西方社会的黑暗现实和丑陋人性。
换言之,李萍倩认为喜剧创作必须有深度和意义,而且喜剧的表现方式不仅限于“笑”,“泪”也可以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李萍倩在“新长城”时【拍《三笑》听乡音】
集通俗与艺术于一体,在内地曾引发观影狂潮的《三笑》是李萍倩在“长城”拍摄的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电影,该片“文革”后在内地公映享誉一时。
《三笑》取材自唐伯虎点秋香这一民间传奇,李萍倩以爱情喜剧为架构,采用轻松惹笑、幽默风趣的方式进行创作,完善了其轻松喜剧的创作风格。
"陈思思在电影《三笑》(1964)中的影像1963年1月,周恩来根据中央精神,提出“一纲四目”的对台政策。而“长城”为了唤起海外侨胞的思乡之情,故请李萍倩拟拍《三笑》。
李萍倩深知海外侨胞都留恋着祖国,爱听乡音。 他决定采用喜闻乐唱的江南民间小调来演绎大家耳熟能详的《三笑》。
"戏曲学院小杜鹏拜访沈利群(左)通过协调“长城”找到了上海市委统战部及市文化局。当时的文化局领导曾在上海音乐学院担任过党委书记,因此,他便将此项工作作为政治任务交给了刚刚到人艺工作不久的沈利群,并告知她,对该影片的歌词选曲、音乐作曲、演唱人员、乐队伴奏和录音制作均由上海文艺工作者担当,无偿服务,且在影片字幕中不留自己的名字。
"龚秋霞在电影《三笑》(1964)中的影像沈利群接下了上级安排的任务,并按李萍倩的要求,历时3个月,完成了《三笑》的配唱和音乐方面的工作。之后,李萍倩带着沈利群的音乐素材回到香港。
通过公开试镜,“长城三公主”之三公主陈思思(1938-2007)及越剧演员向群分最终被确认担任秋香和唐伯虎。
"向群在电影《三笑》(1964)中的影像由于向群本身就是科班出身,刚从上海到香港后成为“长城”基本演员,拍戏经验少,李萍倩安排她和陈思思根据剧情和音乐不时地排练和对口型,半个多月后,两人已经形成默契。
《三笑》最终在“长城”的片场开拍,耗时不到一个月。之后,李萍倩又带着《三笑》回到上海,找到了沈利群,把全片再完整地补曲、过滤、剪辑、完全直到最后杀青。
"陈思思在电影《三笑》(1964)中的影像1964年歌唱喜剧片《三笑》在香港首映引起轰动,该片把美丽的湖光景色、江南戏曲中的杂腔小调和充满喜剧色彩的唱词、念白交织一起,使这个戏高潮不断,笑声连天,让人们无论在视觉或者听觉上,都能得到一次美好的享受。
" "左起:金焰、导演李萍倩、刘琼——文革后李萍倩专程从香港到上海看望两位老友,令人唏嘘至1965年退休之时,李萍倩在港18年,作品近30部,影片“类型广泛、风格多样、雅俗共赏、佳作迭出”。
退休后,他受聘继续留任创作顾问职务,鼎力支持“文革”后左派公司吸收新浪潮导演等新生力量,并且通过长期参与招考和培川新人的工作,先后为“长城”发现和培养了夏梦(1933-2016)、石慧、傅奇等众多重要明星。
"左起:陶金、伊文思、赵丹、陈复礼、李萍倩1984年11月18日李萍倩病逝。
从现在来看,他去香港是对的,因为当时留在大陆的许多导演因为动乱而受到身心迫害,而李萍倩却安然地度过了晚年。
"摄影师卢玉莹在1980年拍摄的李萍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