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菜单

人气:加载中...

与仙笈 (2023)

豆瓣7.9分

主演:未知  

导演:未知  又名:

豆瓣精彩点评: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快速播放

优酷视频

剧情介绍

"

一、武则天与王子晋的“人神之恋”

  武则天的一生,在那么多与自己有床第之欢的男人中,终没有找到她的理想男人。而她的“好乐真道”,终于把她引向了非现实的“仙界”,开始了她对相隔1000多年的“理想男人”――王子晋的追慕。

那么,王子晋是何许人也?她符合武则天的“理想男人”标准吗?

王子晋 ,东周时周灵王太子,本名姬晋,字子乔,世人称太子晋,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史载,此人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15岁就开始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可因谷、洛二水泛滥,他反对其父用壅堵之法治水,结果被周灵王由太子废为庶人,王子晋也因此抑郁而终,死时仅有17岁。

可能是他的才华和不公正待遇受到了世人的敬仰和同情吧,后来民间就逐渐把他传说成了神仙人物,并且,张道陵创立道教,一方面是以老子的道德经为理论依据,而另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王子晋驾鹤升仙的传说。历史上关于王子晋的记载非常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三处:

"

一是《国语》:灵王二十二年(前550年),谷洛二水泛滥成灾,将危及王宫的安全。灵王决定壅塞河道并加固修葺王宫,太子晋谏阻父王的壅塞之举,提出只有按自然规律“疏川导气”,使河道畅通,才能免于灾患,使百姓“生有财用”,“死有所葬”,“安居乐业”;堵塞百川,坠毁山陵,填塞池泽,不但危害天下,还将危及王室政权。他举大禹总结前人失败的经验教训,遵循自然法则,“象物天地,比类百则,但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的例子说,因势利导,疏通河道,以去除淤塞,陂塘障泽,蓄流积水,以丰殖万物;平整原野,沟通海内,使民众安居。

因此,天无反常之倏,地无失时之物,水无郁积之气,火无烈焰之灾,鬼神不作乱,百姓不放纵,四季不混乱,万物不受害,这样才能受到上天的嘉奖,让他统治天下。王子晋还劝谏父王说,父王为了应付谷洛水患而修葺加固王宫,只能加重祸乱,助长水患,这不是要伤害自身吗?这样做,上不合天理,下不合地利,中不合民意,是害之道。

一处是《逸周书》中的记载:其主要内容是当时称霸于北方的晋平公曾派叔誉入周贡,见到王子晋,与之辩论,结果被辨得理屈词穷,就回去告诉晋平公说:“太子晋行年十五,才识过人,能言善辩,我不是他的对手。我们还是趁早归还先前侵占的东周土地吧,否则,祸乱很快就会降临。”当时师旷很不服气,就再次入周与王子晋辩论,结果真如叔誉所说,王子晋从天地万物、圣贤君臣一直谈到立国之道、安民之策。最后使师旷深为折服。

"

一处是汉刘向《列仙传》中的记载:

“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亦立祠于缑氏山下,及嵩高首焉。

  妙哉王子,神游气爽。笙歌伊洛,拟音凤响。浮丘感应,接手俱上。挥策青崖,假翰独往。”

从这些实实虚虚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出恰好与武则天理想男人标准相符合的结论:

一是王子晋德才兼备,治国而爱民。这刚好与武则天门当户对,与武则天相对有爱情可言的丈夫唐高宗相比,王子晋既有唐高宗的地位,更有唐高宗所不及的安邦治国之术。

二是王子晋17岁成仙后,风流倜傥,乘白鹤独行于天地间,来去自由,心游八极。这条结论中有武则天所慕求的两个条件,一个王子晋17岁之前有无婚配暂且不考(有人考证王子晋有妻为当时权臣累氏之女),至少成仙后再无婚配,可谓是“准处男”,中国神话中的人物大多独来独往,更无一夫多妻现象,所以若与武则天相合,应能做到对其专一;另一个是自由,武则天若与其相合,再也不为世俗所干扰,可以与其同乘白鹤,自由地行游于天地之间,那该是何等美妙啊!

"

三是王子晋成仙得道,有长生不老之术。这与武则天追求的永恒相符,这样武则天就可以与爱情天老地荒,永永远远了。

另外,从性学养生角度讲,一方面道教不避性,且有以性养生的房中术;另一方面中国历史上有通过人神之交,对女人来说可以补阴养气、永葆青春的说法。比如据史载,古代美女夏姬就是通过“吸精导气”、“采阳补阴”之法,永驻倾国之色的。作为崇道和想永留青春的武则天从此方面考虑,王子晋也是自己的最佳人选。

通过分析推理,王子晋是足可以作为武则天的理想男人的,可在“人神之恋”的过程中,神肯定是被动的,那么应该主动的武则天有可能追慕王子晋吗?有,由于一是武则天信道,崇信道教的人不可能不知道王子晋。二是后边我列举的大量史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既然有这种可能,武则天又该如何追慕王子晋,开始他们之间的“人神之恋”呢?

"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所谓的“人神之恋”。简单地说,“人神之恋”就是人和神的相恋相爱。从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每个人都有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欲,从美学原理来讲,最美的事物又都不在现实中,而是在人们的想象里。于是人们就借助于神话,把自己心中的理想的形象描绘出来,美化出了一个个千古传颂的“人神之恋”。在中国,大家耳熟能详的有很多,比如七仙女与董永、织女与牛郎、三圣母与刘彦昌、白素贞与许仙、巫山神女与楚襄王、《九歌》中的屈原与湘君、《洛神赋》中的曹植与洛神、唐传奇中的柳毅与小龙女,还有《聊斋志异》中的诸多人仙、人鬼之恋等等。

从这些“人神之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么两个特点。一是人神之恋多遭权势阻挠,这除反映了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残酷现实外,还说明在神界里,除玉皇大帝与王母娘娘这对夫妻外,其他神仙都应该是单身的,;二是在这些“人神之恋”故事中,其主人公,“人”总为男,“神”总为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模式呢?我认为一方面是在男权社会里,“人神之恋”反映的肯定是男人的理想爱情,女的自然就以“神”的面目出现在的理想王国里,另一方面现实本来就是男权社会,如果“神”是男的,“男权”则会更加突出,就很容易出现一夫多妻等非理想却合乎传统道德的情节,那不仅不是理想的爱情,反而会让人倒胃。

"

那么,面对中国这样的“人神之恋”模式,武则天与王子晋若要相恋相爱,就存在着两个不“合理”的地方。一是神仙都是单身,如果她追慕王子晋,会遭到来自神界的阻挠;二是她追慕王子晋,是违背传统“人神之恋”中女“神”男“人”模式的。

可史实告诉我们,不知是武则天有意不是无心,这两个不“合理”并没人成为她追求王子晋的障碍。

首先她用给神找配偶的方法,一下子打破了神仙都是单身的天规。公元688年,即唐垂拱四年七月,武则天改嵩山为神岳。封其神为天中王,配以天灵妃。公元696年,万岁通天元年二月尊神岳天中王为神岳天中皇帝,天灵妃为天中皇后。中岳神都有了老婆,武则天与王子晋相配也自然成为了可能。

其次是打破“人神之恋”中的女“神”男“人”模式。这对于武则天来说似乎并不是问题,因为她通过当女皇、置面首、派男子去“和亲”等形式,自认为早已颠覆了几千年的男权社会。另外,皇权神授的思想也使她根本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人”来看待,据《唐音统鉴·蜀志》中记:“则天父士彟,泊舟江潭,后母感龙娠后。”,说明她起码是个龙女,她又说自己是“弥勒王下生”以及到嵩山封禅,甚至在她给《升仙太子碑并序》的落款时,署名即为“大周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御制御书”。这些都再三地向世人宣布,她非凡人,她也是“神”。那么,她与王子晋的搭配,虽说是“人神之恋”,可在她个人认为,可能则是“神神之恋”。所以,“人神之恋”中的角色性别已显得可有可无,并不重要了。

"

既然这些不“合理”对武则天来说已被有意无意地消除了,那么她该做的只有对王子晋追慕了。在这方面,历史给我们提供了如下的史实。

  一是公元699年(圣历二年)正月,“置控鹤府官员,以易之为控鹤监内供奉,余官如故。”(引自《旧唐书》)

  二是公元699年(圣历二年)二月,武则天于东都洛阳赴登封封禅,留宿缑山升仙太子庙,感兴而撰写了太子升仙碑文,并亲为书丹。

  三是公元700年,“久视元年,改控鹤府为奉宸府,又以易之为奉宸令,引辞人阎朝隐、薛稷、员半千并为奉宸供奉。每因宴集,则令嘲戏公卿以为笑乐。若内殿曲宴,则二张、诸武侍坐,樗蒱笑谑,赐与无算。时谀佞者奏云,昌宗是王子晋后身。乃令被羽衣,吹箫,乘木鹤,奏乐于庭,如子晋乘空。辞人皆赋诗以美之,崔融为其绝唱,其句有‘昔遇浮丘伯,今同丁令威。中郎才貌是,藏史姓名非’”。(引自《全唐书》)。

  四是公元700年(久视元年)七月,武则天密秘遣道士胡超在嵩山峻极峰投金简一通。上边竖行镂刻直径1公分见方的空心楷书汉字63个。文曰:“上言: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岁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

"

从以上这些寥寥的史实中,足可以让我们从不同角度证明武则天对王子晋的爱恋之心,王子晋也正是她心目中的理想男人。

首先,武则天当上女皇之后,前无古人地设了控鹤监这个机构,先不说别的,单就这个名字的由来,我们就可以从中体会到武则天对王子晋的爱慕之心。“控鹤”这个词就来源于王子晋升仙的传说,最早见于南北朝时高允生的《王子乔行》诗,其中有“七月有佳期,控鹤崇崖巅。永与时人别,一去不复旋。”由于王子晋是驾鹤登仙的,所以后人就常用“控鹤”或者“羽化”表示成仙或者死亡。那么从原意讲,控鹤者就是王子晋,按此,“控鹤监”直译过来,就是“王子晋府”。武则天把用来容纳自己面首的地方叫“王子晋府”,就足以反映出武则天有一种理想或者说愿望,就是希望和自己朝夕相处的面首能成为王子晋一样的男人。

其次,大概是“控鹤”太直白或者太露骨地表达了自己的隐秘吧,这个名字仅用了一年,便被改为了奉宸府。但是武则天爱慕王子晋的心没有变,并且大概早已被一些“谀佞者”敏感的嗅觉嗅到了,他们就顺着武则天的意思,传出了张昌宗是王子晋后身的说法(一说是武三思所说,并“令被羽衣,吹箫,乘木鹤,奏乐于庭,如子晋乘空。”接着还有许多文人才子的拍马诗作,其中崔融还写成了千古名篇,这首诗除了说张昌宗是王子晋后身之外,更重要的是还引申出了王子晋与武则天之间相爱相慕的情感关系(闻有冲天客,披云下帝畿。三年上宾去,千载忽来归。昔偶浮丘伯,今同丁令威。中郎才貌是,柱史姓名非。祗召趋龙阙,承恩拜虎闱。丹成金鼎献,酒至玉杯挥。天仗分旄节,朝容间羽衣。旧坛何处所,新庙坐光辉。汉主存仙要,淮南爱道机。朝朝缑氏鹤,长向洛城飞。)

"

这些史实,仅用“曲宴”游戏来解释,显然是不够的,而更多的,则是证明了武则天对王子晋的爱慕程度之深,以至于以这种既现实又艺术化的表演来慰藉那颗热烈追求而不得的心。

第三,武则天亲自到王子晋控鹤升仙的缑山为其建庙立碑,并亲撰碑文,其中她封“太子晋为升仙太子,别立为庙”在公元696年(万岁登封元年),谒庙并亲撰《太子升仙碑记并序》在公元699年(圣历二年)。首先,建一个神仙庙花费了前后三年时间,并两次前往“视察”,可见其重视程度。其次,武则天亲自撰写碑文,并且一写就是洋洋洒洒两千多字,在撰写碑额时,还别出心裁地写成了“飞白书”,整体如飞鸟入云,恰好与王子晋控鹤升仙故事浑然天成,也由此可见她的认真态度和良苦用心。再者是她所写的碑文内容,更充分表达了她对王子晋的仰慕、追求和爱。我认为,其碑文不仅是武则天为王子晋写的纪念文章,更是一篇她渴慕王子晋,以此为证的情书。为便于分析,现录碑文(除序)如下:

  升仙太子者,字子乔,周灵王之太子也。原夫补天益地之崇基,三分有二之洪业。神宗启胄,先承履帝之祥;圣考兴源,幼表灵髭之相。白鱼标於瑞典,赤雀降於祯符。屈叔誉於三穷,锡师旷以四马。谷洛之斗,严父申欲壅之规;而匡救之诚,仙储切犯颜之谏。播臣子之懿范,显图史之芳声。而灵应难窥,冥徵罕测。紫云为盖,见嘉贶於张陵;白蜺成质,遗神丹於崔子。凤笙汉响,恒居伊洛之间;鹤驾腾镳,俄陟神仙之路。

"

嵩高岭上,虽藉浮邱之迎;缑氏峰前,终待桓良之告。傍稽素篆,仰叩元经,时将玉帝之游,乍洽琳宫之宴。仙冠岌岌,表嘉称於芙蓉;右弼巍巍,效灵官於桐柏。九丹可挹,仍标延寿之诚;千载方传,尚纪仙人之祀。辞青宫而归九府,弃苍震而慕重元。无劳羽翼之功,坐致云霄之赏。虽黄庭众圣,未接於末尘;紫洞群灵,岂骖于后乘。斯乃腾芳万古,擅美千龄,岂与夫松子陶公,同年而语者也。

  我国家先天纂业,辟地裁基,正八柱於乾纲,纽四维於坤载。山鸣鸑鷟,爰彰受命之祥;洛出图书,式兆兴王之运。廓提封於百亿,声教洽於无垠;被正朔於三千,文轨同於有截。茫茫宇宙,掩沙界以疏疆;眇眇寰区,笼铁围而划境。坐明堂以崇严祀,大礼攸陈;谒清庙而展因心,洪规更阐。文山西峙,上耸於圆清;武井东流,下凝於方浊。骈柯连理,恒骋异於彤墀;九穗两岐,每呈祥於翠亩。神芝吐秀,宛成轮盖之形;历草抽英,还司朔望之候。山车泽马,充仞於郊畿;瑞表祥圆,洋溢於中外。乾坤交泰,阴阳和而风雨调;远肃迩安,兵戈戢而爟烽静。西鹣东鲽,已告太平之符;鄗黍江茅,屡荐升中之应。而王公卿士,百辟群僚,咸诣阙以披陈,请登封而告禅。

"

  敬陈严配之典,用展禋宗之仪,泥金而叶於告成,瘗玉而腾於茂实。千龄盛礼,一旦咸申。尔乃凤辇排虚,既造云霞之路;龙旗拂迥,方驰日月之扃。后殿萦山,先锋蔽野。千乘万骑,钩陈指灵岳之前;谷邃川停,羽驾陟仙坛之所。既而驰情烟路,系想元门,遥临松寝之前,近瞰桂岩之下。重峦绝磴,空留落景之晖;复庙连甍,徒见浮云之影。山扉半毁,才睹昔年之规;涧牖全倾,更创今辰之制。乃为子晋重立庙焉,仍改号为升仙太子之庙。

  方依福地,肇启仙居,开庙后之新基,获藏中之古剑。昆吾挺质,巨阙标名,白虹将紫电争锋,飞景共流星竞彩。去夜惊而除众毒,轻百户而却三军。宿空劳望气之人,自遇象天之宝。岩岩石室,纪黄老五千之文;赫赫灵坛,披碧洞三元之箓。爰于去岁,尝遣内史往祠,虽人祗有路隔之言,而冥契著潜通之兆。遂於此日,频感殊祯。迢递云间,闻凤笙之度响;徘徊空里,瞻鹤驾之来仪。瑞气氤氲,异香芬馥,钦承景贶,目击休徵。尔其近对缑岑,遥临嵩岭,变维城之往庙,建储后之今祠。穷工匠之奇精,傍临绝壑;建山川之体势,上冠云霓。

其地则测景名都,交风胜壤。仰观元纬;星文当太室之邦;俯瞩黄舆,地理处均霜之境。膏腴宇宙,通百越之楼船;穴险山原,控八方之车骑。危峰切汉,德水横川,实天下之枢机,极域中之壮观。於是扪危凿阯,越壑裁基,命般尔而开筵,召公输而缀思。梅梁瞰迥,近驾烟霞,桂栋临虚,上连日月。窗明云母,将曙景而同晖;户挂琉璃,共晴天而合色。曲阁乘九霄之表,重檐架八景之中。湛休水於天池,发祥花於奇树。珠阙据缑峰之外,瑶坛接嵩峤之隈。素女乘云,窥步檐而不逮;青童驾羽,仰层槛而何阶。茂躅郁兮若生,灵仪肃兮如在。

"

  昔岘山堕泪,犹见钜平之碑;襄水沈波,尚有当阳之碣。况乎上宾天帝,摇山之风乐不归;下接浮邱,洛浦之笙歌斯远。岂可使芳猷懿躅,与岁月而推迁,霞宇星坛,共风烟而歇灭。乃刊碑勒颂,用纪徽音,庶亿载而惟新,齐两仪而配久。方伫乘龙使者,为降还龄之符;驾羽仙人,曲垂驻寿之药。使璇玑叶度,玉烛调时,百谷喜於丰年,兆庶安於泰俗。虔敷短制,乃作铭云:(略)。

碑文除序之外,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王子晋的生平。第二部分写大周的太平盛世。第三部分写建庙之因。第四部分写建庙勒石过程。第五部分写刊碑勒铭的目的。就整体结构,如果我们从“情书”的角度阐释,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如两个相恋之人初次见面,互相介绍一下个自情况一样,可在“人神之恋”中,由于神的被动性,就只有武则天一人介绍了,正如一个大胆求爱的女孩子向对方写情书。

首先说你不要认为我不了解你,你的经历我知道,你是如何如何好,我如何如何敬佩你等等。你王子晋生于皇室,才华横溢,却忠言犯父,从而好乐真道,受浮邱接引而控鹤升仙,最终达到了人人仰慕的“坐致云霄”,“擅美千龄”的长寿自由境界。然后又说我武则天也和你一样如何如何,才华横溢,受命于天,治国安邦,创建大周,“我国家先天纂业,辟地裁基,正八柱於乾纲,纽四维於坤载。”其言外之意,就是我和你挺般配的。

"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从“情书”角度阐释,则是武则天主动讨好王子晋的具体行动。她说在我治理的盛世景象之下,不能让你王子晋升仙得道的地方,“重峦绝磴,空留落景之晖;复庙连甍,徒见浮云之影。”于是大兴土木,历三年之久建庙,以此表达爱王之心。其中最让人怦然心动的是,武则天在碑文中还描写了一段在建庙过程中,她看到了王子晋来访的情景――“遂於此日,频感殊祯。迢递云间,闻凤笙之度响;徘徊空里,瞻鹤驾之来仪。瑞气氤氲,异香芬馥,钦承景贶,目击休徵”。这说明王子晋接受了她的讨好“信物”。

第五部分是武则天抛出“信物”之后的要求和最后对王子晋的仰慕。在要求王子晋方面,一是要他“降还龄之符”,“垂驻寿之药”。使她能够长生不老。二是“百谷喜於丰年,兆庶安於泰俗。”让她治理的大周国泰民安。最后“勒颂”是古代碑文的体例要求,武则天乘此机会,又极尽文才,对王子晋和大周国好好地赞美夸耀了一番,这也刚好与人们写情书写到最后,说几句想思倾心之辞相合。

如此看来,这真是一篇不说爱而处处寓爱的绝妙情书啊!

"

第四,如果说《升仙太子碑记》是武则天主要写给世人看的公开“情书”,那么,武则天于公元700年在嵩山所投的除罪金简,则如《西厢记》中张生的暗传书信一般,事实上就是她专门给王子晋一个人的“私语”。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从金简内容上看,大多人都把它看做是除罪的,我则认为除罪只是手段,“长生神仙”才是目的。为此,我们不妨再分析一下金简内容的语言逻辑,武则天先说她想“长生神仙”,可长生神仙的条件却是要做到无罪,所以才有了下边的“乞三官九府,除我武曌罪名”,这说明,武则天投金简除罪并非有人认为的是她在晚年,深感一生作恶多端,害怕坠入地狱,而是为了“长生神仙”。那么,我们再深究一层,武则天为什么想“长生神仙”呢?有人会说,这不用深究,原因是自古至今,无论王宫权贵,还是平民百姓,谁都想“长生神仙”。可我认为在武则天,这“长生神仙”仍然是达到最终目标的手段,因为她只有当了神仙,才会与王子晋结合,他们才会真正在一起,永远在一起。如果我们把金简内容与投简的时间和地点结合起来看,更能说明武则天是冲着王子晋投的金简。

其次,我们就看看投简的地点--“嵩高山门”。武则天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地方呢?我认为这与王子晋升仙有关。在道教里,要升仙是须由神仙引渡的,王子晋就是在嵩山被浮邱公引渡为仙的,那么,武则天要“长生神仙”让谁引渡呢?她在《太子升仙碑记》中已给王子晋打过招呼了,她的引渡神仙就是王子晋,既然王子晋是在嵩山被引渡的,她就只好到这里找他了。所以从投简地点上讲,也证明武则天是冲着王子晋来的。在好她的内心世界里,她是多么希望王子晋控鹤而来,接引她一块升仙啊!

"

再次从投简日期来看,武则天是应该是冲着王子晋投的。抽简日期是“太岁庚子七匚(月)甲申朔七 (日)”。即农历七月七日,这个日子有三个特殊意义,一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民间故事中的牛郎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都是每年这一天才能见面。二是七月七日为王子晋控鹤升仙的日子。三是七月七日为道教里的“三会日”( 三会日为农历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之一,据称,“三会日”为“三官考核(道民)功过”的日子”。这三个特殊意义,对武则天来说,应该都有,但把内容、时间、地点结合起来考虑,向王子晋示爱,请其帮忙的成份显然更大一些。

由于只有在这“人神”一年中唯一能相见的“情人节”里,在王子晋被接引升仙的地点,胡超这个“红娘”才能够传书成功。只可惜不知道王子晋这个神仙收到没有,却让一千多年后一个采药农民屈西怀捡到了,使这封武则天不愿示人的密秘“情书”昭然于天下。这恐怕是武则天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吧。

"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补充,就是武则天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想到找王子晋投简呢?这与武则天当时的身体状况有关。就在投简的这年(一说为公元699年)五月,武则天在嵩山脚下的“三阳宫”,石淙会饮,大宴群臣,可突然得了重病,后令阎朝隐跑到少室山为其祷告后,沐浴净身,伏在祭祠的俎盘中以为牺牲,祈求上苍,替武则天生病,方才使她龙体康复。虽然最终好了,可这无疑对武则天是个警示,说明她离“升仙”不远了,所以她就必须在活着的时候象王子晋那样把“升仙”的事情确定下来。这应该是武则天决定投简的起因。

综上所述,我们已完全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那就是,武则天以一个帝王之尊和女人特有的隐秘柔情一次次表达着自己对他的追慕和爱恋,给世人留下了一段“人神之恋”的千古传奇!

二、武则天与升仙太子碑

"

 圣历二年(699年)二月,女皇武则天驾幸嵩山,途经缑山,拜谒升仙太子庙,亲自撰文书丹,令勒于贞石,树为碑纪,号曰《升仙太子之碑》,洋洋洒洒2000多字,经历1300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完好地矗立在缑山之巅。

缑山,海拔308米,坐落于嵩山北麓的岗地上,今属偃师市府店镇。其山孤峰跃然崛起,尤显神奇和秀美。相传2500年前,周灵王太子晋于此驾鹤升仙,缑山便和王子晋结下了不解之缘。自武则天在缑山为王子晋树碑立传之后,缑山声名大震。

王子晋,历史上确有其人,原名姬晋,是周灵王姬泄心的长子,被立为太子,所以人们又习惯地称他为太子晋;因其字子乔,又称王子乔。在歌咏王子晋的缑山诗里还称王子晋为周太子、王少卿、羽客、驭鹤人、少年仙子、缑山仙人等。

武则天《升仙太子之碑》云:“升仙太子者,字子乔,周灵王之太子也”,“谷洛之斗,严父申欲壅之规,而匡救之诚,仙储切犯颜之谏”。此事出于先秦古籍《国语》中:灵王二十二年(前550年),谷洛二水泛滥成灾,将危及王宫的安全。灵王决定壅塞河道并加固修葺王宫,太子晋谏阻父王的壅塞之举,提出只有按自然规律“疏川导气”,使河道畅通,才能免于灾患,使百姓“生有财用”,“死有所葬”,“安居乐业”;堵塞百川,坠毁山陵,填塞池泽,不但危害天下,还将危及王室政权。

"

他举大禹总结前人失败的经验教训,遵循自然法则,“象物天地,比类百则,但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的例子说,因势利导,疏通河道,以去除淤塞,陂塘障泽,蓄流积水,以丰殖万物;平整原野,沟通海内,使民众安居。因此,天无反常之倏,地无失时之物,水无郁积之气,火无烈焰之灾,鬼神不作乱,百姓不放纵,四季不混乱,万物不受害,这样才能受到上天的嘉奖,让他统治天下。王子晋还劝谏父王说,父王为了应付谷洛水患而修葺加固王宫,只能加重祸乱,助长水患,这不是要伤害自身吗?这样做,上不合天理,下不合地利,中不合民意,是害之道。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史书,所载“太子晋谏灵王壅谷水”事,当是可信的。可见,王子晋不但史有其人,而且是一位具有“养物丰民”的“民本”思想者,是一位胸怀经世济民大志的人。

武则天和王子晋,是两个相距达1300多年的历史人物,一个“周”字,把他们紧紧地维系在了一起。

武则天于公元690年“革唐命”,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她为了宣扬武周迁朝立国的合法性,便提高门第,追尊周文王姬昌为始祖文皇帝,尊迁都洛邑的周乎王之少子姬武为睿祖康皇帝,奉姬周王室姬武为始祖。姬武既为武氏的始祖而被武氏家族尊奉,而晚于姬武十世、原名姬晋的王子晋,与姬武乃一脉相承,同为周室之后,自然而然地也是武氏的先祖,因而亦被女皇武则天所尊奉。

"

圣历二年二月,武则天幸缑山,谒升仙太子庙,亲自撰文书丹《升仙太子碑》。据引《旧唐书·礼仪志》载,武则天于万岁登封元年腊月登嵩山,封太室,禅少室,改嵩阳县为登封县,阳城县为告成县,以示她登封嵩岳,大功告成。碑文中的“千龄盛礼,一旦咸申”句,写的就是这个意思。武则天高兴之余,为报封禅时“嵩岳神祗所佑”,遂封嵩岳神为天中皇帝,灵妃为天中皇后,把夏启封为齐圣皇帝,启母神封为玉京太后,少室阿姨神封为金阙夫人。武则天在封禅之礼告成时,不忘先祖,把王子晋与嵩岳诸神一律敕封,并为王子晋营修祠守,这是女皇给予王子晋的殊荣,也是女皇献给其“先祖”的一份厚礼。

升仙太子庙和升仙太子碑,古籍多有记载。《太平寰宇记》引卢元明《嵩山记》云,缑山太子庙“武后葺而新之”。《金石萃编》也说,封王子晋为升仙太子,并别为立庙,“盖自丙申年(696年)奉敕建庙,至圣历二年己亥岁庙成,武后重幸,因立此碑(升仙太子碑)”。武则天在《升仙太子碑》中自述道:“山扉半毁,才睹昔年之规;碉牖全倾,更创今晨之制。乃为子晋重立庙焉,仍改号为升仙太子庙。”

武则天称帝后,包括她父亲武士彟以上数世先祖均给予敕封,还大兴土木营造家庙祖堂。升仙太子庙,作为武氏先祖王子晋的仙者之居,武则天尤为重视。自下令重修后,武则天不断过问工程进度情况,在升仙太子庙告竣的前一年,亲派内宫官员到缑山太子庙工地视察。《升仙太子碑》记曰:“爰于去岁,尝遣内使往祠。”升仙太子庙成,武则天幸缑山拜谒后,还设守卫,以保庙宫之安全。宋明道二年(1033年)《重修升仙太子大殿记》云:“唐天后圣历中亲制纪勒,设置守卫。”从王子晋这种特殊优厚的待遇可见,武则天对升仙太子王子晋是何等仰慕,何等尊崇。

"

据史料记载,缑山升仙观始建于东汉137年一140年间,此后各代均有修缮,其中当以女皇武则天所修之升仙太子庙为最盛。当时升仙太子庙的盛况,从《升仙太子碑》中可窥一二。

“命般尔而开筵,召公输而缀思。”命令天下最出色的工匠来设计和修建升仙太子庙。

“穷工匠之奇精,傍临绝壑;尽山川之体势,上冠云霓。”工匠们用尽了奇绝的构思和精妙的技艺,依山造势,临壑建厦。

“梅梁瞰迥,近架烟霞;桂栋临虚,上连星月。”用极其珍贵和稀有的材料,建造世间少有、高大华美的升仙太子庙大殿。

“窗明云母,将曙景而同晖;户挂琉璃,共晴天而合色。曲阁乘九霄之表,重檐架八景之中。”“珠阙据缑峰之外,瑶坛接嵩峤之隈。”武则天为升仙太子修建的庙宇是何等美丽壮观。

武则天笔下盛况空前的缑山图,正是武氏精心绘就的一幅大周江山的美丽画卷,是武则天奉献给王子晋的得意之作。正如武则天在《升仙太子碑》中所说的“变维城之往庙,建储后之今祠”(往庙指代李家王朝,储后即王子晋,今祠指代武氏大周),王子晋的新祠,象征着武周盛世。

"

武则天从皇后参政(655年)到称帝、退位(705年)、病死,前后苦心经营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武则天执政的时期正处于贞观之治向开元盛世的过渡时段。武则天所起到的承先启后的历史作用,被世人所称颂。正是以武则天用半个世纪所打造的伟业为基础,才迎来了繁荣的开元盛世。

“原夫补天盖地之崇基,三分有二之洪业,神宗启胄,先承履帝之祥;圣考兴源,幼表灵髭之象。白鱼标于瑞典,赤雀降于祯符。屈叔誉于三穷,锡师旷以四马。”这是武则天对姬周先祖的颂美,姬周代出英豪,而武氏大周,乃周之洪业的延续。

“我国家先天纂业,辟地裁基。”这句是说武氏立大周国,继承帝业,是符合天意的。

“正八柱于乾纲,纽四维于坤载。”遣句是说,武则天收拾旧河山,重整天地,使一切走上了正规。

“廓堤封于百亿,声教洽于无垠。”大周的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声威和教化播及很远的地方。

“被正朔于三千,文轨同干有截。”大周的江山一统,泽被甚远,彰显万方,统治能力达到空前的地步。

“茫茫宇宙,掩沙界以疏疆;眇眇寰区,笼铁围而划境。”大周的幅员辽阔,国力极其强盛。

"

“乾坤交泰,阴阳和而风雨顺;远肃迩安,兵戈戢而 烽静。”大周建国以来,风调雨顺,政治清明,国泰民安,一派繁荣景象。盛况空前的封禅大礼,就是在这样大好的形势下进行的。

然而,在大周盛世面前,武则天却又十分谦恭。她在升仙太子碑铭中写道:“粤我大周,上膺天命,补天立极,重光累圣。嘉瑞屡臻,殊祥叠映,归功苍昊,升中表庆。”大周受上天的旨意而建国,周代的先祖有许多有作为的贤圣,在历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相继治世,造福于民。大周是在先祖的庇佑下才出现太平盛世的,如日月之重光,大功应归于先祖,归于上天。因此我才到嵩山祭祀天地,以告慰先祖和天帝。

武则天为王子晋敕修庙观,树碑立传,是武周政治的需要,并藉以向天下宣传自己为周之后裔,同时借“周”扬“周”,以提高皇权地位,同时也是向李唐传统势力宣传自己迁朝立国,改唐为周乃“奉天承运”,是合乎天意的举动。

武则天和王子晋,彼此称帝和升仙的相似经历,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富丽堂皇的升仙太子庙的告竣无疑了却了武则天自登封嵩山以来搁在心头的一桩大事。但女皇却意犹未尽,作为自诩为姬周王室后裔的武则天,改唐为周,大功“告成”,固然值得喜悦,而数十年的风风雨雨,悲悲喜喜,则更让女皇感慨不已。她要让历史永远留住她女皇的这一时刻。

"

王子晋修炼成仙的经历,深深地打动了武则天。王子晋和武则天,一因直谏而失储,一因太宗崩而失宠;一师事浮丘潜心修道,驾鹤升天,终成神仙;一被高宗宠爱而再度入宫,革唐称帝,终于掌得皇权。在武则天亲自撰文书丹的《升仙太子碑》里,女皇把自己的功过是非、悲喜苦乐,紧紧地和王子晋联系在一起,或写仙人以借喻称帝前的经历,或写升仙太子以借喻大功告成、正坐皇庭,或写仙山福地以借喻东都皇城。从武则天的借喻自况、言彼喻此的手法上,可以看出女皇用心良苦及其芳翰之奇绝!

《升仙太子碑》开篇,武则天就以君临天下的圣者口气写道:“是知乾坤至大,不能无倾缺之形;日月至明,不能免盈亏之数。”乾坤至大,日月至明,是武则天的自谓。按中国古代阴阳说,白天为阳,夜晚为阴,男子为阳,女子为阴。则天之名“ ”字上部的“明”字,有女人和男人比肩之意。该几句话的寓意是:武则天身处大周权力的巅峰,虽然为强国富民有过不少建树,但也不免会有一些失误,可她武则天终究是一个开明之君。

接着,武则天以写神自喻,从入宫写起:

“炎皇少女,剩往仙家。”喻我从十四岁便来到如仙庭一般的皇宫里。

“负局先生,来过吴市。或排烟而长往,或御风而不旋。”负局先生《列仙传》谓为磨镜先生的仙人。这里指喻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有以铜为镜、以古为镜、以人为镜的话,可谓磨镜先生。吴与吾谐音,同吾。此句寓意为,太宗皇帝曾宠爱过我,但他似风烟消散一样,一去而不复返了。

"

“既化饭以成蜂,亦变枯而生叶。”本意是有的仙人能把饭粒变成蜜蜂,有的仙人能让枯树长出叶子来。寓意是:皇太子李治又给了我抚慰,使我快要枯萎的感情之树又长出了新叶。

“赵简子宾天,亲聆广乐。”寓意:唐太宗魂游天庭,去聆听天宫里的音乐了。

“遥升阁道,远睇平衙。鼓琴瑟而驾辎耕,出西闻而游北海。”阁道:楼阁间以木在空中架成的通道。寓意为:我从感业寺一个地位低微的僧尼,被高宗李治召入宫内封为昭仪,就好像走在阁道上那样提心吊胆,何时才能够驾驭皇统,去指点江山。

“登昆仑而一息,期汗漫于九垓。”昆仑:传说为神女西王母居住的地方,这里喻指国母皇后。九垓:天空极高极远处。这两句是说高宗李治把我封为皇后,终于可以松口气了,但我期待着达到权力顶峰的那一天。

“既人无穷之门,还游无极之野。”既然我已经做了皇后,且已陷入到皇室的权力争斗之中,那就一定要斗争到底,直到掌握皇权,做得皇帝。

“青虬吐甲,爱披五岳之文;丹凤衔符,式受三皇之诀。”祥瑞屡呈,是大周立国的征象。

“自非天姿拔俗,灵骨超凡,岂能访金篆于玄门,寻玉皇于碧落者矣厂我若不是有超凡的胆略和卓越的才能,怎么能够迁朝立国,做得大周之女皇!

"

武则天以上自况时倒还隐晦,而以升仙太子晋自喻时,则几乎是毫不掩饰、直言不讳了。

“傍稽素篆,仰叩玄经。”原意说太子晋是潜心研究了许多仙笈才成了神仙的。寓意武则天自己是经过艰苦努力才得到皇后位置的。

“时将玉帝之游,乍洽琳宫之宴。”原意是说王子晋常陪玉帝在仙境游玩,寓意是武则天常陪高宗李治出游,并参政议政。

“仙冠岌岌,表嘉称于芙蓉。”本意是说王子晋成仙以后,戴着高高的芙蓉冠。而芙冠本为秦汉时期宫中妇女戴的帽子。寓意是作为皇后的武则天戴着高高的有芙蓉花饰的帽子。

“右弼嵬嵬,效灵官于桐柏。”右弼,本为辅佐天子的官员。武则天以皇后身份参政,正是辅佐天子。

"

“千载方传,尚纪仙人之祀。辞青宫而归九府,弃苍震而慕重玄。”继写称帝和封禅之后,武则天大发议论,傲视群雄:“无劳羽翼之功,坐致云霄之赏。虽黄庭众圣,未接于末尘;紫洞群灵,岂修于后乘。斯乃腾芳万古,擅美干龄,岂与夫松子、陶公同年而语者也。”我武则天没有靠武力便夺得政权,做了大周皇帝,这是朝中高官乃至李唐王公贵族们没有资格和能力办到的。此流芳千年万古之壮举,岂是那靠马背上的厮杀来夺取政权的李渊父子所能比及的。

武则天作为女人,她那宽博恢宏的情怀,即使是英雄男儿也有所不及。如果说她身后所树之乾陵无字碑,是将她的功过是非任由后人评说,那么缑山升仙太子碑,则是女皇借喻自况,回味无穷,与无字碑有异曲同工之美,构思之精妙,尽在不言中。

爱情片与仙笈高清在线观看由6080影院整理于网络,并免费提供与仙笈剧照,与仙笈hdbd高清版,与仙笈酷播在线播放等资源,在线播放有酷播,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多种在线播放模式,在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切换播放源。观看《与仙笈》切勿长时间用眼过度,避免用眼疲劳,如果你喜欢这部片子,可以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免费观看。6080影院收集各类经典电影,是电影爱好者不二的网站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