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的地道战》收录在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材,需要掌握:19个汉字,12个词语。课文分别从冀中地道战出现的原因、地道如何方便人民生活生产、如何对付和防御敌人的“扫荡”、地道里的人如何了解地面的情况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歌颂了我国人民在对敌斗争中展现出来的无穷无尽的智慧和顽强斗志。
《冀中的地道战》第1-3段写地道战的产生及作用。第4-7段写地道的式样、构造及功能。第8段写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
1、能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理解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源于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保家卫国的顽强斗志。
【作者简介】周而复(1914—2004),著名作家、书法家,原名周祖式。1938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英国文学系,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文学成就】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文学奖。许多名篇被收入教科书和拍摄成影视剧。
【主要作品】《西流水的孩子们》《白求恩大夫》《高原短曲》《上海的早晨》等。
本文从不同方面介绍地道战,先介绍冀中地道的总体结构,再分别介绍各种具体的设计式样及其保护人们、抗击敌人、防止破坏和传递敌情信息的功用,体现了它设计周密、易守难攻、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的特点。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
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开始局部抗日战争,1937年七七事变后开始全面抗日战争,到1945
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为止。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
以中国共产党为中流砥柱,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长期抗战,最终取得胜利。我国已将9月3日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时代背景】1942—1944年,冀中平原的抗日战争进入困难时期。日本帝国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他们在铁路和大道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锁沟,挖出的泥土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政策。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狠狠地打击了敌人。
我会认:
侵(qīn)、略(lüè)、垒(lěi)、丘(qiū)、搁(gē)、陷(xiàn)、拐(guǎi)、岔(chà)、任(rén)
我会写:
筑(zhù)、堡(bǎo)、党(dǎng)、妨(fáng)、蔽(bì)、侵(qīn)、略(lüè)、丘(qiū)、陷(xiàn)、拐(guǎi)
词语:
侵略(qīn lüè)、修筑(xiū zhù)、粉碎(fěn suì)、领导(lǐng dǎo)、打击(dǎ jī)、坚持(jiān chí)、游击(yóu jī)、拐弯(guǎi wān)、不计其数(bù jì qí shù)、陷坑(xiàn kēng)、无穷无尽(wú qióng wú jìn)、隐蔽(yǐn bì)
搁(gē)
搁(ɡé)楼、搁(ɡē)板
任(rén)
任(rèn)何、责任(rén)人
1、有了地道战这个斗争方式,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被粉碎了。
首尾呼应,这句话写了地道战粉碎了敌人的“扫荡”,与第2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相呼应,强调了地道战这一斗争方式在粉碎敌人“扫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4】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就拿任(rén)丘(qiū)的来说吧,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shuān)牲ロ,有的搁(gē)东西,有的作厕所。
地道里设施齐全,俨然成了人们的一个生活场所,满足了人们的多种需求。
3、【1】1942年到1944那几年,日本侵(qīn)略(lüè)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还修筑了封锁沟和封锁墙,十里一碉(diāo),八里一堡,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
写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 ,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
4、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又不嫌暗。
气孔的设计非常精妙,既隐蔽,又解决了地道里空气流通和光线的问题,让地道里的人既不气闷,又不嫌暗。
5、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这句话中的“奇迹”与第3自然段中的“奇迹”相呼应,第3自然段中指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的开创是一种奇迹,本段中指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6、【3】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lěi),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地道比作堡垒,突出强调了地道在与敌人斗争中的威力。
7、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
列举老太太在地道里纺线的事例,说明地道的构造非常合理,能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8、【5】地道的出口也开在隐蔽的地方,外面堆满荆棘。有的还在旁边挖一个陷(xiàn)坑,坑里插上尖刀或者埋上地雷,上面用木板虚盖着,板上铺些草,敌人一踏上去就翻下坑里送了命。在地道里,离出口不远的地方挖几个特别坚固的洞,民兵拿着武器在洞里警戒;拐(guǎi)弯的地方挖一些岔(chà)道,叫“迷惑洞”,敌人万一进来了,分不清哪条是死道,哪条是活道。进了死道,就有地雷埋在那儿等着他们;就算进了活道,他们也过不了关口。原来地道里每隔一段就有个很窄的“孑(jié)口”,只能容一个人爬过去。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可以把“孑口”守住,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意思是一个人把着关口,上万人也打不进来。引用名句,突出了“孑口”的险与窄,说明了“孑口”在地道中的重要作用。
9、【6】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什么火攻啊,水攻啊,毒气攻啊,都用遍了。大家又想出了许多妙法来防备。洞口准备着土和沙,可以用来灭火。“孑口”上装着吊板,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透。对付水攻的法子更妙了,把地道跟枯井暗沟连接起来,敌人放水的时候,水从洞口进来,就流到枯井暗沟里去了。任敌人想出什么毒辣的法子也不怕,因为各个村子的地道是相通的,大不了转移到旁的村子去。
后四句话具体写出了冀中人民防备的妙法,与上文提到的火攻,水攻,毒气攻相对应,突出了地道的奇特以及冀中人民的智慧和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