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沉默是金。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保持沉默,以一种无声的形式留给他人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言辞固然拥有让人狂热的力量,但那只是一雪的,就像希特勒的演说曾经让整个德国疯狂,最终还是被德国人民抛东。南沉默的力量,需要经过时间的洗刷,在一切殖馨过后才能慢慢凸显,就孔子“述而不著”,依然是“至圣先师”。
1992年是香港电影发展达到巅峰的一年,也是周星驰非常风光的-车这一年后来被媒体誉为“周星驰年”,因为在这一年的票房榜前10位中,角星驰就占了7位,而且前5名都是他的(依次是《审死官》、《家有喜事》,《鹿鼎记》、《鹿鼎记2:神龙教》、《武状元苏乞儿》)。
《审死官》大获成功,周星驰、梅艳芳被香港最擅长趁热打铁的导演王找去拍他的贺岁新片《逃学威龙3:龙过鸡年》。这部电影上映后反应一:票房也仅2576万,虽然仍是当年票房第9名,但相对与其他周星驰电影来说,无疑是一个失败。甚至有评论尖刻地说:“周星驰现象已经过去”、“1992年将是周星驰的最后一年”。在这样的情况下,周星驰推出了《唐伯虎点秋香》来反攻市场。1992年底,内地开始进行电影体制改革。《唐伯虎点秋)正是这个的大背景下香港与内地的合拍的第一批影片之一,这也是周星驰最早一部在内地电影院正式放映的电影。在内地放映时,这个片名吸引了不少中年观众,他们本以为可以重温老电影《三笑》,顺便也看看大明星巩闲。但是当坐下来之后,有的人却甚至连一半也看不下去就退场了。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在当时的内地,多数人们还难以接受戏说历史的风格,更不要说被周星驰的“无厘头”表演逗笑了。
大陆评论界恶评如潮,较为温和的批评者把《唐伯虎点秋香》和1992年拍摄的《三笑》作了简单对比以后说:“不过对此不必说三道四,在总的经济文化没有得到整治之前,艺术文化受到忽视,社会现实人生中充斥玩世游戏,物质生活中充斥伪劣产品面前,这类片子不过是病态社会的折射光影,时兴潮流的一种体现。”更有非常离谱的批评;“影片严重脱离生活实际,内容虚假荒诞,演员表演肤浅,人物形象完全失真,令人恶心的镜头比比皆是,缺乏应有的美感。”基至考证了唐伯虎的生平来证明自已的观点。
面对影评人的不同声音,周星驰采取了同样的态度,那就是任由别人评总,自己间心无模!票房是评判一部电影优劣-个重要的标准,1993年是香德电整装弱的一年,《唐伯虎点秋香)依然以407万港元的票房收人,名列93年香港年度十大卖座影片之首。这让曾经的那些批评者们宽名其妙今天,我们再看看这段旧事,就会知道《唐伯虎点秋香)的意义非同一款:一方面,在西片冲击香港电影市场的景况下,周星驰的影片仍旧能够跃居十大安座影片之首,使香港电影能够在众多的西片中乾立不倒,这是整个香港电影业的成功:另一方面,这部电影选择了以“反讽”作为表现的方式,无疑是一次独辟蹊径的尝试,并完成了周星驰在表演风格上的又一次突破这说明周星驰也在随着时代的脚步发展,并没有停滞。
当年的批评者无疑是失败的,他们已在周星驰的沉默中风流云散了。周星驰则在沉默中用胜于雄辩的事实再次证明了自己实力和自信,再次赢得了大家的支持和肯定。沉默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态度和境界。许多时候,急切想用表达来证明自己,收到的效果却适得其反,只有沉默之后,冷静之后,人们才能听到你的声音。
经历太多世事的周星驰,平静而沉默的表情,淡然而严肃的面孔,曾经,他的电影,带给我们无数的经典的欢乐,他的形象,让我们想起都觉得好笑。但最近几年,看到他的露面,很多时候都是这样的安静沉默的感觉,似乎他的心中,蕴藏了许多我们看不透的东西。也许是因为岁月的沉淀,也许是因为他有着更深沉的思考。“深沉”在这个年代可不是什么值得骄傲和自豪的词、这个不幸的事实也许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那些“装深沉”的人,是他们掩饰肤浅的种种笨拙行为给“深沉”带来了灭顶之灾,使它逐渐成了一种为大众所鄙夷的品质,一个降了格的褒义词。透过银幕上一个个戏谑乖戾的面具,我分明能看到面具背后那个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艺术的尊重。调佩和戏弄只是一种表达形式,是一种姿态,或说是一种假象,细细品味,在这一切扑期迷离的虚景和浮华背后,还有一颗忠贞的良心和一份执着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