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菜单

人气:加载中...

高考1977 (2009)

暂无评分

主演:孙海英  王学兵  周显欣  

导演:江海洋  又名:

豆瓣精彩点评: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快速播放

U酷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快速播放

奇艺视频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快速播放

腾讯视频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快速播放

优酷视频

剧情介绍

作者|宁镜诚

1977年对于中国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那年夏天,上海闷热异常,中国科技大学助教温元凯正在家中休假之时,突然接到一通来自北京的电话。

电话另一端,传来一段低沉的声音:“中央办公厅邀请你参加一个重要会议,希望你明天赶到北京,参加这个座谈会。”

温元凯不知道的是,那场会议,决定了今后几十年,中国高考的走向。也正是因为那场会议,1977年的冬天,有570万考生得以走入高考考场,一番激烈的角逐之后,27.3万考生从中脱颖而出,成为恢复高考后首批进入高校的大学生。

1977年恢复高考,温元凯提出16字招生方针,邓小平:采纳四分之三"

时至今日,高考俨然成为中国青年改变自身命运的一场考试,“一考定终生”的观点虽然有些夸张,但毫无疑问,高考成了万千家庭改变命运的钥匙。

抛开高考的起源“科举制”不谈,提及1977年高考,绝对绕不开一个词一一“知青”。

1966年,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高考被迫停止。高考停止导致相当数量的中学生无法进入大学继续深造,这些人因为不具备参加工作的条件,所以如何妥善这一群体,显得至关重要。

两年后,毛泽东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名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毛主席在文中写道:“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1977年恢复高考,温元凯提出16字招生方针,邓小平:采纳四分之三"毛主席

自此之后,从1968年至1978年,每年都有上百万知识青年自愿从城市去往农村和农垦兵团务农或建设边疆。这些人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一一“知青”。

从1966年至1969年,大学停止招生,这4年时间,新中国的大学教育停滞不前,一片空白。人们都知道,如果任由局面这样发展,后果将不堪设想。

1970年,峰回路转。

那一年,毛主席明确表示:“大学还是要办的……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

于是,北大、清华等高校纷纷响应号召,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7年恢复高考,温元凯提出16字招生方针,邓小平:采纳四分之三"

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高校恢复招生,招收初中毕业且经过两年以上劳动锻炼的工农兵学员。

从1970年至1976年,教育部的招生标准可以用16个字概括,那就是“自愿报考,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查”。

这7年时间里,虽然通过这种招生方式录取了不少人才,但多年之后回过头来看,这十六字方针仍存在很大漏洞:

首先,因为没有明确统一的操作要求,所以在“群众推荐”这一环节就显得很是鸡肋;“领导批准”更是为不少人托关系大开方便之门。

除此之外,因为对于“工农兵”身份的强调,那些不是出身于工农兵家庭的年轻人,基本上丧失了被推荐的权利。更为重要的是,因为没有文化考试的筛选,所以录取的学生文化程度差距很大,这都为日后的学习安排增添了很大阻力。

1977年恢复高考,温元凯提出16字招生方针,邓小平:采纳四分之三"

1972年,北京市对11所高校的新生文化程度进行调查后,得出以下结论:学员入学前,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0%,初中文化程度占60%,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20%。

大学新生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竟然高达80%,其教学质量和难度可想而知。

时针拨回到1977年,中国科技大学助教温元凯接到组织的电话后不敢耽搁,马不停蹄地赶往会议地点一一人民大会堂江西厅。

1977年恢复高考,温元凯提出16字招生方针,邓小平:采纳四分之三"会议现场

那场会议,由刚“复出”不久的邓小平亲自主持,参会人员都是当时中国教育界巨擘。比如北京大学的校长周培源教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童第周教授、南开大学校长杨石先教授以及清华大学何东昌教授等人。

会议刚开始,邓小平就开门见山地说道:“这次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意见。题目就是科研怎么搞得更快些更好些,教育怎么合乎四个现代化的要求,征求同志们的意见。方法,就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发言可长可短,讲一次两次可以,十次都可以,插话都可以。自由一点,什么话都可讲。这里沒有棍子,要消灭棍子。三个公司,钢铁公司、帽子公司, 还有鞋子公司,都丢掉。”

邓公虽然尽力活跃了现场气氛,但在会议之初,在座各位都没有积极发言,最终不得不靠“点名”的方式打破这令人尴尬的沉默。

当数学家苏步青建议把他的助手,即18位被下放到农村和工厂的副教授和讲师都调回来,邓小平听闻欣然允诺之后,现场的气氛逐渐开始回暖。

在场的老教授们心里有了底之后,话匣子一下子全部打开。

会议第三天,当清华大学教授何东昌痛心疾首地反应说,如今大学新生文化素质很低,不少新生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时,会议的气氛被瞬间推至高潮。

1977年恢复高考,温元凯提出16字招生方针,邓小平:采纳四分之三"査全性

眼见如此,坐在一旁的武汉大学副教授査全性再也耐不住性子,他对当时的高校招生方针提出强烈质疑,建议作出改变,并于今年正式恢复高考。

温元凯此时也建议说:“恢复高考,我提16个字叫:自愿报考,领导批准,严格考试,择优录取’。”

邓小平听罢温元凯的发言,立即回复道:“温元凯,至少采纳你四分之三的建议。”

众人听完邓公的发言都是一愣,什么叫四分之三?

邓公随即解释道,温元凯提出的16字招生方针中,“领导批准”这一项可以拿掉。

由此,邓小平最终将高校招生方针确定为:“自愿报考,严格考试,择优录取。”

事实证明,邓小平去掉的这4个字,影响极其深远。

1977年恢复高考,温元凯提出16字招生方针,邓小平:采纳四分之三"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座谈会召开之前,当年的高校招生方案早已下发至全国,仍然延续之前的政策。

这就意味着,此次会议确定的政策在当年难以施行,只能等到下一届方能正式推广。

其实,邓公最初的想法也是如此,先用一年的时间准备,然后1978年再正式恢复高考。

可是武大教授査全性却强力建议,今年就恢复高考。毕竟,早恢复一年,就会改写数十万的青年人的命运。

1977年恢复高考,温元凯提出16字招生方针,邓小平:采纳四分之三"

邓小平做事毫不拖泥带水,他侧身问一旁的教育部长刘西尧:“今年就恢复高考,还来得及吗?”

査全性见此情形,连忙插话道:“来得及!来得及!宁可推迟两个月高考。不然又招来20多万人,好多不合格,浪费损失可就大了!”

刘西尧也回答道:“来得及!”

邓小平听罢点点头,斩钉截铁地说:“改嘛!既然今年还有时间改,就坚决改嘛!把太原招生会议的报告收回来,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这涉及到几百万人的问題。今年开始就改,不要等了!”

邓公话音刚落,人民大会堂当即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在场的人们听闻此言无不动容。大家都清楚,恢复高考对于中国来说意义重大。

1977年恢复高考,温元凯提出16字招生方针,邓小平:采纳四分之三"1977年参加高考的首批考生

鲜为人知的是,邓小平从1975年首次复出时就开始筹划恢复高考,前后历经两年时间,而查全性的建议则促使邓公作出了最后决定。

1977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然停止10年之久的高考,并将招生范围扩大为: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

一个月后,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根据邓小平指示制定的《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意见规定: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择优录取。

那年高考恰逢冬季,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冬季进行高考。那届高考,共录取新生27.3万人;1978年的高考则恢复到夏季举行,共录取新生40.2万人。

1977年恢复高考,温元凯提出16字招生方针,邓小平:采纳四分之三"恢复高考后的首批清华新生

笔者为何单独列出77届和78届,因为这批人经历过社会最底层的生活,都有着在工厂和农村生活工作的经历,所以他们考上大学后异常刻苦,拼命学习。几十年后,这批人逐渐成长为国家的中坚力量。

恢复高考,让我国积攒了近10年的人才迎来了大爆发,这不仅改变了77届的命运,同样拨动了国家的命运齿轮。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金光耀回顾当年的那场考试,感慨道:“首先,恢复高考是当时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其次,这项变革由邓小平主推,青年群体是最大受益者,这为邓小平后来推行的全面改革积累了民意基础。”

多年之后,大学生纷纷打出“小平你好”的标语,由此可见中国青年对于邓小平此举的支持和认可。

1977年恢复高考,温元凯提出16字招生方针,邓小平:采纳四分之三"邓小平为青年们写寄语

恢复高考为整个国家带来的影响肉眼可见,现如今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商界巨贾都是高考的受益者。

1977年,许家印报名参加高考,因为准备不足,他遗憾落榜。第二年,许家印再次报名高考,并以周口市前三的成绩顺利被武汉钢铁学院(现武汉科技大学)录取。

就在许家印顺利被录取的那一年,俞敏洪同样参加了高考,可这一次,他的英语只考了33分。那时,这个不知所措的年轻人不知道的是,多年之后,自己竟然要靠英语谋生。

第二年,俞敏洪再次高考,这一次他的英语考了55分,但还是差所报志愿常熟师专5分,无奈再次落榜。

1980年,俞敏洪第三次参加高考,长达2小时的英语考试,他只用了40分钟就提前交卷。等候在考场外的英语老师见俞敏洪太早走出考场,迎面给了他一个耳光,痛心疾首地说道:“今年就你一个人有希望考上北大,结果你自己给毁了。”

谁料高考揭榜后,俞敏洪英语考了95分,并以387分的总分昂首迈入北大校门。

1977年恢复高考,温元凯提出16字招生方针,邓小平:采纳四分之三"俞敏洪

4年后,16岁的山西阳泉小伙李彦宏在全国青少年计算机大赛中崭露头角,并顶着高考状元的光环进入北大;也正是在那一年,10岁的江苏宿迁少年刘强东生平第一次看到电灯,他心里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多年之后,刘强东以680分的成绩致胜高考,因为当时一心想要从政,他愣是放弃了清华北大,而是选择就读人大的社会学系。

上述这些当年在高考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的青年,无一不在后来的人生中走出了自己的康庄大道。

文章末尾,笔者想和大家探讨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高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杨学为曾在《中国考试改革研究》一书中这样解释高考的本质,他说:高考的本质其实是“平等地分配不平等的权利”。

1977年恢复高考,温元凯提出16字招生方针,邓小平:采纳四分之三"

那么,在高考这场大浪淘沙的残酷竞争中,大多数平民子弟到底靠什么才能走好这人生的关键一步?

我想在一场ted演讲中,教育学家达科沃斯说过的一段话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她说:

“在所有不同的残酷条件下,一种性格特征凸显了出来,这种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成功。它不是社交智力,不是漂亮的外表,强健的体魄,也不是很高的iq,而是毅力。”

于是,我们就可以对高考下一个这样的定义:

高考是按社会的需要,按人们毅力的差异,把表面上看来相同的人进行区分,使毅力不同的人和家庭获得不同的权利。

那串命运之匙,其实一直握在我们手中。

1977年恢复高考,温元凯提出16字招生方针,邓小平:采纳四分之三"

文末,我还是想把鲁迅先生的话送给大家: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一一end一一

电影高考1977高清在线观看由没事影院整理于网络,并免费提供高考1977剧照,高考1977hdbd高清版,高考1977酷播在线播放等资源,在线播放有酷播,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多种在线播放模式,在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切换播放源。观看《高考1977》切勿长时间用眼过度,避免用眼疲劳,如果你喜欢这部片子,可以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免费观看。没事影院收集各类经典电影,是电影爱好者不二的网站选择!
更多

相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