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美国犯罪故事》第三季上新,本季的主题是弹劾。
讲的是当年弹劾克林顿总统的往事,而这部片子的主角,就是莱温斯基,事件发生的那一年她才25岁。
▲ 片方放出的海报,头戴黑色贝雷帽、身穿蓝色长裙的25岁女孩,孤独地面对着白宫伫立的背影,每一个细节似乎都在还原着过去。
跑去看了第一集,依旧是熟悉的美剧叙事风格,紧凑明快。
在片尾的制片人名单里,赫然罗列着一个名字,monica lewinsky:
她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卷入事件中心的女主角,莱温斯基。
▲ 克林顿和莱温斯基在白宫西厢椭圆形办公室的合照。
从事件真正爆发的1998年至今,已经过去了二十余载,随着新生代的长成,有的人也许压根不认识她的名字,也有人始终对她抱持刻板印象。
于莱温斯基而言,这些年她到底经历了什么?“小三”、“性丑闻女主角”的名号如影随形,她是如何度过那些至暗时刻,又是为何选择重回台前,站在大众面前勇敢发声的?
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关于她的故事…
莫妮卡·莱温斯基,1973年出生在旧金山,自小家境殷实。
▲ 父亲bernard是二战中逃亡中美洲的德国犹太人的儿子,14岁跟随父母从萨尔瓦多搬来美国,之后靠着自己打拼站稳了脚跟,他是获得委员会认证的放射肿瘤学家,还拥有了自己的放射治疗中心;母亲marcia,算是个作家,曾用笔名marcia lewis写过一本名叫《三个男高音的私生活》的书;莱温斯基是长女,她还有个弟弟michael。
父亲是名医,母亲是作家,对莱温斯基而言,她的童年、青少年时期都是幸福的、无忧无虑的。
父亲bernard作为放射肿瘤专家,80年代后期的月收入已经超过了37000美金,妥妥跻身上流阶级,他们全家随即搬到比佛利山庄一栋价值160万美金的地中海风格豪宅里。
但很快夫妻感情不合,父亲有了新欢在外。
1987、1988年,父母分居闹离婚,分道扬镳之余还彻底搞垮了家庭财政。
此事对莱温斯基的心理造成了不小的动荡,以至于她开始在家人之外的地方寻求更多的爱,比如已婚的高中戏剧导师…
高中毕业后,她先是在一所社区学院(圣莫尼卡学院)读了一年,又转去了刘易斯克拉克州立大学攻读心理学。
1995年7月,大学毕业的莱温斯基在家人的帮助下获得了一份在白宫的无薪暑期实习机会。这样的机会,说白了大多都是为了给将来找工作时的履历增光添彩。
没想到几个月后,她成功把无薪变成了有薪,开始了在白宫立法事务办公室的实习。
若要深究这几个月到底发生了什么?
大概是她和当时尚在第一任任期里的克林顿相遇,还发展出了一段不为外人道的关系。
1993年,46岁的克林顿战胜老布什当选美国总统,成为了有史以来第三年轻的当选者(仅次于西奥多·罗斯福和约翰·肯尼迪)。他是外界眼中的天才政客,打从担任阿肯色州州长起,就被认定是民主党内的明日之星。
▲ 总统就职宣誓当天,太太希拉里、女儿切尔西站在他身边,万众瞩目,风光无限。
其实,虽说都在白宫,一个是高高在上的总统,一个只是初来乍到的办公室实习生,压根不会有什么交集。
但偏巧那阵子,克林顿与国会共和党人在预算问题上发生分歧,矛盾激化导致联邦政府停摆,政府职员被迫强制休假,而莱温斯基作为不拿薪水的实习生接替了相当一部分工作,比如跑腿、接电话。
她也就这样和总统不期而遇了。
▲ 1995年11月,莱温斯基和克林顿在莱昂·帕内塔位于西翼办公室的合影,照片里两个男人的目光都意味深长。
一个22岁刚出入社会没多久的小姑娘,一个全美国乃至整个世界最有权力的男人。这段关系从一开始就写满了权力的不平等,但年轻的莱温斯基却把这看作是“爱情”,她认为他们之间是相互吸引、水到渠成。
很久之后她才明白,这种吸引和着迷的本质也是出自不对等权力的倾慕。
在当年的报道里,她主动发起“攻击”,克林顿则迅速心领神会。
于是,两人在克林顿的私人书房里悄然开始了“暗箱操作”…
甚至还有更加明目张胆之举。
▲ 1996年6月,她带着全家来白宫参观,总统还特别配合地合了影(从左到右:继母芭芭拉、父亲bernard、克林顿、弟弟michael、莱温斯基)。
▲ 镜头捕捉到了分别时两人不舍得撒手的画面。
▲ 1996年10月,民主党筹款活动现场,他们在众目睽睽下拥抱。
▲ 1996年11月,克林顿成功连任后,他在白宫的草坪上继续当众拥抱了他的“私密情人”。视频里,莱温斯基戴着文章开头海报里提到的贝雷帽,这也被认为是她的标志性打扮。
▲ 直到东窗事发,民众才知晓,总统的“友好亲民”,实则是“暗渡陈仓”。
其实两人的“过从甚密”在白宫内压根算不上秘密,莱温斯基甚至早在1996年4月就被调去了旁边的五角大楼任职。
接到调任的小姑娘泪水涟涟,私以为再也见不到总统,以为这段关系要就此宣告终结,却没想到他们之后依旧保持“密切联系”(大多通过电话),一直到1997年的5月。
▲ 《弹劾》第一集的最后一分钟出现了“克林顿”,他用低沉性感的嗓音说了一句,“第一天过得怎么样?”顷刻间俘获了观众的心。隔着荧幕的观众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当时少不更事近在咫尺的小女孩呢。
也正是在五角大楼,莱温斯基她遇到了后来的“告密者”,比她大24岁的linda tripp。
▲ 在播出的《弹劾》第一集里,花了大量的篇幅在聊琳达,聊这位身形略胖的中年妇女那时在事业上的郁郁不得志,聊她对于总统夫妇的不满,为后来告密的动机做铺垫。
▲ 片子里琳达的饰演者是得过艾美奖的“香蕉姐”sarah paulson(图右),尽可能地还原了原型的打扮、发型甚至是走路姿态(图左)…
对莱温斯基而言,被“放逐”到五角大楼本就是失意的。年轻又太单纯的她需要一个出口,去吐露这样一段见不得光的感情。
而彼时,琳达以知心大姐的姿态出现,对她送上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就算一开始心中有所设防,也很快缴械投降了。
莱温斯基开始将自己和“大人物”的爱情故事与琳达分享…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她无论如何没有想到,自己在电话这头兴高采烈诉说着爱情的同时,琳达在电话那头攒齐了一卷卷录音带。
▲ 最后琳达将长达20多个小时的电话录音作为证据上交给了负责调查的ken starr。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其实对于克林顿调查的起源是前阿肯色州州雇员paula jones(葆拉·琼斯)控诉他时任州长期间对自己进行性骚扰。
▲ paula jones和丈夫stephen。
▲《弹劾》完美地还原了这一幕。
却没曾想,调查过程中,莱温斯基和克林顿的关系浮出了水面,成为证明总统“花心”、“滥用职权”的突破口。
1997年末,面对第一次问询,莱温斯基曾在宣誓书中发誓,自己和总统没有婚外情;当然总统也保持一致口径。
直到,琳达背叛了她,上交了全部录音带。
1998年1月,琳达带着fbi探员在五角大楼城购物中心“伏击”了被她电话约出来的莱温斯基:
这位年轻的姑娘,面对她最相信的朋友的背叛,委屈愤怒不满统统写在噙满泪水的眼眶里。
之后,她被关在ritz-carlton酒店问询了长达11个小时…她形容,这是自己人生中最可怕的一天。
再之后,1月26日,克林顿总统出现在电视上,信誓旦旦地表示,“我和那位女士没有发生性关系,莱温斯基小姐…”
末了,还义正严辞地加了句,“我要回去工作了,履行总统的职责”。
说完,台下掌声一片。
伴随着节目的播出,莱温斯基的名字一夜之间传遍了千家万户,不只是美国,更是整个世界。
对这位年仅24岁的女孩而言,互联网的飞速崛起让她变成了最初的试验品,没人征求她的意见,但就这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她的个人资料传遍了整个网络,无处遁形。
包括她和前高中戏剧导师andy bleiler(安迪·布莱勒)长达五年的“不伦师生恋”,也被媒体拿来证明她对已婚男人的情有独钟。
而可怕的是爆出这段情史的正是高中教师安迪本人。
▲ andy bleiler和太太kathy召开记者发布会,他们一脸兴奋的样子,这肯定是他们一生中最出名的时刻,靠揭发一个旧日与他发生恋情的女子,他们夫妻人二人名利双收 。
▲ 在fbi前来调查期间,主动把莱温斯基从白宫寄给他们夫妇的纪念品、照片和书信等作为证据一同上交,其中还包括克林顿的亲笔签名照。
▲ 2013年,离婚后的太太kathy甚至还把莱温斯基留给她的好几件衣服拿出来拍卖。
风波袭来,遭殃的不只是遇人不淑的莱温斯基,还有她的家人,也没能幸免。
母亲当年写下的那本《三个男高音的私生活》,关于男高音普拉西多·多明戈、卢西亚诺·帕瓦罗蒂和何塞·卡雷拉斯的八卦传记,被媒体当作是她和多明戈有染的证据,用来得出所谓“有其母必有其女”的结论。
甚至她在1998年初和后来的丈夫r. peter straus订婚完婚,由于新婚丈夫实在大有来头(纽约市广播电台wmca主席、straus news主席),她随即被冠上了“善用手腕”、“攀附权贵”各种污名,认定女儿是“一脉相承”。
这就是互联网。有真相,也有无处不在的捏造和放大。
而熟悉的套路,时至今日,依旧在不断重复上演着…
就这样,成为众矢之的的莱温斯基被蜂拥而至的媒体包围:
她最终在检方答应豁免请求后,配合调查:
并把那条留有克林顿痕迹的蓝色连衣裙上交作为了证据。
而她的证词,成为了街知巷闻的香艳片段。
再之后,克林顿终于松口,承认他们发生了“不合适的关系”。
但就算如此,他和他的团队仍在自圆其说,毕竟之前的用词是“没有性关系”,事实也的确如此,他们只是发生了“非性交”的其他关系。
不过鉴于几个月前他指天誓日的“否认”言犹在耳,共和党借机以“伪证罪”对他提出弹劾。
用克林顿在回忆录里的话说,他亲手给政敌们递上了一把刀子,然后他们果断将刀刺进了他的心脏。
对他而言,庆幸的是,弹劾最终被否,保住了总统之位。
他依旧是美国最有权力的那个人。
甚至还因为在任期内成功缔造了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最终以65%的民意支持率卸任,创下二战后美国总统离任最高支持率记录…
自2001年卸任后,克林顿出书赚版税,支持太太竞选,依旧在各方面保持活跃…
就算偶尔有人旧事重提,对他个人似乎都影响甚微,最新拍到他们夫妇的照片,是两人在渡假,过着悠闲的日子,还有保镖护驾。
但事件里的另外两位当事人,活得就没有那么轻松了。
先说琳达吧。
这位大众口中最臭名昭著的坏女人、被认为是全美国最受憎恨的女性之一,在克林顿政府的最后一天被五角大楼解雇。
她认定这是一场政治报复,但显然别无他法。
几年之后,琳达再婚嫁给了德国建筑师迪特尔·劳施 (dieter rausch),和丈夫一起搬去了弗吉尼亚州的米德尔堡,在当地开了家冬季主题假日商店。
她减肥成功,看上去和过去判若两人…
2018年,远离公众视野多年的琳达在“全国吹哨人日”活动中发表了公开讲话。
对于过去所做的一切,她坚持自己是出于正义,是为了揭露总统对权力的滥用,为了戳穿白宫内部权力的腐败,和政治斗争无关。
唯一的遗憾是,没有勇气早点这么做。
她认定自己是“真正高科技私刑”的受害者,但对于曾把她当作好友的莱温斯基这些年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身心折磨,是否胜于她数倍,闭口不提。
去年4月8日,琳达因为胰腺癌去世,享年70岁。从诊断得病到最后离开,只有短短一周时间。
▲ 时过境迁,过去还为背叛耿耿于怀的莱温斯基早已释怀,她还在推特发文祝愿琳达早日康复,可惜为时已晚。
对莱温斯基而言,释怀这一切所经历的痛苦,恐怕只有她自己清楚。
当年才24岁的小姑娘,被迫站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她是声名鹊起了,但背负的大多是各种不堪入目的羞辱、唾骂。
在恶名昭彰里,她不得不学会接受这些声音的存在,并欣然与之共存。
她尝试过出书,和andrew morton合作了一本《莫妮卡的故事》。
这位名叫安德鲁的畅销书作家,过去曾为戴安娜王妃、为英国皇室、为汤姆·克鲁斯写过好些本传记,但有的颇具争议。
他最擅长的便是把人生选择牵扯到原生家庭,比如在这本书里,他认定莱温斯基和克林顿是惺惺相惜,一个父母分居闹离婚,一个父亲早逝,他们是童年功能失调的幸存者,是情感的匮乏者,是在彼此的爱里逃避现实的可怜人。
显然这样的说法为主流媒体界嗤之以鼻。
纽约时代发表了这样一篇评论文章,认为本书“俗气又乏味”:
这也正代表着当时主流媒体的声音,觉得任何说辞都是在单纯为她“当小三”的罪行开脱。
再后来,莱温斯基上过广播节目,接受了几个采访,参加了几场演说:
别看镜头里的她笑意盈盈,很久之后,她才提到当年拍摄时被公开“荡妇羞辱”的过往:
这便是莱温斯基当时所处的困境,看不到希望、跳脱不出的困境,似乎做什么都是错的。
倘若展现自己的脆弱,非但不会博得同情,反而会被认定是“咎由自取”;相反,如果证明自己过得很好,又会遭到质疑和唾弃;如果还想着利用此刻的名气、流量赚钱,那简直是罪加一等,大批抗议者立马自发开始抵制。
▲ 她尝试过推出自己的手袋品牌,一段时间后便销声匿迹了。
几年之后,莱温斯基终于看明白了。只要在美国生活一日,她似乎永远都无法摆脱这个事件的标签。
2005年,她下定决心搬去了伦敦,在伦敦经济学院学习社会心理学,并获得了硕士学位。
远离媒体关注后,她的确拥有了片刻的安宁。
但一旦毕业了,去面试、去找工作,只要接触社会,过去的一切瞬间卷土重来,她仍会被这段经历所限制,遭受来自四面八方的拒绝。
得亏出生在富裕家庭,还能依靠着父母的经济支持过活。可这剩下的人生,不能就这么苟延残喘继续吧!
特别是,面对希拉里的参选,她不得不让渡自我生活的权利,隐匿在人群里,来避免旧事被重提。
不甘、愤懑,随即而来。
她早就不是当年那个24岁的小女孩了,一转眼,她已人到中年。难道要在这对夫妻的阴影下继续被陈年往事所困,为流言蜚语所累么?
在深思熟虑后,莱温斯基似乎终于想明白了。
2014年,她出现在《名利场》杂志,写下了一篇关于自己的文章,题为“羞耻与生存”。
▲ 文章中,她勇敢地直面了当年的错误,承认它,并且深表遗憾、悔恨。
▲ 和《名利场》杂志1998年4月为她拍摄的烈焰红唇相比(图左),而今的她透着一股知性成熟的魅力(图右)。
▲ 是看尽沧海桑田后的恬静、释然。
她在文章最后写道,烧掉贝雷帽、埋葬蓝色裙,大步向前迈进:
此文宣告着莱温斯基的回归。
她带着和过去彻底告别的决心回来了!回来不是为了否认过去,而是勇敢直面。
2015年,她站上了ted的演讲台,时隔多年后关于往事首次发声:
▲ 自信又无所畏惧的样子,真美啊。
谈及父母事发时,守在床边生怕她自杀,她哽咽了:
▲ 她表达了自己在多年后选择重新站到大众面前的原因,正是为了以亲身经历鼓舞那些遭受到网络暴力的人们,不要轻言放弃!
相比故事的男主角,她要大方坦荡得多了。
▲ 克林顿在去年的纪录片里始终对莱温斯基的名字绝口不提。
她可以直面克林顿夫妇,在16年总统大选时投给了希拉里:
她也可以在某活动因为邀请了克林顿遂取消对她的邀约后,直截了当地在推特喊话:
坦然、无畏,正是怀抱着这般直面过去的心情,她加入了此次《美国犯罪故事第三季》的制作里。
就像著名编剧瑞恩·墨菲在邀约时对她说的,“除了你,没人应该讲述你的故事。”
时隔二十多年后,她要用自己的方式让大众看到当年发生的事。
故事重新被演绎,各路牛鬼神蛇聚集,写满所有名利场里人们对权力、欲望、金钱的勾心斗角………
事实上,这一桩真实事件里的每个人极端演绎了人类在最紧张关头,人性所能展现的各个邪恶的侧面,贪婪、嫉妒、虚荣……
每一位参与者都心怀鬼胎,每一步行动皆出于虚荣私心的考量,是基于各自利益的博弈和较量。
莱温斯基自然也不会是她口中所说的“傻白甜”,和美国最有权力的男人开展一段浪漫关系,何尝不是一种虚荣,但和其他人比,她仍然是里面最简单的那一个人。
可是她为此付出了最大的代价,几乎是代价本身。
男权社会里,每每女性和有权力的男性利益发生冲突时,被牺牲的永远都是女性。
甚至,克林顿作为婚姻的出轨方,依旧能在各路骂声中全身而退…他的表态,他基于个人立场的发言倒成了大众眼里所谓的真相。
而女人则成为完完全全的牺牲品。
莱温斯基,作为事件另一当事人的她,已然失去了半生,她被噤声了太久太久。
二十多年后,她终于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讲述当年的故事,她的声音终于可以被听见了。
▲ 在听到她担任制片人后,评论里一片掌声。
对莱温斯基而言,重温这噤若寒蝉的往事,直面那深不见底的痛苦,不但是为了给所有身陷在舆论漩涡里苦苦挣扎的“病友们”一个示范,证明身为“网络暴力零号病人”的她已然重新振作;
更像是给自己的人生一个交代。
而今的莱温斯基,48岁了,也是快要奔五的人。
▲ 虽然她保养得看起来非常好。
前半生,她似乎都在为22岁那年的犯下的错误付出代价,身心俱疲。
后半生,还有很长的路,她要试着摆脱那些污名,告别过去,真正为自己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