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双姝怨the children's hour》(1961)美国蓝光版封套
当我们鉴于国民经济面临的严重困难下,决定从1961年起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起,在思想教育上还是从未放松过“警惕”,各大电影厂在“命题作文”的带领下,相继推出了高衡(1917-1978)的《英雄小八路》(1961)、李舒田(1923-1988)和李昂联合的《突破乌江》(1961)、王家乙(1919-1988)的《达吉和她的父亲》(1961)、刘琼(1913-2002)的《51号兵站》(1961)、郑君里(1911-1969)的《枯木逢春》(1961)、水华(1916-1995)的《革命家庭》(1961)和谢晋(1923-2008)的《红色娘子军》(1961)等极具“一腔热血”“满怀豪情”的能让思想“彻底放飞”的战斗电影。
"左起:电影《红色娘子军》(1961)、《革命家庭》(1961)和《51号兵站》(1961)的海报局部
欧洲大导们则在这一年对“人性”上做出自己的“探索”,《去年在马里昂巴德l'année dernière à marienbad》 (1961)、《夜la notte》(1961)、《女人就是女人une femme est une femme》(1961)、《犹在镜中s?som i en spegel》(1961)及《维莉蒂安娜viridiana》(1961)等片,让“人性”的各个方面暴露在银幕上,供观众做自我“灵魂”的批判。
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1915-2005)不会想到《不合时宜的人/乱点鸳鸯谱the misfits》(1961)是克拉克·盖博clark gable(1901-1960)和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1926-1962)的谢幕之作;虽然好莱坞在1961年的开头是如此让投资者们不开心,但“歌照唱舞照跳”是其本性,外部世界的“纷扰”绝不能影响到美国人民的娱乐事业。
"在电影《双姝怨the children's hour》(1961)片场内,左起: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导演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和雪莉·麦克莱恩shirley maclaine
当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1924-2004)的《独眼怪杰one-eyed jacks》(1961)和保罗·纽曼paul newman(1925-2008)的《江湖浪子the hustler》(1961)“上膛”后,娜塔丽·伍德natalie wood(1938-1981)接着在10月“连发两弹”《天涯何处无芳草splendor inthe grass》(1961)和《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而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1929-1993)“不遑多让”也于10月和12月推出《蒂凡尼的早餐/珠光宝气breakfast at tiffany's》(1961)及《双姝怨the children's hour》(1961),恰恰原本属意于玛丽莲·梦露的《蒂凡尼的早餐》获得了美国年轻人的认可,大家以看《蒂凡尼的早餐》为荣,《双姝怨》直接被美国市场“无视”。
"雪莉·麦克莱恩shirley maclaine在电影《双姝怨the children's hour》(1961)中的影像
在《双姝怨》中饰演玛莎?杜比的雪莉·麦克莱恩shirley maclaine若干年后回忆说:“导演把所有描绘玛莎对凯伦爱意的镜头都剪了”例如,玛莎满怀爱意地整理凯伦的衣服、帮她梳发、为她烤饼干等,结果是把观众对玛莎情感的了解和同情也剪掉了。
莉莲·海尔曼lillian hellman(1905-1984)的第一部戏剧《双姝怨the children's hour》于1934年在美国百老汇首演,两年后导演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1902-1981)便把它搬上银幕,但刚实施的电影检查制度,迫使改称《学校风云/三人行these three》(1936)的这部电影味道全失,成了异性三角恋,而非原本剖析偏见、狭隘和流言能杀人的作品。
"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在电影《双姝怨the children's hour》(1961)中的影像
25年后,威廉·惠勒想重拍此片,很快获得奥黛丽·赫本首肯:毕竟,他执导的《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1953)让她得了一座奥斯卡奖,她信任他,也相信他的判断。
为了开拓戏路,奥黛丽·赫本丝毫不担心损害“玉女”形象,大胆尝试《双姝怨》中的“边缘”题材,但是在金钱至上的好莱坞,奥黛丽·赫本在这部电影中的演出则评价平平,不过这也是奥黛丽·赫本最后一部黑白电影。
这时的奥黛丽·赫本还在瑞士贝达尼亚别墅里,带着她刚生下她的第一个孩子肖恩·赫本·费勒sean h. ferrer。
"在电影《双姝怨the children's hour》(1961)片场,雪莉·麦克莱恩shirley maclaine(右)抱着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左)不到1岁的儿子玩耍——当时的奥黛丽·赫本廋得令人吃惊
威廉·惠勒让人把剧本和戏里的服装全部都送到她家,但为奥黛丽·赫本准备的及膝裙装,都掩盖不了她的瘦骨嶙峋。她要在《双姝怨》中穿简洁的衬衫式洋装、套装和羊毛连身裙装,每一件都衬着她竹竿似的身材。那些服饰像修女服一样,让她光彩尽失。
奥黛丽·赫本在《双姝怨》中出演的教师凯伦·萊特,也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角色,一如她在《恩怨情天the unforgiven》(1960)和《蒂凡尼的早餐》中扮演的角色。比她小5岁的雪莉·麦克莱恩演出另一位教师玛莎?杜比。
"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和雪莉·麦克莱恩shirley maclaine在电影《双姝怨the children's hour》(1961)中的影像
编剧约翰·迈克尔·海耶斯john michael hayes(1919-2008)非常忠于原剧本,这个故事的情节是:大学时代就成为莫逆的凯伦和玛莎管理一所小型寄宿女校,一个被宠坏又任性的学生玛丽·蒂尔福德(卡伦·巴尔金karen balkin饰演)捏造了两位老师是同性恋的谣言。
家长听闻传言十分恐慌,立刻安排玛丽辍学回家,无论两位老师如何否认都没用,甚至凯伦的未婚夫(詹姆斯·嘉纳james garner饰演)都不免起了疑心。
"电影《双姝怨the children's hour》(1961)剧照,左起:卡伦·巴尔金karen balkin、费伊·贝恩特fay bainter和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
最后连玛莎都觉得,谣言可能有一些事实基础,激动地对凯伦告白说,自己对这位密友的确有压抑的情感。
事后,玛莎担心两人友谊不再,而且面临事业的破碎,因此自杀了结残生。
无论戏剧还是电影,它们的力量都来自纠缠在一起的三个叙事主轴:第一是不怀好意的孩子捏造出毁灭性的谣言;第二是欠缺判断力的成人竟相信孩子的谎言,排斥他们以为是同性恋的女人;第三是讽刺的结果,这个丑闻竟让玛莎自以为对凯伦有非分之想。
"电影《双姝怨the children's hour》(1961)剧照,詹姆斯·嘉纳james garner和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
众口铄金,三人成虎,这些成语都是用来形容流言的卑鄙。阮玲玉(1910-1935)当年留下一句并不是自己“心声”的“人言可畏”撒手人寰。这部影片中所反映的问题又是尖锐地指向美国的天主教保守派的。
在20世纪60年代,这样的议题显得相当勇敢。为了达到讽刺的效果,流言的制造者被设计成一个孩子。为了一次小小的惩罚而撒谎,这更加说明保守势力的可怕,不分青红皂白的人们,可以轻易地被一个孩子利用成为刽子手。
"电影《双姝怨the children's hour》(1961)美国dvd版封套
他们的嗜血性是显而易见的。当人们传说玛莎和凯伦的关系的时候,家长们迫不及待地奔走相告,把自己的孩子带回家,仿佛这是他们期待了很久的事情。
《双姝怨》令人感伤,摄影上多角度随着影片进展细微描画人物表情,透视内心世界。推动故事的关键人物是一个名叫玛丽的女孩。
但是,片子很少见地展示了儿童的邪恶。这个说谎成性、报复心强又有手段的女孩半真半假地编造了她的两个女老师,也就是两个女主人公是同性恋的谣言,并迅速传开了。
"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在电影《双姝怨the children's hour》(1961)中的影像
卡伦·巴尔金饰演的小女孩身上那种顽皮邪恶的表情让观者恨之入骨,相信随着影片情节的展开,每位观众都想扇她几记耳光。
玛丽的奶奶阿米莉亚·蒂尔福德(费伊·贝恩特fay bainter饰演)感情上的转变是影片情节展开潜在主线:最初疑惑孙女的谗言,同雪莉·麦克莱恩的姨妈谈话后感到震惊与愤怒,蔑视两位女教师,真相大白后内心感到愧疚,前去道歉,最后参加雪莉·麦克莱恩的葬礼时心灵深感哀伤。
费伊·贝恩特(1893-1968)以良好演技刻画表现了老人的内心世界,获1962年第34届奥斯卡奖最佳女配角提名。
"雪莉·麦克莱恩shirley maclaine在电影《双姝怨the children's hour》(1961)中的影像
1961年的3月底,梅尔·费勒和奥黛丽·赫本又回到好莱坞,这次仍是待在黛博拉·蔻儿deborah kerr(1921-2007)俯看比佛利山的住家(黛博拉·蔻儿又到英国拍片,她很欢迎朋友留宿)。
5月15日曾为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1899-1980)写过4个剧本的约翰·迈克尔·海耶斯把《双姝怨》的剧本交给威廉·惠勒;一周后,开始在好莱坞的高德温制片厂进行排演。
经过引见,两位女主角在围读时就建立起轻松自在的关系,这样可以让两人对剧中的角色都不致太敏感。
"电影《双姝怨the children's hour》(1961)剧照,雪莉·麦克莱恩shirley maclaine和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
“我把玛莎的角色塑造成对凯伦又爱又敬,”雪莉·麦克莱恩后来说,“让观众一开始就明白。但玛莎没有察觉到自己的情感,直到那个小女生把她的行为夸张成谎言;其实在那个谎话中,有着一丁点实情。”
但威廉·惠勒看完第一个版本的剧本后,担心无法通过电影检查,因为“电检”中严禁同性恋情节;如果过不了“电检”中规定,就不能在美国的电影院上映。“威廉·惠勒一想到这个同性恋题材就双腿发软,”雪莉·麦克莱恩说。
"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和雪莉·麦克莱恩shirley maclaine在电影《双姝怨the children's hour》(1961)中的影像
如果把《双姝怨》对比其他的女同电影,区别是相当明显的。如《亨利和琼/情迷六月花henry&june》(1990)、《自梳》(1997)、《高档货high art》(1998)等这种类型的片子,这些导演的视角多半是内向的,放在两个人的情感上,很多时候是把重心放在两个主角的感情纠葛上。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其实同性爱的爱情与异性恋的爱情无疑是一样的模式和发展形态,只是把某一方的角色变成同性。
"电影《双姝怨the children's hour》(1961)剧照
但是,《双姝怨》的视角是外向的,除了必要地铺垫雪莉·麦克莱恩对奥黛丽·赫本的感情,更多地是考虑同性爱与社会的关系,这也是时代决定的,导演威廉·惠勒思考的重心不是“人性”、“爱情”,而是“社会性”。
威廉·惠勒剪掉这些镜头,除了对票房的考虑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他终究明白原剧本之间暧昧的情愫,想把它留在片中。虽然玛莎可能是压抑的同性恋,面对谣言时才向凯伦告白,但片中的对话意味着玛莎听到传言时,觉得那可能是真的。
"电影《双姝怨the children's hour》(1961)剧照
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虽然媒体已出现对同性爱的讨论,但是立法和社会并没有改观。所以,在《双姝怨》里,如今的观者会看到当时的人们对于同性爱的恐惧和厌恶,犹如对传染病。保守的老太太甚至不让她们进入自己的房子。
雪莉·麦克莱恩对奥黛丽·赫本吐露衷情的一幕,不是带着温情或浪漫,而是充满了绝望和混乱。甚至她自己也引以为耻。
玛莎和凯伦之间,在审查制度严格的旧好莱坞时期,只能以暧昧的方式来表现。反过来看,正是因为如此,威廉·惠勒拍此片才具先锋意味。
"电影《双姝怨the children's hour》(1961)宣传照,左起: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詹姆斯·嘉纳james garner和雪莉·麦克莱恩shirley maclaine
玛莎从“可能”变成确定——但它“全部混在一起了”。从这个角度来看,玛莎就像被冤枉的无辜囚犯,为此刻她觉得该归咎于自己的事而感到歉疚。这种罪恶感让她回顾过去,认定她对现在的阐释是正确的。
威廉·惠勒这部影片的一个优点是,它保留了这种味,而这个悲剧的讽刺性在于,一方面谎言暴露了一丝事实,一方面这个漫天大谎让一个寂寞的女人无法承受,逼使她相信“不自然”的自己该死。
无论如何阐释剧中人,这个剧本“重点都在描绘一件事:当人面对不实却可能是真的指控时,谎言如何引发压抑的情感,让它浮出表面”。
"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在电影《双姝怨the children's hour》(1961)中的影像
与雪莉·麦克莱恩对戏时,奥黛丽·赫本表现出从《修女传the nun's story》(1959)以来最专注而细致的演出。她在这部影片中不再有华服衬托,而以最微妙的表情和说话音调的变化来传达内心的迷惑,创造出动人又深入的角色。
她和未婚夫的爱情戏有着前所未见的温柔;她冷漠的控诉融入了恰如其分的痛苦;而她对朋友深沉的爱处处洋溢。这使得她发现玛莎尸体那一幕更让人痛心。
奥黛丽·赫本的眼泪,她面对眼前的恐怖景象不由得闭上双眼,她的声音从尖锐的叫喊转变为压抑的饮泣。威廉·惠勒觉得奥黛丽·赫本的表现简直精彩绝伦——但获得1962年第34届奥斯卡奖最佳女主角提名的电影却是《蒂凡尼的早餐》。
"电影《双姝怨the children's hour》(1961)法国新版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