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现在国产影视作品质量越来越好,也逐渐走出国门输出传播至海外。
今天就要给大家介绍一部由中国小说改编的韩国电影——
《许三观》
电影改编自中国作家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
讲述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用卖血熬过了人生几大难关的许三观的故事。
电影在 15 年上映时曾在国内引起不少的争议,河正宇买走余华大师的《许三观卖血记》要拍,
网友认为这么好的本子中国人自己不拍,白瞎给韩国了,
其实之所以在中国迟迟不能改编成电影,有着它特殊的历史和时代原因。
姜文曾经持有这个小说改编权,也无故搁浅。
在等待了 14 年之后,韩国才买下了这部小说并改编成电影公映。
电影由河正宇、河智苑、尹恩惠主演,
配角配置上,都是跟河正宇曾合作过的戏骨:《群盗》的郑万植赵震雄,《恐怖直播》的李璟荣,《过山车》的金秉玉,《委托人》金成玲,《国家代表》成东日。
一众专业演员间的配合默契度相当高,连一个眼神都可以搭上,无缝衔接。
故事的背景被搬到了韩国。
在 20 世纪 60 年代的韩国,居住在某个乡村的贫穷青年许三观喜欢上了同村最美丽的姑娘许玉兰。
之后他用 3000 块卖血钱请玉兰吃饭,希望以此追求到玉兰,他跟玉兰的父亲推心置腹的交谈加上挤兑情敌何小勇,
终于抱得美人归,婚后玉兰给三观生了三个孩子。
可是好景不长,周围人纷纷说三观的十一岁大儿子一乐是情敌何小勇的儿子,
面对众人的流言蜚语,三观给一乐做了血型检验,结果显示一乐真的不是自己的儿子。
原来玉兰在婚前被何小勇强奸了,于是有了一乐。
" 喜当爹 " 的感觉当然糟糕,三观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他无力地坐在地上,五味陈杂地说道:" 十一年啊!十一年!我竟不知道养了别人十一年的杂种!"
他开始排斥这个大儿子,不许一乐叫自己爸爸,对于一乐惹的祸也不愿再承担责任,
而对于自己的妻子玉兰,也变得十分冷漠。
许三观开始对家里的事情不管不顾,一个人从早睡到晚,任凭玉兰一个人操劳繁重的家务。
有一天一乐替三乐出头打了别人家的孩子,巨额的医疗费让三观不得不再去卖血筹钱。
不是自己的儿子,却要替他擦屁股,于是三观跟一乐说,私下要叫他叔叔,妈妈和弟弟面前才叫他爸爸。
而家人一起去吃好久都难得吃一次的肉包时,许三观却让一乐去找爷爷吃红薯。
可是在许三观疏离一乐的过程中,一乐却始终理解爸爸的做法,
他真的叫他叔叔,也笑着跟玉兰说:" 妈妈,我想吃红薯,我去找爷爷了 "。
这些画面一次又一次地击打三观的内心。
最后,一乐生父何小勇病重,道士说需要亲儿子喊魂才回得来,
一乐虽不情愿,但还是去了。
被道士等人怒吼的一乐看到三观正在窗户外看着他,
一乐动情地喊:" 爸爸不要走,快回来 "。
三观最后一道防线被打破,情感的纽带战胜了血缘关系,接受了一乐这个儿子。
影片中许三观为了治疗一乐的肝炎,一路上辗转各处卖血,
好好的一个人活生生地被 " 抽干了 ",他几乎成了 " 行尸走肉 "。
为了不让人看出来脸色惨白,他不停地倒垂着头只为能看起来脸色红润一些。
余华小说的叙事一直都以苦难的重复作为叙事手法,
无论是在《兄弟》还是《许三观卖血记》中,苦难作为人物的宿命一直挥之不去,并且循环往复。
就像许三观每每遇到问题都会想到去卖血,
从他开始想娶一个媳妇开始,只要家里遇到困难,他就采取卖血的方法,
人物在不断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生活上一直没有得到改观,反而这样的苦难像一记记的重拳打在了人物的身上。
在小说的结尾处许三观发现自己的血卖不出去了,担心今后又遇到困难心里过不去在桥上痛哭,
他的三个儿子却不以为然甚至觉得丢脸。
而在电影的结尾,生活的沉郁与艰苦退却,苦尽甘来,
许三观用再一次卖血的钱,带全家下馆子,许三观许玉兰和三个孩子吃上了可口的食物,每个人都很开心。
温情而催泪的主题对于韩国电影而言总是信手拈来,
电影中我们看到了许三观更多的市民性,
他乐观、抗压、善于自我消化,活得真实,过得自在,小聪明、大气度,
而这些都是韩国影视作品中最经典的男性形象。
关于河正宇的改编,国内的观众普遍对他在 " 卖血 " 这一核心行为处理上的轻率表达了遗憾。
其实河正宇将片名定为《许三观》,已经是对剧情的改编做了交代。
整部片子看下来,韩国是用一个完整度更高,更平常的故事,来弥补镜头语言对虚无和荒诞的层面上表达的无力。
总体上看,从一种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民族劣根性转变成了一种颇有几分荒诞色彩的喜剧意味,
许三观这个疲弱的农民似乎不再是影片核心的所在,
反而是从许三观这个人物出发,夫妻关系与父子关系成为了影片的重中之重,这样的处理或许更适合影视化。
彩蛋:据说余华之子余海果可能要拍《许三观卖血记》,若不是空穴来风,又是一个新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