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读了老舍先生的《月牙儿》, 眼泪鼻涕没少流。老舍《月牙儿》:旧社会的底层女性,都逃不开悲剧的宿命
今天,又用了一下午的时间,重读了他的《骆驼祥子》,又有了新的感悟。
《骆驼祥子》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苦命的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他是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他终其一生想要改变命运,却没能如愿,最终心死堕落。
以前觉得祥子堕落、悲剧的原因,是来自旧社会的吞噬。重读之后发现,原来这个锅不该只抛给“旧社会”。
那么,祥子为什么会堕落呢?这要先从他的三起三落讲起。
一起:在北平苦干了三年车夫,攒下100元,买了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一落:遇到士兵,连人带车均无幸免
在北平,拉车的也分三六九等。祥子属于年轻力壮的,漂亮的车、“体面”的人,自然生意好些,只不过车是赁来的,每天都要想着把“车份钱”赚够。
祥子干劲十足,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目标。即三年内攒够钱,买辆新车。功夫不怕有心人,祥子如愿以偿,购得新车。
有了第一辆新车,祥子就想着有第二辆、第三辆,他的梦想是开个车厂,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也许是之前过于顺遂,祥子忘记了这是兵荒马乱的时代。为了多赚2块,祥子遇到士兵,连人带车都成了“阶下囚”。
祥子想了个法子脱身,并带走了兵留下的骆驼,卖了骆驼,得了36块,也算抵了一些车钱。
二起:重新拼命拉车,存钱买车;二落:辛苦赚来的钱,被孙侦探掠夺,眼看买车无望
祥子 对生活还有“痴心”,他发誓要努力赚钱,重新买车。经车厂老板刘四爷的点播,他找到了家包月的活。
包月的这家曹先生,是个不错的人。家里的活轻松,也没那么多烂事。想着日子就此有了起色,曹先生却在学校惹了事。孙侦探吓唬祥子,让他“保命”,顺便夺走了他手里的30块。
原本这笔钱,祥子想存着买新车的,现在又“回到了解放前。”如果当初,祥子把这钱放出去或是存起来,收些利息,也不至于被夺走。祥子太“小心”,结果差强人意。
三起:不得已娶了虎妞,虎妞给他买了辆车;三落:虎妞死了,祥子卖车置办丧事
车厂老板的女儿虎妞,30多岁,看上了祥子,连哄带骗和祥子成了亲。虎妞和祥子婚后入住大杂院,她从邻居二强子那里,给祥子买了辆二手车。
祥子拉车努力,两个的日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是,好景不长,虎妞难产。请来的野生接生婆和“神婆”折腾了一晚上,最后一尸两命。
为了给虎妞置办丧事,祥子只得再次卖车。小福子给了祥子些许安慰,后来,曹先生避难回来,祥子又有了主顾,本想和小福子开启接下来的美好生活,却得知小福子被逼死了。
小福子的死,让祥子彻底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人生最大的悲剧,并不在于生活给了我们多少暴击,而在于心死。
祥子看透了存在即是悲剧,不管自己多想好好努力地活着,都无济于事。于是,他自暴自弃,开始堕落。
比起祥子,我们现在实在很幸运。有什么比努力之后,命运被改变更让人激情澎湃的呢?
小说的最后,祥子“终于”堕落了。他变成了吃喝嫖赌的懒散人,没了心却多了份狡猾。
这是时代的悲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底层劳动人民想要靠勤劳和奋斗,去改变命运,这种想法过于理想。
那么,祥子之所以会堕落,完全是因为时代,造就的悲剧吗?
在我看来,也并不完全是。祥子的堕落,离不开他的决策失败。
车夫除了拉车赚钱,打听消息也是一把好手。士兵进城,草木皆兵,商铺小贩都忙着关门、谢客,祥子偏不信流言,执意出车。
也许是迫于生活的压力、也许是禁不住钱的诱惑。总之,祥子接了所有人都不敢接的活,没赚到钱,反而连人带车都被掳了去。
他当下什么也没想,一听到10倍的价格,就决定接下了。未经深思熟虑做的决定,放到任何时代,都会失败。
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决策疲劳”。就是说,短时间内,你做出的决策越多,你的精力就会越疲惫,以至于无法集中全力,然后随意做出决策。
拿祥子来说,因为穷,所以他才判断力失衡,陷入“决策疲劳”的循环中。
祥子太穷了,他急于想改变现状,所以不惜去冒险。如果三两天不去拉车,他将没钱吃饭,迫于生活的压力,他想都不想战乱有多危险,就做了高风险的决策。
但高风险并没有给他带来高回报,他连人带车被兵抓走了。幸好,兵留下的骆驼,还卖了30多元,没落得一穷二白。
但,还是因为穷。祥子根本不懂钱生钱的道理,他紧紧攥着30块,以为这钱不会跑,没想到最后,这钱还是“飞”进了孙侦探的口袋。
如果他听别人的话,将这30元放出去,收些利息,自己的生活也会宽裕些。可是,因为太穷,他生怕钱放出去就收不回来了,也懒得决策究竟如何投资,才能赚更多的钱。所以,才会一味埋头赚钱,出苦力、洒热汗。
如果生活给了我们一副烂牌,想要盘活它,就需要我们做些决策。祥子一次次因为穷,这一客观条件,错失了咸鱼翻身的机会。
抛开旧社会的压迫不说,更多的归咎于祥子向生活低头、无力反抗的结果。
你相信什么,生活就会变成什么样。尽管旧社会黑暗重重,但个人的奋斗和努力,同样值得赞扬。如果甘于现状,止于平庸,最后的结果只能被吞噬。
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以人物为中心,生动不死板地刻画了祥子、虎妞、刘四爷等形象。
小说的亮点,除了人物形象的饱满丰富、故事情节的紧凑外,还少不了语言的独特魅力。
·语言魅力之比喻句
“他想不起哭,他想不起笑,他的大手大脚在小而温暖的屋中活动着,像小笼里的一只兔子,眼睛红红的看着外边,看着里边,空有能飞跑的腿,跑不出去!”
祥子与虎妞成亲以后,搬进了大杂院。虎妞整天把他拴在家里,不准他外出。祥子心理着急,但是又无济于事。所以老舍用困在笼子里的兔子,来形容祥子当时的心情。
祥子爱劳动,虽然是底层的劳动人民,但是他不懒惰。他盼望能靠自己的双手双脚,获得美好的生活。
因为劳动让他踏实,让他觉得生活有奔头,但是虎妞却不喜欢他拉一辈子车。虎妞看的长远,他希望祥子能做点小买卖。
偏偏祥子就是个扶不起的阿斗,硬是跟她拗着来。所以,虎妞只能“绑”着他,不让他出去。
祥子闹不过虎妞,又管不住自己的心,只能像只兔子,眼红地巴望着外面。老舍的比喻很贴切,几句话就将祥子当时的心情,写清楚,功力可见。
·语言魅力之地方色彩
“柳树病了,树叶挂层灰打着卷,枝条懒得动,无精打采的低垂着,马路上一点儿水也没有,干巴巴的发着白光,道上尘土飞起多高,天上的灰气连接起来,结成一片恶毒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出气。”
老舍先生本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闭上眼睛都能细数北京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在他的作品中,也融入了他对故乡的热爱。
短短的几句话,将北京的气候环境写的逼真,这也是这部小说,语言上的独特之处。
通过一些生活细节,处处透露着京味儿,彰显着地方色彩。除此之外,这部小说中的语言也十分朴实,接近北京人的口语。
“回见、敢情、拉晚儿、嚼谷”等词语,就是北京人经常说的词语。这些京味儿浓郁的词语,毫无违和地出现在小说中,既拉近了作者与读者间的距离,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了北京的风貌。
·语言魅力之心理描写
“战胜了刘四便是战胜了一切。”“恶人都会遭报应,都会死,那抢他车的大兵,不给仆人吃饭的杨太太,欺骗他压迫他的虎妞,轻看他的刘四,诈他钱的孙侦探,愚弄他的陈二奶奶,诱惑他的夏太太......都会死,只有忠诚的祥子活着,永远的活着。”
这一段是祥子把刘四赶下车后,内心的独白。
他诅咒所有曾伤害过自己的人,仿佛从诅咒别人的快感中,能够重新找到力量。而这种力量,可以帮助他,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这段不单是心理描写,更将祥子极富情感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仿佛你在和祥子对话,你能了解他的“喜悦”。
祥子是乐观的,也是兴奋的,因为他还想着诅咒别人,还对生活有痴心;但祥子也是无奈的,因为他在黑暗势力面前,无能为力。
祥子是劳苦大众的缩影,老舍先生借由祥子这个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
当然,除了这里摘抄的句子以外,还有很多句子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待你翻开《骆驼祥子》,待你与老舍隔空交流。
明白了祥子堕落的真正原因,我们才会懂得,并不是生活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就只有什么。即便生活给了我们最烂的配置,只要我们有心,依然可以人定胜天。
老舍先生写的小说,大多都是为穷苦人发声。他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有特殊的情感,因为他也曾是这其中的一份子。
老舍原本是皇亲贵胄,但父亲早逝,家道中落。家里的生活每况愈下,母亲靠针线活养家,生活拮据,摆在老舍面前只有一条路,就是赚钱贴补家用。
上天眷顾他,让老舍遇到了善人,得到了读书的机会。在旧社会,贫苦大众,根本没机会上学堂。所以,能去读书,对老舍而言是天大的幸运。
但是,像老舍这样幸运的人,终究只是少数。大部分的孩子,依然活在底层社会,轮回父母的悲剧。
好马配好鞍,好的配置也要努力,才不至于白费。老舍没辜负善人的眷顾,好好读书,出人头地。
从结果上看,老舍无疑是成功的,但是过程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祥子也是劳苦大众,但他没有老舍那么幸运,没能读书,也没能经受住命运的凉薄。于是,他放弃了、堕落了。
其实,现在想想,如果祥子没被“打倒”,继续抱着对生活的渴望和痴心,或许结果会不一样。如果祥子做了些小买卖,或许结局也会不一样。
可惜没有如果。现在生活虽然变好了,但是像祥子这样的人,却并不少。曾在网上看过这样的故事。
农村出身的小青,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毕业后,找到了份体面的工作,在城里买房扎根,指日可待。
于是,他每天努力工作,生活节俭。眼看梦想照进现实,楼市却突然暴涨。小青的首付又不够了,他不甘心,就决定买股票赚些快钱。
正逢牛市,一开始赚了不少,小青也尝到了甜头,他没抵住诱惑,不懂得见好就收。结果,股市崩了,自己一下子又回到了解放前。
小青接受不了从头开始的现实,他不堪生活的打击,过上了萎靡的日子。小青认命了,不管怎么努力也买不了房,所以他不再努力,像祥子一样浑噩。
在生活的暴击面前,小青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相信无论怎么努力,结果还是一样,所以他们发誓,绝不再像傻瓜一样努力,所以他们都过成了祥子。
但也有一些人,却选择了勇敢面对。著名作家张海迪,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15岁时,跟随父母,下放到农村。
命运对张海迪足够凉薄,吝啬到不愿给她一副健康的皮囊。然而,面对命运的肆虐,张海迪却从未想过低头。
她自学针灸、自学多门外语、自己攻读硕士研究生课程。她用自己的努力和坚强,告诉别人,不是生活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就只有什么。而是你相信什么,就会实现什么。
所以这么些年,她始终没有放弃过,永远保持乐观的态度,投身创作、致力于救人,将自己的光热发挥到极致。
面对磨难,有些人活成了祥子、活成了小青,所以他们活成了一具行尸走肉;而有些人则活成了张海迪,活出了生命的精彩。
生活给了我们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变成什么样子。虽然人生没有剧本,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但请你相信,做好该做的事,奇迹未必不会如期而至。